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秦國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誰?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歷史上秦國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誰?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爲標準,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儘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商君書去強》

歷史上秦國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誰?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相信我,就憑上面這句話,你就不會真正喜歡秦國制度,因爲秦制解決的並不是百姓與社會的關係,而是解決君主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國家潛力的問題。言下之意,人是不是人,不重要,人如何成爲國家標準化的零件纔是關鍵。

誠然,秦國的制度在當時空前先進,但先進不代表偉大,更不代表文明。

但是,秦國的制度雖然不一定偉大,不一定文明,卻一定最適合那個時代,並且確實在優勝劣汰中成爲了最後贏家。

秦國頒佈《徠民法》後,各國百姓受政策的吸引,大量移民至秦國。這說明什麼?說明當時的底層百姓,生存已經極其困難。而秦國制度,政策相對透明,公平公正,賞罰分明,並能使人耕者有其田,有晉升渠道,這就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僅憑這幾點,秦國制度就能吊打當時其它國家和文明的制度了。

但是,這能說明秦國制度足以令所有人嚮往嗎?

並不能。

因爲解決了生存問題,並不代表你不被壓榨,不被剝削。

歷史上秦國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誰?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第2張

嚴格來說,秦國制度首先解決的是效率問題,然後纔是把蛋糕做大。通過提高整個國家的組織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效率,強化國家競爭力,然後才能去把蛋糕做大。

因此,秦國百姓的一切精神與物質需求均被壓縮到了最低,社會的資源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集中在中央,用於開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供統治階層揮霍。

雖說具體的法律條文“並非是嚴苛殘暴無情的”,某些條文甚至也可以說是“是很輕緩貼近人情的”。但是,“秦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又確實是殘暴的。天下苦秦久矣是陳勝、吳廣、劉邦等人起兵的直接導火索,六國貴族的復辟雖然也有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與農民起義軍也是互相利用的關係。

秦國的上升通道再如何暢通,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毫無意義,都是當炮灰,有的還跑了到了楚國、魏國等國家。殘酷的秦國統治下,不是六國民逃往秦國,而是秦民逃往六國。

嶽麓秦簡記載了一個叫“學”的秦國少年僞造將軍馮毋擇的私信,想從胡陽少內官那借錢、買衣服和兵器,然後“去邦亡荊”,即逃往到楚國去。這位少年的父親因爲居貲服勞役,受到了秦吏的鞭笞,回家打兒子瀉火,所以“學”很痛苦,決定逃到楚國去。在另一件文書中記載,一個秦國老百姓叫“多”,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和自己的母親“兒”一起“亡荊”,即母子一起冒險逃往去楚國。

除了逃往楚國,也有秦人逃往魏國的,嶽麓秦簡《魏盜殺安、宜等案》簡164記載,一個在官寺勞作的隸臣逃亡,買了大刀,打算殺人搶錢作爲路費,要“亡之魏”,逃到魏國去。他被秦國抓住後,判處了“磔”刑,即割裂肢體處死。從這些材料看,秦人逃楚國的比較多,也有逃魏國的。將軍裏叛逃的也不少著名的樊於期,成僑等人就是例子。

也正是因此,戰國時期有些思想界的大佬,那是明確表示寧死也不去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