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荀彧被稱爲“王佐之才”,他爲何會爲曹操效力?

荀彧被稱爲“王佐之才”,他爲何會爲曹操效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彧被稱爲有“王佐之才”,他在漢獻帝登基那年當了官,後來董卓進京廢了漢獻帝,荀彧就辭官帶領族人避禍去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後來荀彧又再次出山跟了袁紹,但不久又投奔了曹操,此後他爲曹操收復北方氏族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是爲何曹操在見到荀彧時會說:

此吾之子房也!

意思是將荀彧比作了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提到張良很多人會誤以爲他對於劉邦最大的貢獻是計策,其實是被史書誤導了。

張良在劉邦陣營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在之前的文章中船伕說過劉邦的創始團隊太草根了,這就導致這支起義隊伍發展沒多久就遇到了瓶頸。這個時候,張良作爲唯一一個出身貴族,且人脈極廣的人物就派上了用場。

因此張良對於劉邦最大的幫助,其實是幫助他籠絡並團結了士族勢力,但這明顯是上不了檯面的,所以後世只好牽強附會的說他善於計謀,並以此來解釋劉邦爲何如此看重他。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曹操的創業隊伍中。

雖然曹操的老爸曹嵩有錢有地位,但這些都是認大宦官曹騰做父得到的,所以到了曹操這一代雖然想與宦官實力決裂,但不管怎樣自己身上的宦官標籤已經深入人心了,這就導致當時與宦官勢力水果不容的士族勢力很不待見曹操,自然也不願意去投奔他。

荀彧被稱爲“王佐之才”,他爲何會爲曹操效力?

士族勢力的缺失極大限制了曹操擴張地盤的速度,以及鞏固根據地的效率,正是在這個時候,荀彧不顧士族勢力的偏見,毅然決然的投奔了曹操。如果說曹操是宦官之後,那麼出身士族的荀彧本人也與宦官有着不小的淵源。

原來荀彧年少時曾娶了中常侍的女兒當妻子,中常侍在漢朝初年是一個經常陪伴在皇帝身邊的祕書類職位,我們熟悉的東漢名人東方朔便曾擔任過漢武帝的常侍郎。但到了東漢,中常侍成了一個由宦官擔任的官職,前面提到的曹操的父親的乾爹曹騰便曾經擔任過這個官職。

因爲有了這個污點,荀彧在世家大族的圈子中是一個有污點的人,雖說沒有因此被排擠出圈子,卻註定不會進入世家大族的核心圈裏面,說白了就是不會受到重用。

一個是給宦官當了女婿,一個是給宦官當了孫子,不得不承認荀彧與曹操有些同病相憐。

荀彧投奔曹操,並且一見如故與二人的宦官標籤有很大關係。這其實也是荀彧背叛袁紹的主要原因,因爲作爲四世三公的袁紹,最看不上的便是荀彧、曹操這種原本出身士族,卻委身於宦官的人。

袁紹的突然去世,給了曹操可乘之機,於是在他統一北方後,世家大族只能投靠了曹操,而荀彧作爲最早投靠曹操的氏族之人,自然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正是他幫助曹操權衡利弊,將蛋糕分的大家都滿意,這一時期可以看做是荀彧與曹操的一個蜜月期。

但曹操與荀彧作爲都有宦官污點的人,對自己的人生選擇卻截然不同。

在荀彧眼中,曹操和自己一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繼續維護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的統治就行了,死後自然獲得一個匡扶漢室的美名。

但曹操不這麼想,作爲三國時期第一耿直boy的阿瞞,並不想做這種隔靴搔癢的事情,亂世中能夠抵禦得住北方匈奴的他更想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和氏族勢力妥協退讓的懦弱帝國。所以在《魏氏春秋》中關於荀彧之死有這樣一個說法:

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

很多人對這段故事是曹操暗示荀彧無俸給他了,潛臺詞就是讓荀彧自殺,但實際上這明顯是曲解了,因爲自始至終曹操都沒有逼死荀彧的動機,荀彧也對曹操構成不了威脅,曹操這其實是在用一個典故來告訴荀彧自己的選擇。

那這是一個什麼典故呢?

說起中國古代典故最多的時期,那一定是春秋戰國了,諸子出世,百家爭鳴誕生出了衆多經典的觀點和著作,而這其中恰好有一個與盒子有關的典故,那就是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的典故出自戰國時期韓非子所編寫的《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是一個在鄭國經商的楚國商人,爲售賣的賣珍珠做了一個精美的匣子,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後卻將珍珠換給了他。

後人對這個典故的解讀有很多種,較爲主流的常用其比喻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韓非子在原文中的解讀是說社會上的言論,都說一些巧辯華麗的話,君主只看重那些華美的言辭,卻忘了它們是否有用。

荀彧被稱爲“王佐之才”,他爲何會爲曹操效力? 第2張

其實,我們還可以有另一種解讀方式,鄭國人之所以做出買櫝還珠的行爲,是因爲他和楚國商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在鄭國商人眼裏精美的盒子最珍貴,珍珠可有可無,而在楚國商人眼裏,珍珠纔是寶貝,盒子只是陪襯罷了。

在曹操眼裏,從上到下完成改革,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纔是最值得大好男兒做的事情,至於身後美名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在荀彧眼裏,流芳百世的美名纔是最重要的,經世濟民只是手段和陪襯罷了。

所以當荀彧看到曹操送來的空盒子,便了解曹操已經做出了選擇,接下來阿瞞將會冒着背罵名的風險,也要重新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如果自己繼續陪在曹操身邊,他視若珍寶“匡扶漢室”的美名可就要蕩然無存了,所以荀彧選擇了自殺,以保全自己的美名。

實幹興邦與百世流芳,是一個幾千年來一直困擾中國人的艱難選擇,尤其是對於那些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揹負千古罵名,而如果慎言慎行屍位素餐,又很容易置百姓於水火,白白浪費了歷史賦予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