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這三餉對明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這三餉對明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餉是指田賦加派。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的合稱。遼餉加派是爲後金入侵,遼東戰事緊急,軍餉不足而起,剿餉是爲鎮壓農民起義籌措軍費,練餉爲鎮壓農民起義練兵所用。當初,尚屬臨時加派,事畢即止。及至遼東戰事興起,加派迭增,並且成爲經常性的“歲額”。爲明末人民的沉重負擔。清初,曾明令廢除明末一切加派,但對明末加派的九釐地畝銀(即遼餉加派),仍然併入田賦正項徵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這三餉對明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來歷

到四十八年止,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釐,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天啓時,並徵及榷關﹑行鹽及其它雜項銀兩。崇禎四年(1631),又把田課由九釐提高到一分二釐,派銀六百六十七萬餘兩,除兵荒蠲免,實徵銀五百二十二萬餘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徵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剿餉爲鎮壓農民起義的費用,總數兩百八十萬兩,主要也徵自田土。原議只徵一年,實際上從崇禎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練餉是崇禎十二年根據楊嗣昌的提議徵派的,名義是訓練“邊兵”,加強九邊各鎮防禦力量,實際是爲了對付農民起義。此餉共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其中田賦每畝加一分,約佔總數一半以上。

三餉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統治的腐敗,使激化的社會矛盾更趨尖銳,併成爲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爲籠絡人心,曾下詔蠲免三餉,但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遼餉中的九釐銀,不久即被編入《賦役全書》,成爲田賦的正式份額,終清一代,再未蠲除。

介紹

據史料記載,清朝初年,攝政王多爾袞在總結明亡原因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明末所謂的“三餉”就是導致明朝敗亡的最大弊政:“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爲各邊抽練,而復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餘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這三餉對明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2張

儘管多爾袞身爲清朝攝政王,可能他的言論有時不盡公平合理,但在這個問題上,他的看法無疑是準確無誤和一針見血的。明朝滅亡,確實有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綜合所致,但經濟失策失敗卻是釜底抽薪式的關鍵問題。

一般說來,暴政亂政也會使民衆苦不堪言,文化腐朽也會讓百姓失去精神支柱,但都抵不過經濟破產讓羣衆民不聊生來得猛烈和痛苦。明末實行的“三餉”政策,就是雪上加霜的罪惡一擊。於是,龐大的政體大廈很快就轟然倒塌,國家機器運轉不靈,等待的只有死路一條。

明末時期的苛捐雜稅氾濫,應當說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他出身貧寒,深受苛捐雜稅盤剝、貪官污吏欺壓之苦。所以他當皇帝之後,試圖建立一個輕徭薄賦、政治清明的社會。爲此他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說視貪如仇,動輒就對貪官污吏大開殺戒。再比如,帶頭當廉政表率,規範從政原則,號召民衆參與監督等,應該說還是取得了很明顯效果的。

或許人亡政息,他死後,明王朝儘管國號還叫明、皇帝還姓朱,卻一步步地回到前朝的老路上了,皇帝不務正業、腐化墮落,奸臣當道、烏煙瘴氣,宦官亂政、肆意妄爲,黨爭不斷、內訌不止等,都與朱元璋時代不同了。

其中最顯著的不同,是朝廷向老百姓徵收的賦稅成倍地增加。明末內憂外患頻頻,朝廷便以此爲由,在原先額定的正常賦稅之外,加派賦稅。名目有三:遼餉、剿餉和練餉。當時明朝在東北與後金作戰,故徵遼餉以充軍費。後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爲籌集軍費平定起義,又加派賦稅,是爲剿餉。繼而爲應付清軍南侵,明政府又訓練邊兵,於是又加派練餉。“三餉”本來都是正稅之外臨時性的賦稅,開徵剿餉時,崇禎皇帝曾滿懷深情地表示,“暫累吾民一年”。但開徵之後,幾乎就成了定製,終明朝而未革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