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爲何說是自己咎由自取?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爲何說是自己咎由自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實際上,真正滅了明朝的是順而不是滿清,滿清終崇禎一朝都沒能入關,攻克北京的也不是滿清的軍隊,而封建王朝的潰敗絕大多數都是自己的內部問題遠遠大於外部問題。

滿清八旗戰鬥力起初比明朝一般軍隊更強,但這不是絕對的大問題,即使是薩爾滸之戰之後,依舊可以說明朝只要不出關再次決戰送人頭,清朝依舊沒什麼機會,至於關外,當時都是些爛地,以至於一開始清朝入關時多爾袞的想法是“得一寸是一寸,進一尺是一尺”,這就表明一開始滿清入關時對自己得天下沒有絕對的自信。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爲何說是自己咎由自取?

滿族軍隊入關的八旗軍其實一直都處於少數地位,戰鬥的兵力主要是漢族軍隊,而漢族軍隊在打起自己人的時候可一點都不手軟,可不乏在明朝唯唯諾諾在滿清重拳出擊的大將,而明朝軍隊低劣的戰鬥力問題主要來自於軍隊的怠惰。

崇禎一朝由於過於重視周邊導致地方做大,這使得中央政府逐漸對地方軍閥失去節制,失去讓軍隊動起來的能力,軍隊首先就會產生惰性,這就是爲什麼崇禎朝廷一直平叛卻平不掉的原因,而崇禎一朝滅了之後更是如此,地方已經失去了名義上的負責人,更加不聽朝廷調遣,因此打仗也就更不會賣力。南明時這個問題進一步加大,主要典型就是四鎮和左良玉的叛亂,而投降導致的多米諾效應也使得南明軍心十分不穩定。

雙方在關外打了幾十年也一直都是平手的狀況,至少滿清再進一步不能,實際上崇禎朝是被大順農軍滅的,孫傳庭沒了之後,北方基本沒有有戰鬥力的明軍,只剩下大順軍和當時還在關外的滿清軍隊。

而順的政治也有很大問題,吳三桂起初是更想投順的,同時吳三桂的親族也都在北京,理論上李自成擁有絕好的招降吳三桂的優勢,只要關口守住,剩下的都是正常的封建王朝更替或者中興的問題,絕對不會出現滿清入關之後民族矛盾轉而成爲主要的問題,但是李自成一開始就不厚待吳三桂,而吳三桂投降滿清的朋友都成就了封王之功。

大順這時候佔領北京的第一步應當是消化戰果,而不是再次挑起和邊疆關口的嫌隙,這使得吳三桂有了反叛的心,隨後大順軍和滿清軍在關口交戰,大順軍敗走之後收縮勢力到居庸關附近,留下整個華北平原成爲弘光南明,順,大清的勢力真空地帶,而此時南明在幹什麼,南明在搞黨爭,在搶冊立福王爲帝之功,無一人去華北平原整合勢力。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爲何說是自己咎由自取? 第2張

隨後大清基本不費吹灰之力佔領華北,而南明這時候還在幻想“借虜平寇”的想法,爲此還遣使滿清,甚至對吳三桂投降滿清感到十分高興,還對吳三桂封王,認爲其平賊有功,同時對滿清的進取絲毫不做半點準備,整個南明朝廷的決策層都做着南北朝的美夢,幻想着劃江而治的美夢,因此對滿清攻擊大順沒有絲毫援助,導致大順覆滅。

南明的四鎮基本都是尸位素餐的廢物,這也和馬士英聯合四鎮推舉了弘光帝有關,按血緣弘光帝並非最優的繼承人,這直接導致當時的南明三案——“大悲”、“假妃”和“假崇禎太子”,這三起案件無一不攻擊弘光帝的繼承法統問題,而黨爭導致誰不先立天子誰就先在政治鬥爭裏被幹倒,而馬士英愚蠢地的把地方軍閥拉入冊封當中,導致四鎮以冊封之功自立而無限做大,使得弘光朝根本指揮不了四鎮,導致四鎮全都是混吃等死的垃圾。

