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的清明時節,文人出遊是什麼模樣?

歷史上的清明時節,文人出遊是什麼模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歷史上的清明時節,文人出遊是什麼模樣?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現在不少年輕人都喜歡說自己很“宅”。如果條件允許,他們願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在家中待上幾個月,成天依賴外賣和快遞過日子。而對於人類來說,這樣的“宅”其實也不算新產物。只不過在古代不“宅”的人更多,他們在踏青這事上留下的故事也更妙,吸引了我們的更多目光。

歷史上的清明時節,文人出遊是什麼模樣?

一、踏青是爲了娛樂?其實源自祭祀

說到春日出門賞景,許多人想到的或許就是清明踏青。“清明”、“踏青”,僅從字面來看他倆就像是應該一起進行的活動。事實上我們至今也習慣了這麼做。但習慣歸習慣,習慣並不意味着歷史就總是如此。就說踏青這事,古人還確實沒有把它一直和清明等同。

作爲中國一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在很早之前就被定在了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春分後約半個月。這個時段,萬物萌發,草長鶯飛,客觀而言確實是個出門賞春的好時節。(——引用自頭條百科)而既然時機如此之好,尊崇自然的古人又怎會吝惜於爲出門賞春安排一個固定的節日呢?

這個與踏春息息相關的節日便是“上巳節”。當然,爲隨時都可進行的出門賞景專門確定一個節日確實有些誇張。這事古人也清楚。所以上巳節後來雖成爲人們踏春賞景的節日,但也不是專門爲此而生。

上巳節,也就是漢族的“三月三”。如果要追溯這個節日的歷史,我們的目光會一路回到兩三千年前的周代。那時每年的三月初三,女巫們會召集人們來到回暖的水邊,爲人們舉行祓禊這種洗除污穢,祈求健康的祭祀儀式。被認爲是《詩經》中寫愛情之佳作的《溱洧》,其選擇的男女主人公活動的背景也正是舉行祓禊儀式的上巳節。

歷史上的清明時節,文人出遊是什麼模樣? 第2張

二、賞春,還帶宴遊?

連堪稱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開端的《詩經》都記載了上巳節舉行祓禊儀式的事,上巳節並非爲遊玩而生也就沒什麼爭議了。但也正如《溱洧》所寫到的那樣,早在先秦時,人們就已經借上巳節這個機會來感受春日的美好。

到了以風度聞名的魏晉時代,上巳節與遊樂有關的那部分已明顯勝過祓禊儀式。依舊是在水邊,人們最主要的活動不再是祓禊除穢,而是風雅極了的“曲水流觴”。

歷史書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觴”自然當屬蘭亭邊那場由王羲之等主導的宴遊。但到今天,我們記得《蘭亭集序》,記得觀賞春景,卻早已忘了“上巳節”。不過這種遺忘倒也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唐代,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踏青賞春,宴遊娛樂,就早已徹底取代了祓禊除穢。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也寫到“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但他一字未提“上巳”,也絲毫不談“祓禊”。

不過你若是就此以爲上巳節真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也着實是多慮了。儘管三月初三許多人都只遊樂而不參加祓禊,但在唐德宗時,朝廷明令“比者卿士內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門,勤勞庶務。今方隅無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日,宣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爲樂。”唐憲宗時,朝廷曾因故取消慶祝重陽節,但同年的三月初三也是舉國歡騰。

在唐宋時,除了魏晉士人喜好的“曲水流觴”,詩文比賽、流棗浮卵、競渡等活動也得到人們的青睞。且由於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等在時間上十分接近,人們終將這三個節日混作一談,一起以踏青宴遊的形式慶祝。“三月三日天清明,楊花繞江啼曉鶯”,即徹底成了形容踏青盛況的記述。

歷史上的清明時節,文人出遊是什麼模樣? 第3張

三、清明節與上巳餘韻

雖然唐宋古人不再像先秦前人一樣度過上巳節,但也多虧了他們對三月初三踏青遊樂的喜愛,三月初三在明清時也得到了繼承。而或許是唐宋將三月初三過得太熱鬧,又或許是明清時士人更喜歡復古之風,總之,明清時三月初三又或多或少地找回了些傳統上巳節的味道。

在上巳節這天,有文人選擇約上三五好友徜徉於山水之中,有文人、婦女在水邊行祓禊儀式,還有人舉行詩會,曲水流觴……明清時最有名的慶祝上巳節的活動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揚州的“紅橋修禊”。可惜的是這樣的盛況已是屈指可數,人們更多的只是零散模仿前人慶祝上巳節。

因而這一次,鑑於傳承規模和深度的有限,上巳節又重新被“歸入”清明節之中。時至今日,許多人更是以爲踏青就是清明節自古以來的活動,而不知人們在這一時節踏青、遊玩其實是對古時上巳節的繼承。更有甚者,連“上巳節”之名或許都未曾聽聞。這也可謂是我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時的一大損失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