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並不完美的宋朝時代,宋仁宗爲何被後世士大夫所稱道?

在並不完美的宋朝時代,宋仁宗爲何被後世士大夫所稱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仁宗朝有很多能反映制度運行的事件。仁宗未必是這些事件的主角,但這些事件構成了作爲君主的宋仁宗必須面對的制度環境。仁宗往往被當成這一制度中的一個符號、一種象徵——至少對宋朝的士大夫來說,他們顯然更希望君主成爲制度的符號,因而,君主不應該表現出過於明顯的個性,不應該流露出個人的愛憎。換言之,作爲君主的仁宗與作爲個人的趙禎,這兩種角色有時候是相沖突的。我們發現,當發生角色衝突時,仁宗常常選擇剋制自己的個人情感與偏好。仁宗之所以爲後世士大夫所稱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而當人們提及皇帝中的藝術家、藝術家中的皇帝時,想說的也必定是宋徽宗趙佶,而不太可能是趙禎。但趙禎也是一名頗有才情的藝術家。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在春宮,閒時畫馬爲戲”。其書法造詣更是不輸宋徽宗 :“萬幾之暇,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神妙(飛白體,指中國書法的一種筆法)。凡飛白以點畫象物,而點最難工。”他還通曉音樂:“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然而,不管在彼時的文藝圈內,還是在長時段的藝術史上,趙禎都籍籍無名,存在感非常低,以至宋人認爲“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在並不完美的宋朝時代,宋仁宗爲何被後世士大夫所稱道?

甚至民間文人編造故事,也不喜歡拿趙禎當主角。宋太祖有“千里送京娘”的傳說,宋徽宗有“私會李師師”的演義,明朝正德皇帝有“游龍戲鳳”的風流韻事,趙禎卻連一個可供坊間文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也沒有。即使在廣爲傳播的《狸貓換太子》戲文中,那個可憐的太子就是趙禎,但他扮演的卻是“打醬油”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包拯,戲文成就的也是“包青天”的美名。不僅如此,楊家將故事、呼家將故事、狄青故事都發生在趙禎御宇的時代。就連講述徽宗朝故事的《水滸傳》也是從仁宗朝寫起:“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但在這些故事演義中,趙禎總是充當“背景板”,出演“路人甲”,從未唱主角。

學術界,宋代可謂百家爭鳴,形成關學、濂學、朔學、洛學、蜀學、新學、象數學諸流派,而這些學派的創始人或代表人物都生活在仁宗朝 ;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孫復、胡瑗)與“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全是活躍於趙禎時代的大學者。

政治家,不但主持“慶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諸人是仁宗朝的中堅,而且,領導“熙豐變法”的王安石、章惇、呂惠卿、鄧綰等新黨中人,主導“元祐更化”的司馬光、呂公著、範純仁、蘇轍等舊黨中人,也是在趙禎時代的政壇中嶄露頭角的。

科學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均出現在趙禎時代;宋代最聰明的兩名科學家——蘇頌與沈括,都成長於趙禎時代。

一個庸常君主御宇的時代,爲什麼會涌現出如此之多的傑出人物?

在並不完美的宋朝時代,宋仁宗爲何被後世士大夫所稱道? 第2張

北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五十四歲的趙禎走完了他庸碌的一生,逝世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大內福寧殿。北宋著名的大學者邵伯溫當時才七歲,與父親邵雍居住在西京洛陽。多年之後,邵伯溫仍記得清清楚楚:當趙禎龍馭上賓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城內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泣,紙菸蔽空,天日無光”,大家都悲從中來,沉痛悼念先帝。邵氏的友人周長孺赴四川劍州普安縣就任,行走於亂山之間,但見“汲水婦人亦戴白紙行哭”。王安石說仁宗皇帝“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並非誇大之詞。

當宋朝派出的使臣前往遼國告哀之時,發現遼國人也在哀悼宋朝的皇帝,“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遼國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得悉趙禎駕崩,抓着宋朝使者的手號慟:“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耶律洪基還下詔,將宋仁宗昔日賞賜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冢,“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

不知何時,也不知是哪一位宋人,經過永昭陵,看着眼前物是人非,觸景生情,在壁間題下一首深切懷念仁宗時代的絕句:“農桑安業歲豐登,將帥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歸夢想,春風和淚過昭陵。”當宋人回憶起仁宗時代,感覺那是夢一樣地美好而易醒。

趙禎時代也被譽爲“盛治”,是治世的楷模。“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爲有宋之盛歟”——這話是邵伯溫對趙禎時代的評價,卻幾乎是宋代士大夫的共識。北宋蘇軾說:“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南宋衛涇說:“……故嘉祐之治,振古無及,社稷長遠,終必賴之由此道也。”

一個顯然並不完美的君主及其時代,爲什麼得到了宋代士大夫衆口一詞的稱讚?

在並不完美的宋朝時代,宋仁宗爲何被後世士大夫所稱道? 第3張

明朝士大夫朱國禎縱論千古帝王,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在他心目中,只有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才配得上“賢主”之譽。明代最出色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給年幼的萬曆皇帝編撰《帝鑑圖說》,擇上自三代聖王、下迄兩宋君主“善爲可法”者,集成“聖哲芳規”八十一則,其中來自漢文帝、唐太宗、宋仁宗的“善爲可法”事蹟最多。明末大學者王夫之對宋王朝的整體評價並不高,但他卻不能不承認:“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趙禎並不是一名個性張揚、經歷豐富的人,他的一生太平淡了,生於宮禁之內,成長於宮禁之內,老死於宮禁之內,如果不是出於禮儀所需,他不被允許踏出宮城。任何一名書寫仁宗傳記的作者,恐怕都無法如同給同一朝代的宋太祖、宋太宗與宋徽宗、宋高宗立傳時那樣津津有味地描述皇帝的個人經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