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古人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不吃餃子吃棗糕

歷史上古人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不吃餃子吃棗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人春節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這首歌謠幾乎在民間傳唱了不知多少年,進入銀色的臘月,一聲聲脆響的鞭炮聲正如年的腳步,踏着飄飄的雪花而來。年,正如一個歸家的遊子,帶着火紅的熱情、豐厚的節禮,還有那久別重逢的喜悅,急匆匆來到了家的門口。

歷史上古人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不吃餃子吃棗糕

你可曾想到,我們的祖先當年是否和如今的我們一樣,想年盼年,吃餃子放鞭炮過年呢?或許你以爲古代的年味應該比現在要濃厚,因爲他們是在古代嘛,肯定要比現在過年要有意思。

但如果告訴你,在清代時期,作爲禮儀之邦的山東魯西南的民衆過年不吃餃子、不放鞭炮,你又是什麼感受呢?

一、清代的春節不叫春節

在清代以前,我們所過的春節,是按照中國古老的農曆來計算的,也就是傳統的夏曆,並沒有引進西方的公曆,所以,在我們現在所稱的春節,在古代被稱作元旦,意思是一元復始的意思。只是現在,我們把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意思沒變,但內涵變了,它已經不是古代人所認爲的那個元旦了。

那麼,在清代,元旦也就是春節時,古人是怎麼過節呢?

據魯西南的清代縣誌記載,是這樣說的:“元旦吃棗糕,踩麻秸。”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春節到了,要吃棗糕。但沒有提吃餃子的事情,這就說明,至少,當時極大多數人是沒有條件吃餃子的,否則,編寫的人爲什麼不寫吃餃子呢?

歷史上古人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不吃餃子吃棗糕 第2張

二、元旦不吃餃子吃棗糕

棗糕是什麼呢?卻不是我們在蛋糕店裏見到的好像麪包的東西,也不是弄碎的棗泥,卻是煮的紅棗和小米。

有人說了,那不是棗米飯嗎?是棗米,卻不是棗米飯,因爲這個棗米飯實在是太稠了,煮熟以後,不能馬上吃,而是要放涼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凝固以後,用刀切開,就成了一塊塊的“棗糕”,這個棗糕因爲製作時間是在冬天,所以不能涼着吃,而是要放在籠屜裏再蒸一下,變熱了以後再吃。

這就是吃棗糕。

三、不放鞭炮,踩麻秸

縣誌裏也沒有記載放鞭炮的事情,只記載了踩麻秸。

麻秸是什麼呢?就是芝麻秸。

這個芝麻秸收穫後曬乾,就成了中空的,一堆芝麻秸攤在院子裏,過年時早早起來的大人孩子用腳到上面去踩,就會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音

民間歇後語有“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說法,人們踩芝麻秸,也是藉助了節節高步步高的彩頭。再者,發出的聲音,也和鞭炮的聲音差不多,不吃餃子吃棗糕,不放鞭炮踩麻秸,這就是當時人們過年的兩種形式。

歷史上古人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不吃餃子吃棗糕 第3張

我們如今猜想下來,離現在才幾百年的古人爲什麼不吃餃子呢?原因只有一個,因爲那時的人們太窮了,據瞭解,當時小麥的產量每畝只有六七十斤左右,而玉米則還沒有大面積種植,平時,能夠種植且產量高一些的只有高粱,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還依靠高粱所形成的青紗帳來打鬼子。

況且,肉類食品也很短缺,一頭豬要養兩年才能出欄,普通老百姓想吃白麪肉餃子,那簡直是“呵呵”了。吃白麪肉餃子,就連當時的縣裏的下級官員也不能夠,所以他們只能按當時絕大多數人的習慣進行了詳實記錄。

而放鞭炮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說造火藥的過程繁瑣,就連當時包裝鞭炮的紙張來源都是困難的。當時沒有工業,紙張數量少,而且古人有“敬惜字紙”的傳統,又去那找那麼多紙張呢?所以,就沒有放鞭炮的了。

對比之下,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當今的人們是生活在了一個多麼幸福而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