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端午節是何起來?爲何會有紀念屈原的說法?

歷史上端午節是何起來?爲何會有紀念屈原的說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等,是我國極爲重要的傳統節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端午節都與屈原緊密相連,那麼端午節真的是因紀念屈原而產生的嗎?其實並不是,端午節的起源較早,至於紀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說法,極有可能是後人構建出來的。

屈原與端午節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這種說法,是根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和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而來的,而兩人距離屈原去世已經過去了700多年,雖然在唐朝歐陽詢轉抄的《風俗通》中,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便已經有了屈原的影子,但那距離屈原去世也有400多年了。

歷史上端午節是何起來?爲何會有紀念屈原的說法?

根據記載,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心如刀割之下,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亡。傳說,後人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經常盪舟於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爲了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河裏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於是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了吃糉子的習慣。

不過,近代研究表明,早在屈原之前,諸如龍舟競渡等有關端午的習俗便已經出現。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便說早在屈原投江的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就連屈原本人的《楚辭·涉江》中也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的詞句,而這首詞中屈原所乘坐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胡適更是說“《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他甚至懷疑是否真有屈原這樣一個人,原因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出現之前,史書上並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百多年這段時間裏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

此外,在端午節源於人物紀念方面,除了源於紀念屈原這種說法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而種種跡象均表明,這種人物紀念說極有可能是後人在原本就有的端午節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說法,只是相應的根據傳說增加的一些紀念活動而已。

端午節的由來

歷史上端午節是何起來?爲何會有紀念屈原的說法? 第2張

現代考證表明,端午節極有可能源自於天象崇拜,而天象崇拜和祖先信仰則是人類最早、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之一。事實上,很多傳統節日均來自於早期的祭祀活動,而端午節極有可能同樣源於此。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考證認爲,古代吳越地區的百姓是崇拜龍的,並認爲自己是“龍子”,因而會在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圖騰祭祀。同時,端午節最主要的兩項活動吃糉子和划龍舟,均與龍有關。當天,人們會在急鼓之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以祭龍神,這便是此後的龍舟比賽,而糉子則是被用來投入江中祭祀龍神的。

此後,隨着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這種祭祀習俗開始逐漸流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始逐漸被確立爲節日。

而由於各地文化習俗和傳說故事的不同,導致端午節在和各地風俗結合之後,除了吃糉子和划龍舟兩項最爲原始的活動之外,又衍生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紀念活動,例如惡日禁忌說衍生出的“避五毒”、“躲端午”,紀念介子推說衍生出的不吃熟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