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竈王爺是什麼來歷?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歷史上竈王爺是什麼來歷?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過小年的習俗,而過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拜“竈王爺”。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資始漸勾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裝成;二九七日是寒,田地休息柴扉關,闔家幸福盈寧福,預計來年春不閒;三九嚴寒不結冰,罷釣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喜牀頭樽不空。”

古人留下的傳統文化習俗七言詩和24節氣歌訣中,從冬至日數九算起,每隔9天一個階段,依此推到驚蜇前的“九九”,這81天,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爲“數九寒天”。

歷史上竈王爺是什麼來歷?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數九”反映了古人對一年中,從較冷到最冷日子的時令和民俗總結,也反映出了物候的階段性變化。

《黃帝內經》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撓乎陽。

黃帝的老師岐伯在經典古籍中談到的“冬三月”,指的是一年24節氣中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節氣。

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莫過於“大寒”,顧名思義,就是冷到了極致的“三九”。所謂的“閉藏”,指的正是自然的天凍地裂,水結冰。

“三九要冷,三伏要熱;不冷不熱,五穀不接”。雖然大寒時節,天氣寒冷,但卻有利於自然萬物和人體的生長和收藏規律。

同時,一年之中,較爲重要的幾個傳統節日,都在大寒前後。比如:一年之中的小年,除夕、春節等;

農曆2020年庚子年的臘月23日,是傳統民俗中的“過小年”,按照民間百姓留下的習俗文化,在這一天,人們都會“祭竈王”、“送竈神”、“辭竈神”、“掃塵節”或“竈神節”。

那麼,古人是怎樣在這一天祭禮竈王爺的。爲何民間還留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呢?

結合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今天,“源易緣”就來談談這些話題,供大家交流探討。

一、家家戶戶敬奉的竈王爺是誰?

如果說三界神仙中,最基層的“公務員”是一方的土地,那麼,竈王爺就是“一家之主人”。

關於竈王爺的來歷,我們在《竈王爺本姓張?七殺星張奎夫婦,又是怎樣被民間尊奉爲一家之主的》、《比土地爺的神職還小些,他卻能面見玉帝,竈王爺是怎麼獲此特權的》等民俗系列文章中,曾經談到過。

“竈王爺,本姓張,騎着馬,挎着槍。”在民間留傳的傳統故事裏,多認爲竈王爺與玉皇大帝是同姓“老本家”。

相傳,張竈王有兄弟倆,哥哥是泥瓦工,絕活是築竈臺;弟弟會畫畫。由於張竈王心腸好,愛熱情幫助人,深受四鄰們的愛戴。

歷史上竈王爺是什麼來歷?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第2張

臘月23日深夜,70歲高齡的張竈王和妻子相繼辭世。有一天,做弟弟的對全家說,他睡夢中看到大哥和大嫂相繼成仙,被玉皇大帝封爲“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

隨後,弟弟還將夢中看到的大哥大嫂的樣子畫出,張貼在自家中,同時贈送給了鄰居們。就這樣,竈君文化流行越來越廣。

由於,中國的神話體系較複雜,民間也有將曾嘗過百草的神農氏炎帝、主司南方火的“赤帝”火神祝融等尊爲“竈神”。

《封神演義》中,赤膽忠心的張奎和高蘭英夫婦,爲了力保商王朝不敗,孤守澠池城,最後戰死,姜子牙封神時,封其夫婦爲“七殺星”和“桃花星”,後二人也被民間尊爲“竈王爺”和“竈王奶奶”。

二、民間爲何要祭祀竈神?

傳統文人《易經繫辭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一個人和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善惡到頭終有一報。

在民間百姓的印象中,“竈王爺”和“竈王奶奶”的神職,雖然不是很大,卻時刻在關注着、記錄着每一個人的善行與惡行。

因爲“竈王神”手中有一本“善惡簿”,負責監督人間的善惡行爲在他的身邊則有兩個善惡童子,一個持有“善貫”、一人持“惡貫”,專門負責記錄每家每戶每個人,這一年之內的功過與善惡。

除此之外,百姓們還認爲,竈王爺還有一項面見天庭玉皇大帝的“特權”。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都會被玉帝召上天庭,彙報家家戶戶的情況,然後到第二年的大年初一再回到各家各戶。

這就是民俗文化對敬奉竈王神對聯中的“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來歷。

三、古人是怎樣祭祀竈王的?

在民俗文化古籍中,曾記載有《門神竈》的曲辭,寫道: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竈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賀,祝賀那竈王老爺降吉祥。

由於竈王神掌管着記錄家家戶戶的善惡“特權”,百姓們更希望竈王能夠上到天庭多說好話,少說不利的壞話,於是製作成粘牙的麥芽糖,作爲供品。

“新年新氣象”,到了大家三十晚上,還會爲竈王神換上一張全新的竈王神像,用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歷史上竈王爺是什麼來歷?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第3張

祭竈神用麥芽糖的習俗,頗有用意:首先,糖是甜的,竈王爺吃了糖瓜後,天庭彙報是可以甜言蜜語;其次,麥芽糖粘性較強,會粘嘴,竈王吃了,嘴會被粘住,想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不利的話,開不成口;第三、“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即使想說些壞話,可吃了人家的糖瓜,有些不好意思開口,從而達到“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降吉祥”的效果。

四、爲何民間有“女不祭社”說法?

傳統文化中,古人告訴百姓要學會敬畏天地,尊重自然規律,也留下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千百年來,留傳有這個說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竈”是古代封建時期留傳下來的,需要遵從嚴格的禮儀制度;二是古人講究“男女有別,授受不親”的思想,拜月不便;三是神話傳說中月宮神仙,太陰星君、嫦娥仙子等,均是嚴肅莊重,國色天香女性美貌女子,男子拜月多有不便,拜月不合禮法。

“女不祭竈”的講究,與古代嚴格的“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有關。

據說,竈王爺長得貌若潘安,女子祭竈在科技和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也不是很方便,恐有“男女之嫌”,因此祭竈習俗,在古代多限於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