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伍子胥是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充滿爭議呢?

伍子胥是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充滿爭議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人們對伍子胥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讚歎他堅韌的精神,也有人唾棄他的種種作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子胥在吳國執政三十八年之久,對吳國的發展和中國古代江南經濟的開發作出巨大貢獻。伍子胥是怎樣的人?在吳國的發展方面作出了什麼樣的功勳?

一、舉薦賢才,竭誠輔佐

衆所周知,想要治理好國家,網羅治國之纔是首要任務。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因商鞅、李斯等能人志士的任用得以強盛,楚國因人才制度的不完善最終爲秦國所滅。因此,賢人志士在治理國家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伍子胥深切認識到這一點,他曾說:“賢人才子是國家的珍寶。”從這樣的人才思想出發,伍子胥爲吳王招攬了許多治國之才。

逃往吳國以後,伍子胥有段時間在田野中從事農業活動,得以與齊國逃往吳國避難的名將孫武結交,瞭解他十分擅長兵法。後來在和吳王闔閭談論兵法的時候,屢次向他舉薦孫武,闔閭一開始沒有放在心上,甚至覺得伍子胥是在爲朋友遊說。等到闔閭召見孫武,與其討論兵法時,才發現孫武的過人之處。孫武每談論一篇兵法,闔閭都聽得入迷,甚至忘記誇讚。

交談之下,闔閭才相信孫武確實有經世將兵的才能,所以讓他擔任將軍。孫武沒有辜負伍子胥和吳王的期望,在吳楚戰爭中屢次大獲全勝,“向西攻破楚國,進入郢城,向北威懾齊國、晉國,在諸侯中聲名遠揚。”

伍子胥不僅愛惜賢才,向吳王推薦人才,還具有超凡的識人眼光。他善於任用賢才,讓他們處於最符合的位置。流亡過程中,子胥與專諸相識,瞭解專諸勇武非常,就將他推薦給公子光。專諸成爲公子光的得力助手,刺死吳王僚,公子光成功登上吳王之位,也就是吳王闔閭。除此之外,要離刺慶忌的故事也反映了伍子胥的識人才能。

在闔閭的派遣下,專諸成功刺殺吳王僚,成功奪得吳國王位,但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還流亡在國外,隨時可能東山再起。慶忌成了吳王闔閭的心病,他每天擔心慶忌,吃飯沒有胃口,睡覺也不安穩,就和伍子胥商量刺殺慶忌。闔閭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刺客,這時伍子胥向他推薦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細人”。

慶忌力氣很大,據說能徒手和猛虎搏鬥,但子胥推薦的人卻是弱不禁風的“細人”,吳王不太相信這個人能完成任務。伍子胥正是利用吳王等人這樣的心理,不會把柔弱之人放在心上,更不會想到這個人會是刺客,最後想出奇策,派遣要離前往,成功拔出闔閭的心頭之患。

能做到如此知人善任,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伍子胥本是就是將相之才。他能通過文氣才識安邦定國,也能通過武力安定天下。憑藉自身的才華橫溢和經世治國之才,伍子胥深受吳王闔閭的信任,每次談論國事時,事無鉅細都要與伍子胥商議。

伍子胥是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充滿爭議呢?

闔閭剛剛登上吳王之位時向伍子胥請假治國安民的方法,伍子胥推辭,吳王說:“如果不是您,我今天不能坐上這個位置。現在有幸能得到您的教導,你爲什麼推辭呢?”可見伍子胥在闔閭心中的地位。吳國太子死,諸位公子爭相求立,闔閭與伍子胥商議,伍子胥以夫差信義仁愛推舉他,於是夫差成爲太子。

不論哪個國家,立太子都是關係國家興衰的大事。闔閭在立太子的事上徵詢伍子胥的意見,最後採納,足見伍子胥在他心中地位之高。伍子胥也非常感恩吳王闔閭的知遇之恩,對吳國忠心耿耿,治國理政兢兢業業,爲其出謀劃策,對吳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重建都城,安君治民

太伯、仲雍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築城建郭,到壽夢、諸樊逐步南遷。當時,吳國的城市規模很小,到闔閭上臺時吳國的地理位置仍不佔優勢。吳國位於東南之地,一方面險阻潮溼,一方面又有江河湖海的憂患。

爲了能夠讓國家安定,百姓豐衣足食,從而達到稱霸稱王的目的,同時順應當時吳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外戰爭的需要,闔閭接受伍子胥修築都城的建議,並將重任交付給伍子胥。伍子胥沒有辜負闔閭的信任,採取了城內有城、城外有郭的三重建制修築吳都。

