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男子爲何盛行簪花之風?又體現了什麼社會環境?

宋朝男子爲何盛行簪花之風?又體現了什麼社會環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名著《水滸傳》說的是北宋年間梁山108位好漢的故事。但有意思的是,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中,好幾個人竟都喜歡在頭上戴花——比如短命二郎阮小五戴過石榴花;病關索楊雄戴過芙蓉花;浪子燕青戴過四季花。尤其是梁山座次排第95把交椅的劊子手蔡慶,愛戴花更是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不分時候花不離頭,人送綽號“一枝花”。大家可不要以爲,因爲他們是流氓土匪,所以口味不走尋常路,其實,這也是當時席捲朝野的時尚——男子愛簪花。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朝男子爲何盛行簪花之風?又體現了什麼社會環境?

宋朝男子簪花之風盛行

說到這些宋朝男人戴花的習慣,既跟性情風流與否無關,也跟出身貧富與否無關,而是當時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據《宋史·輿服志》記載,彼時簪花已是一種宮廷禮制。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在《德壽宮慶壽口號》一詩中寫道:春色何須羯鼓催,君主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裏不僅描述了宮中正月十五佳節歡慶的喜樂場面,還有當時人人頭上簪花的盛景。遠遠望去,一片奼紫嫣紅、暗香浮動。

北宋文學家蘇軾,曾任杭州通判。在牡丹盛放的時節,他去吉祥寺賞花,並賦詩一首——《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此詩前兩句生動刻畫出蘇軾曠達不羈、灑脫樂觀的形象。即使他垂垂老矣,也傾慕花之嬌姿豔質,於是有了簪花上頭的勇氣。由此種種可見,在宋朝時,男士簪花已不算另類奇怪的妝扮。其受衆之廣,從朝廷官員到平民百姓,已儼然成爲一種社會風俗。

走入國宴且象徵皇權

除了平日裏被各階級人士喜愛,宋代男子簪花更是上升爲“國宴”的一大特色之一——即宮廷宴會的固定禮儀。《宋史·禮志》就說到,凡是國家大型慶祝和宴會活動中,都會出現簪花的喜慶身影。這些大宴,足足囊括了春秋大宴、聖節大宴、聞喜宴、錫宴、曲宴、飲福宴等。

不過,男子簪花這一社會風潮可不是從北宋才刮起來的。在更早的唐朝,簪花習俗就已出現,只不過是到了宋朝才真正日益普遍起來。但是,早期在宋太祖、宋太宗兩朝時,也還未見到宴會簪花的記載。直到宋真宗時期,簪花之禮纔在宮廷宴會中正式盛行。而到了宋徽宗時,則真正將“男子簪花”推崇到了極致。每次他出遊歸來,都是嬌俏感十足的“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對那些隨行伴駕的臣僚、儀衛,宋徽宗也都賜花簪戴。

同時,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制定規則。比如,他明令: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所以,一朵小小的簪花,不只是宮禁內的“通行證”,甚至成爲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正所謂“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所以說,宋朝百姓之所以對簪花趨之若鶩,與皇帝喜歡和倡導密不可分。

發展到後來,作爲一種朝廷禮儀,皇帝每次詔近臣賞花,也都會將他喜愛的花卉摘下,並賜予身邊的親王大臣,讓他們戴在頭上,以此象徵皇權的恩寵與榮耀。

宋朝男子爲何盛行簪花之風?又體現了什麼社會環境? 第2張

官運亨通的代言者

當然,除了政治寓意,簪花也被文人墨客賦予了有趣的文化含義。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記錄過一個“四相簪花”的典故。北宋時期,揚州太守韓琦官署的後花園裏,種植了一種叫作“金帶圍”的芍藥。花瓣上下呈紅色,中間長出一圈金黃蕊,一枝四杈同時開了四朵花,很是豔麗。韓琦十分高興,請來當時正在揚州駐留的大理寺官員王珪、王安石和陳昇之三人,共同觀賞這一奇景。

當飲酒賞花之際,韓琦便剪下這四朵花,在每人頭上插了一朵。沒想到此後的三十年中,這次參加賞花的四人,竟都先後做了宰相,正是應了“四花之瑞”的吉祥。從此,芍藥就被譽爲“花瑞”,取意幸遇“金帶圍”並簪戴之人,就會官運亨通。

雖是典故傳說,這裏卻寄予着人們借簪花之美追求榮華富貴的願望。逐漸地,簪花被視爲仕途升遷的重要標誌,官員們將其看作一種至高無上的殊榮與祥瑞。而每到花開時節,民間百姓們外出賞花,也會將時令鮮花插於頭上風雅一番。這在當時,簡直成爲京城中的一大盛景。當然,也有不喜歡簪花的人。比如,砸過大缸的司馬光。他熱衷於平實樸素的風格,認爲簪花乃屬奢靡之風,且與男子英勇氣概不符,因此很是反感簪花之禮。

據說,仁宗年間,司馬光高中進士,出席朝廷的聞喜宴。皇上賜給每人一枝花,別人都覺得無上榮光,趕緊戴在頭上並謝主隆恩。只有司馬光很是不情願,直到旁人提醒才勉強戴上,實在是時尚風潮裏的特立獨行者。但是,簪花不是你想拒就能拒的。針對不習慣戴花的官員,宋朝也採取了嚴厲的應對措施。倘若有官員不把所賜之花戴在頭上,就會受到御史彈劾。如此一來,簪花成爲一種明文規定的禮儀制度,更是加速促成其被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

縱觀歷史,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與風采,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點與人文觀念。而宋朝簪花之風盛行,除了展示風雅之外,又多了幾分全民參與的文藝色彩。

這個以文藝著稱的時代,人們對於美的追求,不分貧富,不分階級,不分男女,如同一種本能的嚮往,骨子裏的摯愛情深,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地。可以說,從宮廷禮制到民間娛樂,“男子簪花”不僅體現了北宋開明、包容的社會環境,也折射出了審美歸宿、精神認同與普世態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