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管仲是怎麼改革的?管仲改革爲何能成功?

管仲是怎麼改革的?管仲改革爲何能成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期,改革如浪潮一般席捲華夏大地,當時首開其端的便是春秋初年之時管仲於齊國實行的改革。齊國最初由姜太公建立,在太公“通魚鹽之利,便工商之業”的政策下,齊國逐漸成爲割據一方的大國。然而,到齊襄公之時,齊國卻迅速衰落,變爲諸多諸侯國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之一。

齊桓公繼承王位後,爲了讓齊國重新繁盛,在鮑叔牙的建議下任用管仲作爲宰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使齊國一躍而起成爲春秋霸主。管仲是如何改革的?爲什麼管仲的改革能取得成功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一、管仲的改革措施

齊桓公任用管仲爲相,在他的提議下大刀闊斧行使改革政策。管仲的改革措施主要分爲三個方面:第一,改革行政制度。他將國都以內的地區分割爲工鄉、商鄉、土鄉,分別安置工、商、士人,又將郊外的農村地區分爲5個屬,作爲農民的居住地。

管仲是怎麼改革的?管仲改革爲何能成功?

百姓只能在這些地方居住,不得隨意遷徙,職業以世襲制的方式繼承,同時各地方的官員由國君親自任免,執行國君的命令。這樣的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國君的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二,改革人才制度。管仲對人才制度也進行了改革,打破原本的世卿制,以才能高下任人,並向齊桓公推薦了身份低微的“五傑”在朝堂中擔任重要職位,如其中的甯戚原本是幫人餵馬的僕人。他還規定每個人都可以推薦人才,不管被推薦者將來表現如何,推薦者都只有獎勵。不會有罪責懲罰。

在人才選拔上,管仲還制定了一套“三選”法,用實踐考察人才優劣。在系統化的人才制度下,齊國的人才源源不絕,使國家的人才儲備非常充分。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黑暗紛亂的時代,人才的選用能決定國家的興衰,管仲的人才制度極大推動了齊國的發展。

第三,改革軍事外交政策。管仲讓民政組織和軍事組織統一聯合,達到軍政合一的效果,爲齊國建立起能打硬仗的軍隊,完善了齊國的國防事業,穩定了國家安全。在外交方面,管仲改變了原本國與國之間互相仇視的狀況,與鄰國親近,如用重禮聘請諸侯,歸還侵佔的土地,主持公道,抑強扶弱等等。

第四,改革土地經濟制度。管仲改革土地制度也遵循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土地本身的貧瘠好壞進行差額徵收。這種制度有兩種做法,一是打破公田與私田的界限,將公田直接分給農戶耕種,同時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勞動者的勞作熱情;二是按照土地原本的質量測定糧食產量,上繳土地所有者的糧食與生產者留下的部分各佔一半,由於分比固定,多勞多得,耕作者自然更加熱情。

除了農業上的改革,管仲在對外貿易上也實行了改革措施。衆所周知,管仲出身商人,他深知想要發展經濟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商品流通。在管仲擔任齊國宰相期間,他除了大力在國內發展商品經濟,也非常注重齊國與其他各國的貿易,實行各國之間更爲開放的貿易交流,極大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管仲是怎麼改革的?管仲改革爲何能成功? 第2張

在管仲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原本衰弱的齊國逐漸復甦,成爲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都極爲強盛的東方大國。正是在這樣堅固的後盾之下,齊桓公的稱霸之路才能順利,很長一段時間內,齊國都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齊國多次主持各諸侯國的會盟,其權力、號召力幾乎代替了周天子。

葵丘之盟上,周襄王派宰孔將祭祖的祭肉分給齊桓公,還將他的下拜之禮免去,可見當時周襄王對齊桓公的尊重,也體現出齊國春秋霸主的地位。通過改革,齊國成功實現了富國強兵,在雄厚的國力基礎上,齊桓公積極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在各國之間威名遠播。

春秋初年,周王室越來越衰微,北方戎狄勢力越來越強大,不斷侵擾中原地區南方楚國也在興起之時對各諸侯國大打出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齊桓公依靠在管仲改革下日漸強盛的國力主持公道,匡扶弱國,如援燕救邢、存衛伐楚等等。齊桓公在位43年,管仲改革形成的強大國力確保他能可聯合諸侯,成功保衛華夏文明。

管仲的改革無疑取得了巨大成功,齊國上下甚至其他諸侯國都心悅誠服。齊桓公也給予管仲極大優待,尊管仲爲“仲父”,經濟上更是重加酬謝,將伯氏的駢邑三百賜給管仲,伯氏竟無怨言,除此之外,齊國市場上有一部分稅收也爲管仲所有。那麼,管仲的改革爲什麼能取得成功呢?