吳國都城的重建不僅極大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在吳國的強大以及爭霸事業中起到重要作用。從政治上看,在吳國的小城中修建宮室,政令直接由王室下達,還能監聽吳國人民百姓的活動,吳國都城成爲全國的政治中心。

從軍事上看,《吳越春秋》曾提到,“鯀修築城保衛君主,修築郭讓百姓居住,這就是城郭的起源。”說明城市的起源與軍事活動間的密切關聯。吳國修築都城也有同樣的軍事目的,闔閭在都城極周圍常佈置重兵把守,經常進行大軍的操練,因此,吳國都城有軍事堡壘的性質。

經濟方面,吳國杜成忠街道縱橫交錯,城市居民的數量超過萬人。吳國的都城中設置有商業區,還派遣專門的官員對其進行管理。當時,吳國的手工業十分發達,如青銅冶鑄、造船、制瓷、釀酒等,與之相應的是城內設有手工業區。除此之外,城郭中還設置有倉庫儲存糧食。由此可見,闔閭時期的吳國都城即是政治、軍事中心,又是經濟中心,對後世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築都城,建起糧倉。短短几年時間,吳國煥然一新,國家實力更加強大,五穀豐登,兵革利堅。在豐沛的物質基礎上,伍子胥和孫武互相配合,主動出擊,爲吳國開疆拓土。闔閭三年率兵伐楚,六年大破楚軍,至九年之時柏舉之戰直接攻破楚都郢城。

三、忠言直諫,雖死猶榮

吳王闔閭是個開明的君主,對於伍子胥、孫武等人才都以誠心誠意相待,將治國將兵的重任託付給他們,沒有讓他們受到牽制。後世有人評論說:“如果君臣離心,按孫武就不能應敵。”闔閭還非常善於納諫,從而養成朝堂臣下敢於進諫的風氣。

伍子胥是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充滿爭議呢? 第2張

但夫差不同。吳王闔閭臨終之時囑咐夫差爲父報仇,一開始夫差立志報仇,對臣下的勸諫還能聽進去。等到打敗越國以後就開始飄飄然了,剛愎自用,不再聽從逆耳忠言。夫差不惜勞民傷財大造姑蘇臺,伍子胥堅決反對,勸諫夫差吸取歷史教訓:“當初夏桀造鹿臺,導致天道陰陽不能調和,冬天夏天不能按時到來,百姓種植的農作物不能那個成熟。上天降下災劫,百信不信任國家,最自取滅亡。”

子胥還就近用楚靈王做對比:“當初楚靈王不聽羣臣的勸諫,修建章華臺,最終百姓無法忍受饑荒勞碌,大軍也背叛楚王。”楚靈王落得衆叛親離,被迫自殺的下場。但夫差對伍子胥的諫言默然不理睬,對伍子胥也漸生厭煩之心。

當時吳國與越國征戰,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山,假意投降向吳國求和,伍子胥竭力勸諫夫差不要接受,說:“不能答應。越國不是真心想與吳國和好,是害怕我國兵力強盛。大夫種驍勇善戰,玩弄吳國,志得意滿。他了解君王好勝,所以通過委婉的方式順從王的志向,讓大王淫樂自傷。最後我們兵甲漸鈍,百姓離心,他就能得到國家了。”

但是夫差沒有聽從,而是同意與越國和解,並且準備起兵攻打齊國。伍子胥詳細分析其中的利害關係,認爲吳國即使戰勝齊國也不能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攻打越國纔是首要,力勸夫差放棄攻打齊國的想法,轉爲攻打越國。夫差仍舊不聽從,還接受越國力獻的財物美人。得到越國的進獻後,夫差沉迷聲色,更加聽不進去伍子胥的勸諫,對他越來越厭煩。

從夫差平日的言行中,聰慧如伍子胥自然能夠察覺他的厭煩和不信任,於是趁着出使齊國之時將兒子託付,最後夫差以伍子胥托子齊國爲藉口賜劍讓其自殺。以伍子胥的才智,想必早在前幾次勸諫不成時就能感受到夫差的不信任,但他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從吳國大業出發一次次冒死直諫。這樣的行爲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胥執忠信,死貴於生”。

結語

伍子胥振興吳國的功勳和爲國直諫的精神受到百姓的尊敬,他最後的悲慘遭遇也深得人們同情。在他被夫差賜死投江後,吳國人憤憤不平,在江邊建立祠堂,永久地紀念伍子胥。吳國人紀念伍子胥是因爲他勤勞國事、盡忠直諫、無過而誅,其行爲皆出於一片至誠之心。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肯定伍子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偉大地位和不朽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