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說長平之戰,其實是韓國借刀殺人的計謀?

爲何說長平之戰,其實是韓國借刀殺人的計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長平之戰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說起長平之戰,人們就會想到有勇無謀的趙括,並且還誕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趙括本爲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據說趙括是軍事天才,就連自己的父親趙奢也非其對手

但在公元前256年,秦軍攻打韓國,將韓國上黨郡分割包圍,上黨太守馮亭在被秦國進攻時,韓國國君下令,割上黨郡之地獻給秦國,但是馮亭卻拒絕執行命令,反而率全郡17座城池投靠趙國。趙孝成王得知此事,就和他的叔叔平原君趙勝收下上黨郡,原因是百萬趙軍攻一年也掠奪不來這麼多領土。但趙孝成王沒有想到,接了上黨郡就等於向秦國宣戰。

於是,就有了廉頗帶領45萬軍隊抗秦,相持不下,空耗國力,趙王準備換將,秦國人得知,大肆宣傳“秦軍畏懼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秦王中計,讓趙括代替廉頗,40萬趙軍被白起一夜坑殺,趙國接着亡國。

長平之戰,表面上是秦國和趙國的戰爭,但是深究原因,而是韓國的借刀殺人之計,以犧牲趙國來爲自己續命32年。爲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

爲何說長平之戰,其實是韓國借刀殺人的計謀?

在戰國時候,韓國有幸位列戰國七雄,但是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永遠都逃不出第七名的命運。

韓國的先祖原來被封在韓原一代(今陝西韓城市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韓國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變成了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一不留神就會被兩面夾擊。韓國飽受禍亂,根本無法安定搞經濟建設,也無法發展農業生產,於是公元前645年,韓氏一族爲遠離戰禍,舉國東遷。

由於身處四面受敵的是非之地,韓國放棄了自強自立,形成了見風使舵的生存哲學,不斷地以依附大國爲生。韓國的外交技能遠高於軍事技能。在韓國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借力生存的投機思維。由於地理位置處於強國環繞之中,在諸侯爭霸中,誰控制了韓國誰就可以四面出擊攻擊別人。因此,在諸侯相互攻伐中,合縱連橫的時候,第一個都想拉上韓國。隨着秦國的不斷壯大,秦國獨霸天下的能力越來越強,韓國也失去了自己的地理優勢。

白起先後攻取韓國,把韓上黨郡與首都新鄭分割包圍。韓國上黨郡突然投降趙國,想讓趙國和秦國爭個兩敗俱傷,結果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戰敗,舉國之兵被坑殺,導致趙國最終先於韓國亡國。

韓國和趙國交惡的罪魁禍首就是韓國

秦國本來攻打的是韓國,上黨郡已經是秦國的囊中之物,但是此時韓國根本不是秦國對手,在這種情況下韓王決定割地求饒,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好讓秦國退兵,但是上黨郡太守馮亭卻違背韓王命令,突然投降趙國,將秦韓戰火引向趙國。

爲何說長平之戰,其實是韓國借刀殺人的計謀? 第2張

這裏邊有幾個疑點

第一:韓國是真的投降趙國,還是想借趙國抵抗秦國

上黨郡投降趙國對於韓國來說是喪失國土,投降秦國同樣是喪失國土,那麼爲什麼會選擇投靠趙國而非秦國,最客觀的原因就是假投降,將戰火引向鄰國趙國,前文說過,韓國是四面受戰之國,周圍那麼多鄰國,爲何選擇投靠趙國,因爲趙國最有實力,最有可能抵禦秦國。所以上黨郡馮亭投靠趙國就是假投降,想借趙國的庇護,保存自己的地盤。

第二:這種獻城賣國的行爲,是上黨郡太守馮亭的無奈之舉還是韓王的密旨

馮亭率上黨郡全體投靠趙國,並且違背韓王的命令,這個看起來是一個不願卑躬屈膝投靠強秦的壯舉,實際就是韓國君臣二人唱的一出雙簧,這樣做一箭三雕,既可以麻痹秦軍轉移矛盾,又可以誆騙趙國保存實力地盤,還可以爲韓王和馮亭二人開脫罪責,贏得民衆支持。

爲何說長平之戰,其實是韓國借刀殺人的計謀? 第3張

第三:趙國爲何沒能識破這是借刀殺人之計?

上黨郡太守馮亭投靠韓國後,韓國朝廷已經有人識破這種奸計,平陽君趙豹已經給趙王闡明其中利害,進諫拒絕接受上黨郡,但是由於身份低微,故而沒被採納。

趙王和平原君趙勝,二人利令智昏,接受了上黨郡,中了韓國的借刀殺人之計,同時也用事實和秦國宣戰,爲亡國埋下禍根。

公元前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期間32年韓國都是坐山觀虎鬥。韓國的投機鑽營,是長期歷史形成的,也是在特殊地理位置下的無奈選擇,但是韓國善於借力打力的做法,確實不是太光彩,以犧牲趙國爲大家,爲自己換來32年的國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