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的繼承製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如何選擇繼承者的?

清朝的繼承製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如何選擇繼承者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有自己獨特的繼承製度,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說起歷史上的立儲制度,很多人脫口而出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子就是正妻所生之子,這樣的制度從周朝就開始了。嫡長子皇位繼承,有兩個原則,一是嫡長子優先,二是公開立儲。

這個制度跌跌撞撞地實行了兩千多年,到了清朝。不過滿清並不是漢人政權,他們並沒有這樣的觀念。

因此在早期的時候,像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等,他們都沒有在生前指明太子。不僅如此,皇太極包括後來的福臨以及康熙等,他們都不是嫡長子。

雖然嫡長子繼承並不完美,但是滿清(後金)時期的繼承也不是順利的,甚至每次都伴隨着爭鬥,只不過他們還是能夠爲了大局而放棄一些東西。

清朝的繼承製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如何選擇繼承者的?

否則的話,大清早期就亂得不成樣子了。比如在皇太極死後,他的兒子豪格和他的弟弟多爾袞就在爭奪皇位,這樣的事在漢人政權可能性不大叔叔是爭不過自己的侄子的。

只不過兩方誰也不服誰,最終互相妥協,讓福臨登基了。

康熙繼位後,倒是曾公開設立過太子,這也是大清的第一次,但皇權鬥爭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太子廢廢立立,最終還是沒有順利接班。

不僅如此,康熙晚年還爆發了九子奪嫡,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弄得康熙更是心力交瘁。

所以雍正登基後,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吸取了經驗教訓,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其目的就是防止皇子間爲了太子之位明爭暗鬥、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

所謂祕密立儲制度,說白了就是不再公開太子人選了,而是採取祕密方式,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清朝的繼承製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如何選擇繼承者的? 第2張

至於方法,那就是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衆宣佈由誰繼位。

乾隆就是這樣產生的,雖然在雍正時期寶親王弘曆已經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選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這也是祕密立儲制度的奇妙所在。

清朝的繼承製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如何選擇繼承者的? 第3張

乾隆是這件事的親歷者,所以乾隆登基後,也認爲這樣的制度相對來講還不錯,進一步將祕密建儲確定爲神聖不可更改的“建儲家法”。

他在任內使用了兩次祕密立儲制度,第一次是他剛繼位不久,選立皇次子永璉爲儲君,沒想到永璉三歲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爲儲君,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以後,嘉慶和道光也是採取的這樣的制度,只不過從咸豐開始,大清的繼承製度再次發生了變化,這主要是因爲沒得選了。

咸豐就一個兒子,只好選他了,也就是同治。至於同治一個兒子都沒有,所以便開啓了由慈禧在宗親中選擇,這也是一個辦法。

光緒以及末帝溥儀都是這樣的方式選擇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