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六國曾五次合縱攻秦,爲什麼都沒能成功?

六國曾五次合縱攻秦,爲什麼都沒能成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歷史上,山東六國有過五次聲勢浩大的合縱攻秦之戰,但是都沒能阻擋秦軍,爲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回顧戰國的歷史,便能發現,縱橫家成爲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特寫。以“合縱連橫”之術,身佩多國相印,任意縱橫馳騁於列國之中,則可以被視爲一位成功的縱橫家,而這中間蘇秦、張儀便是最好的例子。當然,可能縱橫家自身都不知道的是,他們的出現,使得本就複雜的列國,變得愈加複雜了起來。而他們所帶來的“合縱連橫”之術,更是成爲了列國不斷應用,制衡其他的諸侯的一件“法寶”。

六國曾五次合縱攻秦,爲什麼都沒能成功?

歷史上的“合縱連橫”,雖然一直被放在一起,可是兩者的意思卻有很大的不同。“合縱連橫”的意思在《韓非子》中的解釋最爲精闢,根據其記載“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由此可見,這寥寥數字所概括的便是“合縱連橫”的精髓。而戰國的歷史,也正如縱橫家所運籌帷幄的一樣。在戰國曆史的跨度中,山東列國先後進行了五次合縱攻秦。這五次合縱攻秦,每次都聲勢浩大,並且這五次合縱攻秦之戰,近乎橫貫了整個戰國中晚期的歷史。可即便如此,列國還是沒能阻擋秦軍的前進腳步。那麼,山東列國五次合縱攻秦,爲何最後還是難以扭轉乾坤?

在戰國中晚期,面多秦國在西部的強勢崛起,列國採取了以合縱的方式進行反制。以秦惠文王爲起點,直到秦始皇在位時期,列國五次以聯軍的方式進攻秦軍。其中,第二次合縱之戰,歷經三年鏖戰,曾一度攻入函谷關。由魏國公子信陵君統領第四次合縱攻秦,更是在河外地區,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史料稱爲“河外之戰”。歷史上的這五次合縱之戰,可以說是秦與列國之間互有勝負。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五次合縱之戰,聯軍曾一度逼近秦國都城咸陽。可即便如此,列國還是沒能逆轉秦滅六國的大勢。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多種原因相結合的產物。

六國曾五次合縱攻秦,爲什麼都沒能成功? 第2張

首先,山東列國的合縱攻勢,所以沒有扭轉乾坤,同合縱之戰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有着很大的關係。歷史上的合縱之戰,雖然有勝有負,但是歷次合縱之戰都沒有動搖秦國的基礎。以至於,攻入函谷關成爲了聯軍的一個象徵。因爲,即便是聯軍攻入函谷關,一度對秦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但是這樣的威脅僅是一時的。隨着聯軍的潰退,伴隨着而來的則是秦國大軍的捲土重來。

由此可見,聯軍如果沒有取得長平之戰這樣的大勝利的話,依然是無法遏制秦國兵鋒的。同時,合縱聯軍每次的攻擊目標,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咸陽。以至於,長途奔襲的攻勢,每次都使得聯軍在距離勝利僅剩一步的時候,便功虧一簣。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便能發現,在戰略上聯軍也存在着很大的失誤。面對秦國近乎歷次合縱都是以攻打函谷關,直取咸陽爲主。以至於,長途奔襲最終使得聯軍銳氣盡失。

六國曾五次合縱攻秦,爲什麼都沒能成功? 第3張

當然,合縱攻秦之戰,內部還存在着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我們將視角放大的話,便會發現,山東列國合縱本身,便存在着種種矛盾。戰國中期時候的合縱,主力則爲韓、魏,因爲兩國始終都處在抗秦的第一線,受到秦國的衝擊也最大。而反觀楚、燕、齊等國,受到的衝擊則小,對於合縱之戰並不賣力。而到了戰國晚期,燕趙之間的矛盾,魏韓之間的互相猜忌,以及齊國的冷眼旁觀。這一切作用都一起後,則使得山東列國的合縱伐秦的大業,最終付諸東流。

歷史上山東列國的合縱伐秦之戰,最終的結果還是沒能扭轉乾坤。雖然,歷次合縱之戰都給秦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可是這依然沒能改變大局。而緊隨着的則是第五次合縱伐秦之戰無疾而終之後,山東列國對於秦國的崛起,再也無能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