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麼來的?中國民間對吃年糕有哪些講究?

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麼來的?中國民間對吃年糕有哪些講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麼來的?中國民間對吃年糕有哪些講究?

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

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爲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麼來的?中國民間對吃年糕有哪些講究? 第2張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是過年必備的節日食品,據說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爲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羣臣縱情酒樂,認爲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爲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裏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爲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

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牆,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姑蘇城督造城牆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飢的準備。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