二、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信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少提倡改革的人會用生命維護,改革是否能成功與當時的統治者密切相關。如果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改革就成功了一大步,可以說國君的信任是改革能夠成功的關鍵一步。管仲改革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受到齊桓公的全力支持和信任,這使他的改革之路更爲暢通無阻。

《國語》上有許多齊桓公與管仲對話的記載,每當齊桓公在治國理政上遇到難題,都會請教管仲。融洽的君臣對話化爲文字書於紙張,時至今日我們仍能透過文字感受到君臣之間親密無間的信任。

作爲國君,齊桓公愛好到田間打獵,又喜歡飲酒作樂,這是他性格中的缺點。但同時,齊桓公爲人十分豁達大度,他不計前嫌,不記掛管仲與他的“一箭之仇”,用真心實意對待管仲,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時非常難得。齊桓公與管仲君臣共處的40年間,可以說他們真正做到了互相信任,沒有猜忌。齊桓公有管仲,是以齊國強盛,管仲得桓公信任,是以改革順利。

三、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團結

衆所周知,管仲原本輔佐的人是公子糾,爲了讓公子糾登上齊國王位差點將公子小白射殺,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在齊桓公登上王位之前,鮑叔牙是他身邊的輔臣,繼位後他原本想讓鮑叔牙擔任宰相之位。

鮑叔牙與管仲是極好的朋友,管仲從前經商便是與鮑叔一同。讓齊桓公沒想到的是,鮑叔牙認爲自己才能不能擔任宰相之位,舉薦了曾射殺過齊桓公的管仲擔任宰相。齊桓公對鮑叔與也非常信任,聽從他的計策迎回管仲,開啓了新的齊國。

所謂“管鮑之交”便是如此,堅固的友情更是管仲改革路上的助力,使統治集團內部幾乎不會有殘害、饞毀之類的事情發生。管仲成爲齊國宰相後,又向齊桓公推薦“五傑”,再加上原本的鮑叔牙等人,齊桓公時期的領導集團可謂人才濟濟,又十分團結。

四、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清廉

官吏團隊的清正廉潔是管仲改革道路上重要的依靠力量。任用有才能的人,不用能力低下的人,管仲將原本不完善的選拔人才方式規範爲一套完整的制度,這爲齊國官員的選用和整頓提供了制度保證,使人才、官員管理井井有條。

在這樣的制度下,齊國清廉之風盛行,官員處理政務兢兢業業,治理國家積極進取。官員做事時都能保持冷靜的心態,不急功近利,一心爲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他們根據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將國君頒佈的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如果改革過程中有矛盾出現,他們也會積極向上層官員反映,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

擁有這樣一個對改革認真負責的官員團隊,再加上領導集團的團結、國君的信任,管仲的改革怎麼會不順利進行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跑官、索要官職的人很多,齊桓公就曾經感嘆過官位少,但索要官位的人多。面對這種情況,管仲顯得十分冷靜,勸說齊桓公不要被身邊的人左右,根據自身能力授官,從而讓沒有能力的人不敢再索要官職。

管仲在人才選拔上有一套自己想法,他還具有極佳的識人眼光。桓公在位時,管仲數次提醒他要提防身邊的小人,這些人會成爲國家治理之路上的阻礙。臨終時管仲推薦相位繼任者,又提醒桓公遠離身邊的一些人也能充分說明他精準的識人眼光。

作爲一個改革家,在用人問題上管仲把關非常嚴格,這就使選拔出來的人才本身具有良好的才識、人格基礎,到任後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往往能成爲棟樑之材。管仲有生之年,齊國潛伏的小人勢力始終未能成氣候,大抵也是因此。

結語

桓公四十一年,改革家管仲結束了生命歷程,桓公隆重辦理了管仲的喪事,並將其食邑歸於子孫。管仲的改革對國家來說極爲成功,對百姓來說也是恩澤遍及,贏得上至君主朝臣下至百姓民衆的一致讚譽。這場首發於春秋時期的改革成爲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幅燦爛的卷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