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怎樣的人?和影視中的形象有何不同?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怎樣的人?和影視中的形象有何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年,由張國立、王剛和張鐵林拍攝的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成爲人們津津樂道的古裝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劇中紀曉嵐和和珅鬥智鬥勇的故事,不僅詼諧幽默,而且豐富多彩。只不過,這都是戲說的歷史而已,真正的歷史總是會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和珅可要比紀曉嵐小得多。論年齡的話,紀曉嵐都可以當和珅的爹了,但要論官職,紀曉嵐可比和珅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更直接地說,和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是紀曉嵐的頂頭上司。

紀曉嵐最大的功績,那便是修撰《四庫全書》,而且是總纂官,殊不知在他的上頭還有一個總裁管,而這個總裁就是和珅。

至於紀曉嵐官位總是比和珅低,也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的,縱觀整個大清,能夠像和珅一樣做到隻手遮天的,也是寥寥無幾,掰着手指頭也能數過來。

一方面和珅是滿人,又比較油腔滑調,深得乾隆的喜歡。如果說和珅像乾隆的一條狗,那紀曉嵐則是乾隆養的一隻貓。

而且還有一點,據史書記載和珅長相白淨,是個帥小夥,紀曉嵐則不然,不僅皮膚粗糙,還有點黑。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他還比較胖,說話有點口吃,也就是結巴。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怎樣的人?和影視中的形象有何不同?

乾隆向來就是個顏值控,兩人相較之下,和珅年富力強,眉宇之間透着英氣,紀曉嵐則是相貌年老體衰,一副臃腫的樣子,要不是仗着自己有些才華,恐怕早就被乾隆外派到地方去了。

雖說,紀曉嵐長得不怎麼樣,但畢竟是個有才華的人。出身官宦世家不說,文采斐然。像這樣的文人墨客,喜好風雅的乾隆皇帝自然也會留在身邊。

可紀曉嵐終究一生都都沒有穿上正一品的頂戴,哪怕是退休之前,也只不過是個協辦大學士而已,官位從一品。

02年少輕狂,喜歡吃肉

紀曉嵐是直隸省河間府人,也就是現在河北省的獻縣。紀家在獻縣絕對稱得上是大戶人家,官宦子弟。從紀曉嵐爺爺的那一輩就開始在朝廷當官,也算是詩書傳家。而紀家到了紀曉嵐這一輩,也算是到了頂峯。

紀曉嵐天生聰慧,腦子特別的好使。在不少的典籍中,記載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記憶力驚人,這或許爲他相對平坦的科舉之路,奠定了很少的基礎。那時候考舉人之前,是需要測試的,類似於現在高考前的模擬考。

1743年,19歲的紀曉嵐參加模擬考,考了個第一名,這把他嘚瑟得不得了,號稱河北第一才子。沒想到正式開考的時候,他的作文破題了,被評了個最後一等。這讓紀曉嵐面子上有些過不去,隨即發奮讀書了三年,再次應試。

在這一次應試當中,紀曉嵐可是名揚河北,成爲當之無愧的河北第一才子,在數百名的舉子當中,紀曉嵐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成爲那一年順天府的解元。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主考官也是乾隆朝鼎鼎有名的漢臣劉統勳。

也正是這次考試,兩個人結下了師生之情,也爲後來紀曉嵐能夠編纂《四庫全書》奠定了基礎。

紀曉嵐這個人雖說才華出衆,但爲人有點狂傲不羈,常常不把考試放在眼裏。也正因爲如此,他的科舉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1948年,紀曉嵐第一次參加會試,就因爲自以爲是、自恃才高而名落孫山。正是這次的失利,讓他晚了六年才得以考中。若是他能提前一屆,倒可以和另外一位常常出現在影視中的人物一絕高下。這個人就是劉墉。劉墉那屆是考了全國第五名,紀曉嵐那屆則是考了第七名。

對於文人的印象,大多數人都認爲他們是風流倜儻、氣質不凡。不過劉墉和紀曉嵐這兩個人的形象好像都不怎麼樣。劉墉外號“劉羅鍋”。紀曉嵐則是個又黑又肥的大胖子。這一點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紀曉嵐的胖來源於他的飲食習慣。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紀曉嵐就曾說過,一日不可以無肉。沒有肉的飯菜,在他看來就是食之無味,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幾乎三餐都要有肉食。一天之內吃掉十斤肉,對他來說再也正常不過了。

03人不風流枉才子

別看紀曉嵐形象不怎麼樣,文人墨客的那點愛好,他是一點沒有落下。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日不可以無肉,一天不可以沒有女人。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怎樣的人?和影視中的形象有何不同? 第2張

在他自己的文章當中,只是有名有姓的妻妾就有7位,除了原配夫人之外,還有六房小妾。

紀曉嵐的原配夫人,也是官宦家的千金小姐。自小學的便是《女兒經》中的三從四德。除了照顧紀曉嵐的生活之外,還要贍養老人。在她看來一切都要規矩,發乎情、止乎禮。這反而讓放浪不羈的紀曉嵐有點不適應,兩個人是舉案齊眉、和諧地過了一輩子。

所以,對於這位原配夫人,紀曉嵐在他的《筆記》當中,並沒有過分地提及,也不過是寥寥的數十字而已。

不過,對於自己喜歡的妾室,他倒是不惜筆墨,有過大段篇幅的描寫。他的這幾個妾室倒是對他格外的鐘情。筆墨之間,都能看到他們情誼深厚。

或許這就是才子的魅力吧,如果身上有一個發光點,總能引得舞蝶來。

塵封的歷史當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在兜兜轉轉的歲月中,雖說是滄海已然化作滄田,但他們的故事依舊流傳到了今天,只不過有些已經是面目全非,有些已經烙上了時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