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有四次著名的“滅佛”事件,後周世宗柴榮爲何發起滅佛運動?

有四次著名的“滅佛”事件,後周世宗柴榮爲何發起滅佛運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佛教在中國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從古至今,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有很多,許多封建王朝都將佛教捧上了很高的地位。但中國歷史上也發生過四次著名的“滅佛”事件,今天就來說說其中的一起:後周世宗柴榮發起的滅佛運動。

後周世宗柴榮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他在位只有短短六年時間,就將一個處於內憂外患的後周政權打造成爲五代第一強國,連雄踞北方的遼國對後周也是感到忌憚不已。後世的史學家評價柴榮爲“五代第一明君”,這個稱號對柴榮來說完全算得上實至名歸。

有四次著名的“滅佛”事件,後周世宗柴榮爲何發起滅佛運動?

柴榮在位期間幹了不少大事,但有一件事情卻讓許多人百思不解,那就是他在公元955發起的滅佛運動。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柴榮下令凡是在後周國境內的寺廟,除了有皇帝特批的之外,其餘一律拆毀,每縣只許留一座,而且以後無論什麼人都不得批准新建寺廟。老百姓也不得擅自出家,如果真有誰一心向佛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先通過考覈。男子出家最低年齡爲十五歲,女子出家最低年齡爲十三歲。達到年齡條件的可以去參加“面試”,內容是當場背誦佛經七十紙至一百紙。要說這個條件也不算苛刻,如果連佛經都不會背,你說你去當什麼和尚呢?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滅佛運動,後周國內拆毀寺廟三萬三百三十六座,強制還俗僧尼六萬一千二百人。那麼問題來了,被讚譽爲“五代第一明君”的柴榮爲什麼要幹這麼一件影響民心的事情呢?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這個問題,還得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五代十國時期,各國都處於連年征戰的狀態中。打仗靠的就是兩樣:一是人,二是錢。可是青壯年男子都被徵召過去參戰了,剩下就沒多少人從事生產,因此當時各國的財政狀況都相當糟糕。

柴榮即位後,便立下宏願,要結束這種羣雄割據的狀況,統一全國。然而,要實現這一抱負,首先就要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可是後周的國庫裏早就已經捉襟見肘,而後周國內的百姓們在經歷了連年征戰後,家家戶戶都一貧如洗,也無法再從他們身上籌集到更多軍費了。

有四次著名的“滅佛”事件,後周世宗柴榮爲何發起滅佛運動? 第2張

和這些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遍佈全國的寺廟卻香火旺盛,產業豐厚。原來當時有這麼一個規定,和尚、尼姑以及寺廟所屬的產業均可以免除稅賦。於是很多財力雄厚的家族就利用這個規定鑽空子,他們與寺廟合作,將自己家族的產業掛名到寺廟名下,這樣一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逃避國家稅賦。

更令柴榮感到氣憤的是,許多老百姓爲了逃避兵役和稅負,選擇了出家。但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假和尚、假尼姑,出家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職業而並非一種信仰。

面對這種局面,柴榮果斷地決定開展滅佛運動。事實證明,他的這一做法成果頗豐。後周國庫收入迅速增加,從各地寺廟中拆毀的銅製佛像被重新熔制鑄造成銅錢,被強制還俗的僧尼還爲後周新增了一大批勞動力。

許多大臣不認同皇帝如此蠻幹,但柴榮卻對衆人說道:“佛以善道感化衆人,只要心存善念,那就是供奉佛祖了,區區這些銅像怎麼會是佛呢?況且佛能捨棄自己的一切去佈施他人,如果朕的身體可以濟民,朕也在所不惜。”

公元959年,柴榮在御駕親征“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突發疾病去世了。古代醫學不發達,一場小病直接要命的情況很常見。但還是有許多迷信者認爲,這是柴榮觸怒佛祖而遭到的懲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