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王莽亡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其實輸在了改革上

王莽亡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其實輸在了改革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5年,更始帝劉玄被赤眉軍殺掉,之後光武帝劉秀登基,不過距離其統一還需要十二年的時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此時的一位少年,年僅二十三歲的班彪,因戰亂而不得已流亡西北,在流亡途中,感念自己坎坷的仕途與山河破碎的國家,滿腔悲憤地寫下了名動一時《北征賦》。這位青年在文章當中反思了王莽新朝滅亡的原因,同時表達了對於文景盛世時期的無限追憶。

歷史上對於王莽亡國的原因,總結頗多,這其中王莽犯的幾個錯誤是史學家們研究的重點,諸如不切實際的改革觸動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抑或是在經濟上的一系列措施擠壓了民衆的生存空間,諸如此類都是從內部去分析王莽失敗的原因。

而在《北征賦》中,班彪卻有一個不同的看法,他認爲王莽亡國的原因不在內而在外,是一味的窮兵黷武,才使得自己的國家在財力枯竭當中走向了滅亡。

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劇蒙公之疲民兮,爲強秦乎築怨。舍高亥之切憂兮,事蠻狄之遼患。不耀德以綏遠,顧厚固而繕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猶數功而辭諐。何夫子之妄說兮,孰雲地脈而生殘。

根據班固《漢書》記載,王莽新朝剛剛建立,便發生了匈奴入侵中原,殺人放火,掠奪了無數的財富,面對此種情況:

議滿三十萬衆,賁三百日糧,同時十道並出,窮追匈奴,內之於丁令。

王莽因爲匈奴的入侵而選擇了與之決戰,最後的結果史書記載:天下騷動。

儘管王莽取得了戰爭的初步勝利,在之後與匈奴的交往當中,也採取了一定的安撫政策,但是這一窮兵黷武的行爲也的確耗盡了新朝國力的同時,也並沒有徹底的解決問題。

由此來看,王莽的滅亡源於其窮兵黷武的論點,看似也有些道理。

新朝滅亡,漢家故人劉秀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重建了漢家王朝,史稱東漢或者後漢。而班彪,在流亡了一段時間之後,被他的長官推薦給了劉秀,受到劉秀的賞識,班彪因此做了司徒掾,這個官職類似於司徒的祕書長。

王莽亡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其實輸在了改革上

而東漢的司徒,掌管着全國的賦稅,俸祿,軍需財政,以此來看,班彪的這個官,儘管品階不高,但還是相當關鍵。更重要的是,沒有比他更瞭解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的人了。

儘管劉秀統一了全國,但是東漢王朝剛剛建立,就面對着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此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有昔日的霸主匈奴,同時還增加了烏桓、羌、鮮卑等一些新鮮血液。

由於王莽時期的政策,使得此時的北方更顯荒涼,“數年之間,北方虛空,野有暴骨。”王莽新朝與匈奴之間的降到了冰點,這也成爲了劉秀的燙手山芋。其實在剛剛開始之時,劉秀是有想法動用武力徹底消滅匈奴的,但是經過了幾次短暫的軍事接觸,劉秀便打消了這樣的想法。

匈奴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強。

就在劉秀面對北方遊牧民族,顯得一籌莫展之時,班彪給劉秀上了一道奏疏,這讓劉秀逐漸地舒展了容顏。

這道奏疏便是著名的《復護羌校尉疏》,內容很短,最重要的也就是一句話:

舊制,益州部置蠻夷騎都尉,幽州部置領烏桓校尉,涼州部置護羌校尉,皆持節領護,理其怨結,歲時循行,問所疾苦。又數遺使譯通動靜,使塞外羌夷爲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備。今宜復如舊,以明威防。

劉秀看後,欣然同意,恢復了西漢時期的護羌校尉。同時,還對於羌、氐等民族大量的賞賜,以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而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匈奴。

有關於匈奴,東漢時期儘管在走下坡路,但是他對於漢王朝還是非常的不友好。匈奴往往對於漢朝的饋贈,和親往往欣然接受,但在接受的同時卻不遵守約定,還是時不時的就要南下牧馬,燒殺搶掠一番,如此貪心之舉,漢廷必然要想一些別的對策。

不過,儘管匈奴對於漢廷的態度不盡友善,但是他對於周邊民族還是挺友好的,在南下牧馬之時,往往會帶上其他部落,“光武初,匈奴強盛,率鮮卑、烏桓寇抄北邊,殺略吏人,無有寧歲。”

爲什麼匈奴犯邊,還要帶着其他的部落,在這一點上,後漢書也給出了答案,原因是他自身內部,也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想必單獨去冒犯強漢,自己也心虛。“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裏,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

看來,匈奴也只是外強中乾,由於遊牧民族生產的不穩定性,面對着來勢洶洶的旱災與蝗災,匈奴人也只會想到用轉移矛盾,燒殺搶掠的方法來彌合自己的傷口。

就是如此,還要招搖過市,帶着自己結盟的小弟,一併搶掠。

由此來看,班彪所提出的以恢復護羌校尉爲核心的反制辦法,也的確是卓有成效。公元46年,匈奴內部因爲長期的自然災害而發生了叛亂,“烏桓乘弱擊破之,匈奴轉北徙數千裏,漠南地空。”對烏桓的安撫政策成功的瓦解了匈奴內部,使其分裂爲了南匈奴與北匈奴。

而此時的鮮卑,也逐漸和匈奴漸行漸遠,反而是接受了光武帝的冊封,成爲了帝國內部的“僱傭軍”,冊封鮮卑首領爲“大都護”,並鼓勵邊塞的漢人與鮮卑人往來交往。

如此對比,所謂的“匈奴強盛”也就是外強中乾了。由於史料的缺失,我們無法知道鮮卑、烏桓和匈奴達成了怎樣的祕密協議,但是《後漢書》裏卻清清楚楚的記下了:“帝乃以幣帛賂烏桓”“使招呼鮮卑,示以財利。”

光武帝的政策,不但使東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匈奴的襲擊,同時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往與融合,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王莽亡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其實輸在了改革上 第2張

實際上,這也是光武帝不得已而爲之的,因爲王朝剛剛建立,最迫切的便是與民休息,國家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解決北方邊境上的匈奴問題,只好選擇瓦解匈奴人的朋友,用遊牧民族去對抗遊牧民族,這樣的方式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這便是班彪的高明之處,在他寫遠征賦得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樣的對策,“不勞師而幣加”看似是強調文景時期,皇帝政策得高明,其實也是對當時中國北方邊境的思考。

只不過,班彪和光武帝把問題變通了一下,把給匈奴的錢給了匈奴的朋友,這樣儘管顯得更功利了些,但是效果卻更好於從前。

東漢王朝也就是依靠着這樣的政策,蟄伏了幾十年,休養生息,當國力再次強盛之時,便一舉消滅了北匈奴。班彪的兒子班超,也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