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杞國是真實存在的嗎?屢次遷徙是爲何?

歷史上杞國是真實存在的嗎?屢次遷徙是爲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杞國(約前2000年—前445年),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杞人憂天,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出自《列子·天瑞》。對於《列子·天瑞》中的“杞人憂天”章節,刻畫了一個“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覺,吃不下飯。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在別人耐心地開導下,他又放下心,高興極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了。這則寓言,通過杞人憂天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

歷史上杞國是真實存在的嗎?屢次遷徙是爲何?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杞人憂天這一個成語典故,和歷史上的杞國存在着直接的關係。杞國是個小國,史書罕有記載,《史記》中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國、杞國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到:“杞國微小,其事蹟不值得記載。”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次遷徙。對此,在筆者看來,《杞人憂天》的背後,其實是杞國這個小國夾縫求生的辛酸史。換而言之,杞國之所以會“杞人憂天”,並非過度憂慮和不切實際,反而確實和杞國所面臨的困境相契合。

首先,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杞國(約前2000年—前445年),是古代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爲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在夏朝時期,杞國就已存在,與同爲姒姓封國的繒國爲鄰,國君皆爲大禹後裔。當然,因爲史料記載的匱乏,杞國在夏朝時期的情況,自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

根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將夏王室婁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一帶)。但後來曾數次廢掉杞國封號。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先秦時期,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的時候,經常會將原先朝代的後人分封爲諸侯國。比如西周滅亡商朝後,就將商朝王室的後人分封爲宋國。

杞國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證實,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國的女子爲妃,是其六十多個后妃之一。當時,杞國的爵位是伯爵。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伯爵是一箇中等的爵位,在伯爵之上,是公爵和侯爵,而在伯爵之下,則是子爵和男爵。

周武王滅亡商朝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後裔,結果找到東樓公,便將他封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因此,在西周建立之初,杞國的疆域,依然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一帶。

歷史上杞國是真實存在的嗎?屢次遷徙是爲何? 第2張

不過,在周王室衰落的背景下,杞國因爲所在的中原之地面臨着諸侯爭霸的局面,所以,這導致弱小的杞國,只能選擇遷移自己的疆域。對於杞國來說,後來遷移到了今山東省一帶。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是因爲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徐國等諸侯國的襲擾,無法中原之地立足,只得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移到新泰一帶。從這一角度來看,杞國人的憂慮,自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國號仍是周,因之前的周朝國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稱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爲西周,周平王之後的爲東周。當歷史進入到東周時期後,杞國的生存壓力變得更大了。公元前647年,因爲宋國的進攻,杞國被迫繼續向東遷徙。杞成公在位時期,將杞國遷到緣陵(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附近)。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是在西周時期,周王室的地位仍在,宋國自然不敢如此逼迫杞國。但是,因爲周王室已經自顧不暇了,所以,宋國顯然敢肆無忌憚的襲擾杞國了。

到了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再把杞國遷到淳于(今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城村)。對此,在筆者看來,爲了能夠在大國夾縫中苦苦生存,杞國只能不斷遷移自己的疆域。換而言之,如果杞國固守城池的話,因爲自身實力上的差距,很可能要提前滅亡了。不過,杞國這種遷移疆域的策略,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在春秋時期,各個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這導致周王朝境內諸侯國的數量銳減。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杞國,也無法避免被大國兼併的結局。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572年,魯國正卿季文子做媒,將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晉悼公姬周爲夫人。後來,杞女爲晉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爲春秋霸主晉平公。對此,在筆者看來,杞國和晉國聯姻,自然是想把晉國作爲自己的靠山。誠然,這在當時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在整個春秋時期,晉國可謂是最強大的諸侯國。不過,各個諸侯國的聯姻,也不一定能夠形成長期的聯盟關係,比如秦國和晉國在聯姻之後,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多場戰役。同樣的道理,打鐵還需自身硬,杞國想要在春秋時期立足,也不能單單依靠晉國的支持。

歷史上杞國是真實存在的嗎?屢次遷徙是爲何? 第3張

最後,在春秋後期,杞國內部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到了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去世,其子杞隱公即位。但僅過數月,杞隱公就遭其弟杞釐公弒殺。好景不長,杞釐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兒子杞湣公,杞湣公在位十六年後,於公元前471年亦遭其弟杞哀公弒殺。對此,在筆者看來,杞國頻頻爆發的內亂,不僅削弱了杞國自身的實力,也讓周邊的大國覺得有機可趁。其中,就楚國來說,認爲這是一個可以一舉消滅杞國的機會。

公元前445年,杞國最終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滅國,杞簡公成爲杞國末代君主。對此,在筆者看來,公元前445年的時候,齊國正在經歷田氏代齊的過程,晉國則在三家分晉的過程中。所以,不管是齊國還是晉國,都沒有精力來維護杞國。而這,也是楚國能夠順利消滅杞國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列子·天瑞》中所說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也有人認爲,這和杞國多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對此,在筆者看來,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一開始顯然不是一個貶義詞,如果沒有杞人憂天的意識,杞國這樣的小國,很難堅持到戰國初期。比如在消滅杞國之前,楚國至少吞併了數十個諸侯國。正是因爲杞國及時從中原之地遷移,來到一個相對遠離楚國等大國的地方,促使其能夠國祚延綿1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