更何況四鎮在滿清南下時迅速投降的賣國行爲,足以證明馬士英和四鎮應該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鞭笞萬年,同時南明朝廷的決策層也都是政治侏儒,先不說弘光帝是如何修建皇宮、強搶民女這種事,即便是史可法這種歷史上的仁人義士也對滿清抱有劃江而治的希望。

大順滅亡之後南明可是高興得不得了,把明清比做叔侄之國,甚至認爲南明比晉宋更有劃江而治的資本,首先主觀認可叔侄之國已經是主動放棄“天子”之位和帝王之實,因爲古代中國能被稱爲帝和天子的理論上永遠只有一人,這代表南明主觀上就放棄了對北方土地索取。

衣冠南渡的晉朝從沒認可過任何北方朝廷爲同等的地位,即使是苻堅也都是自稱“天王”而不敢稱帝,因爲天下八方只能有帝王一人,而宋朝是遼的兄弟之國則是因爲是兩邊打了一仗誰也滅不了誰,至少兩國都承認對方的強大,至少遼國當時基本也是接受了儒家禮儀,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另一個朝代,雙方都認爲和平是最好的選擇。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爲何說是自己咎由自取? 第3張

而且宋朝開國也並不是大一統王朝,而南明這個時候甚至都沒和滿清交手就已經屈膝至此,更何況那個時候的滿清可是十足的異族,是入關大肆屠戮,一統之後留頭不留辮的蠻子,努爾哈赤對明朝稱臣的時候,明朝可沒讓努爾哈赤留漢發漢服,南明這種不戰而降實是有損天子之顏面,我要是滿清領導人我都覺得南明是一幫廢物,而這時滿清早就已經看透南明軟弱無能的本質了。

我認爲史可法和馬士英這種人的區別僅有道德品質高低之分,至於政治眼光,南明朝廷基本都是政治侏儒,雖然史可法的上級都是死於清朝手裏讓史可法可能有了心理陰影。

在北方失守之後南明的財政應當是相當充裕的,包括糧食也是十分充足,自宋以後經濟中心的產糧大地都來自江南附近,在北京城陷後失去江南供應的米導致北方米價飛昇,甚至明朝降臣都能建議滿清必須南下奪取糧食,而且滿清入關之後的政策都是對明朝降臣保留原本官職,這導致一時間明朝降臣把滿清門檻都給踏爛了,可以說是去晚了就沒官做了,充分顯示了這些在崇禎一朝還在玩黨爭的人的本質是什麼。

同時在不用守九邊而只修四鎮的情況下,南明的經濟應當比崇禎朝好過很多,但是實際上這些錢卻全進了四鎮的口袋,而人民的賦稅也無一點削減,在相比大順五年免賦和滿清的免賦下,南明的南渡之後的政策首先不是安定民心而是繼續搜刮人民,這使得軍費爆炸的同時,軍事素養卻無絲毫長進。可以說軍事素養甚至連崇禎一朝都不如,南下的南明軍隊基本都是一碰即碎,論戰鬥力我看還不如南明的海上流亡朝廷,至少還能打幾個勝仗,而弘光帝一朝基本都是廢物,除了潰敗就是光速投降。

南明是如何滅亡的?爲何說是自己咎由自取? 第4張

更何況古代沒有任何民族概念,我只要賦稅低我能吃上飯就行,至於封建主是誰,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只關心我能不能活下去,至於要反抗異族入侵的大義,任何國家面臨這種情況,能敢於站出來的人也都是少數,民族主義興起這種事都是近一百來年興起的產物。

甚至到現代的情況,自我的生存在絕大多數的人眼裏依舊比民族大義更重要,更別說明朝滅亡的那個年代了,我要是那個時候的農民,誰少賦我就贊同誰,所以打着明朝旗號反清基本不能在底層民衆之間取得任何的共鳴,看似是以小族臨大族,實際上當時只需要把南明朝廷給滅了,就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反抗存在,而南明在南方的一系列做法只讓人覺得南明該死,根本不值得同情。

南明有無數的機會可以翻盤甚至是至少可以劃江而治,而南明自己給做沒了,只能說南明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