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唐朝和宋朝時期牛的地位分別如何?

揭祕:唐朝和宋朝時期牛的地位分別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那麼古代的飲食情況是怎樣的?歷朝歷代中,牛的地位分別如何?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水滸傳》中有很多對於飲食的描寫,好漢們喝酒吃肉非常快活,按書中所寫,他們吃的大多是牛肉,飯店中吃飯時,會習慣性地讓小二切幾斤牛肉。或許有讀者會覺得當時處處是牛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牛肉在宋朝絕對是稀有品。

牛肉稀有並非是說牛的數量少,而是牛不能殺。牛在當時的社會是重要的勞動力,農村勞作全靠牛,爲了全國的經濟着想,嚴禁民間宰殺。所以儘管宋朝的牛並不像印度的牛那樣神聖,卻也有不凡地位。

揭祕:唐朝和宋朝時期牛的地位分別如何?

在唐朝之前,牛的地位尤其高,殺牛等同於殺人,是會判死刑的。到了唐朝後,懲罰減輕,違規殺牛不需要償命,然而依然會判刑,宋朝同樣有明確規定,不準隨便殺牛。

揭祕:唐朝和宋朝時期牛的地位分別如何? 第2張

只有老死的牛,或者因爲種種意外死亡的牛纔可以在民間出售,因爲數量稀少,所以牛肉的售價很高,普通人是吃不起的,像水滸傳中的好漢們,多是貧苦人,一般消費不起。武松林沖等人能夠吃得起,一方面是作者的杜撰,另一方面是野店偷偷賣的。

《水滸傳》的主題思想便是反抗朝廷,牛肉是朝廷明令禁止的食品,吃牛肉也就成爲一種反抗朝廷的象徵了。事實上最早出現的水滸好漢故事,是在元代的雜劇中,故事中提到的吃食不是牛肉,而是羊肉。

儘管朝廷明令禁止,但很多地方是朝廷管不到的,比如比較偏遠的鄉村野店,這些地方有可能偷偷售賣牛肉。在宋朝時期,這種偷賣牛肉的事屢見不鮮,以至於朝廷後來不得不放開政策,允許民間出售,但要交高昂的稅。然而這種稅不得民心,後來不得不取消了。

除了牛肉,《水滸傳》中也提到了人們主要吃的麪食,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就是賣炊餅的。或許會有人認爲炊餅就是燒餅,其實不然。武大郎賣的炊餅,基本上就是如今的饅頭。

但在古代不叫“饅頭”,古代是有“饅頭”的,古代的饅頭最早的功能是用來祭祀神靈,在原始社會,祭祀神靈會用人頭,隨着時代進步,那種野蠻的方式被取消,用圓圓的饅頭取代了人頭。

古代的饅頭與現在不同,裏面是有肉餡的,等同於現在的包子。在清朝的時候,曾統一將北方的饅頭定義爲沒有肉餡的,有肉餡的稱爲包子。而在南方,依然沿用了古代的稱呼,南方的饅頭就是包子。

武大郎賣的炊餅沒有肉餡,就是麪粉發酵之後蒸出來的餅,這種實心的餅最早是由西域胡人傳到中原的,所以也稱爲胡餅。

這種麪食製作時通常會加上芝麻,味道香甜,很受當時人們的喜愛。有些人依據自己的喜好,會將肉類夾在胡餅中,一層層包起來,有些類似於現在的披薩,味道更佳,只能說古人實在太會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