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統治期間採取了什麼策略?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統治期間採取了什麼策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開國君主,宋太祖在統一大局巳定的情況下也沒有志滿意得、 忘乎所以。平定南方諸國後,各國的金帛財寶源源不斷地運至東京,宋太祖將它們作爲戰備物資,全部收貯在內庫,從不隨意揮霍。宋太祖本人有射獵和職衡(踢球)的喜好,剛做皇帝時,他常常技癢難耐,時不時邀上幾名手下游玩一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統治期間採取了什麼策略?

一天,宋太祖正在後苑射鳥,有大臣跑來說 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接過奏章,發現裏面並不是馬上要辦的事,不禁有 些惱火,訓斥了那名大臣幾句。那大臣卻答道:“奏章裏的事雖然不是很急,但總比射鳥急吧。”宋太祖聽他反駁,就更加惱怒了,隨手抄起一把玉斧,擲向那人,那人門牙被撞掉了兩顆,並不作聲,只是跪在地上, 將牙齒撿起來裝在衣服裏。

宋太祖問:“你想拿這個來控告我嗎?”那人 說:“不敢!不過陛下既爲天子,一言一行自然會由史官記錄在案。”宋太祖一聽這話,恍然大悟,作爲天下主,一言一行至關重要,他趕緊將那位大臣扶起,向其表示歉意。以後,太祖慢慢地將射獵和踢球的嗜好 戒除了。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在他統治期間,採取了“布聲教”的策略。布者,廣施恩德也;聲者,嚴威也。即所謂恩威並用。

宋太祖非常懂得籠絡人心。陳橋兵變後,宋太祖初人皇宮,看見一個宮女抱着一個小孩,乃周世宗的兒子。宋太祖問旁邊的趙普、潘美等人怎樣處置纔好,趙普說應該斬草除根,潘美在旁默默不語,太祖便問他的看法,潘美仍是不敢應聲。

宋太祖說:“奪了人家的皇位,還要再殺人家的兒子,我實在是有些下不了手啊。”潘美這才說:“臣也曾在世 宗手下當官,我勸您殺此遺孤,對不起世宗;勸您不殺,您又會認爲我不忠於您。”宋太祖擺擺手:“你把這個孩子帶回家,就當是你的侄子撫養吧。

一日宋太祖舉行國宴,周世宗朝留下來的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在宴席上大聲喧譁,有人看不下去,勸他收斂一些,他卻突然跑到皇帝的屏風前放聲大哭。宋太祖並沒有發火,只是派人將他扶了出去。有大臣說,前朝遺臣在宮中痛哭,是因爲思念周世宗,應予嚴懲。宋太祖不以爲然,說王著只是一個書生而已,我知道他的爲人,這事就不用再提 了。王著酒醒後,非常後怕,見自己並沒有被殺,從此就死心塌地效忠宋太祖了。

作爲一個武者,趙匡胤知道縱兵擄掠必將引起民衆的反抗,所以在對外征討中,宋太祖都要 告誡軍士不要濫殺。平滅 後蜀時,宋將王全斌在城中殺人較多,還放縱將士 擄掠財物,引起後蜀民衆反抗,被太祖懲治。

曹彬圍困金陵時,宋太祖三番五次傳旨:“勿傷城中人。”金陵城內百姓性命財產得以保全。平定江南的消息傳到朝廷,羣臣都上朝稱賀,趙匡胤一反常態,流着眼淚說:“百姓受割據之苦,我以‘布聲教’安撫他們。可是攻城的時候,必定還有百姓在刀兵中喪失性命,這是我所感到悲痛的。”

趙匡胤在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中,也採取了 “布聲教”的策略。 党項族居住在宋西北邊陲,該地節度使李彝興欲與宋政權通好,便派遺使者向宋廷貢良馬300匹。趙匡胤對這件事非常重視,立即命玉工趕製一條玉帶回賜李彝興。爲了製作這條玉帶,趙匡胤特意詢問党項的使者:興腹圍是多少?”使者回答說:“彝興的腰腹很大。”

“呵呵,看來你們的元帥是一個福人哪。”太祖隨即命玉工打造了一 條“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帶。

使者將玉帶帶回党項,李彝興十分感動,表示要效力於宋廷。後來,宋軍進攻北漢時,李彝興果然給予了大力支持。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統治期間採取了什麼策略? 第2張

爲了保持邊境安寧,趙匡胤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悉心綏撫”,對於那 些不能遵此辦理的大臣,不管有多大的功勞,都予以撤換。靈武節度使馮繼業經常出兵奪取羌人的羊馬,引發騷亂,趙匡胤即罷免馮繼業,改用段思恭駐守靈州。段思恭矯正了馮繼業的過失,按趙匡胤的旨意對羌人悉心綏撫,使邊境安定下來。段思恭也由此受到趙匡胤的豐厚獎賞。

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的局面,使趙宋王朝能夠長期鞏固下去,太祖皇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改革措施。#p#分頁標題#e#

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軍事制度改革的一個開始。之後,三項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繼推出:

第一,建立樞密院制度。樞密院長官爲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三衙掌握着禁軍,但是沒有調兵和發兵的 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卻不能直接掌握軍隊。這樣就使得調 兵權與領兵權各自分離,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對軍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爲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但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隨時可以平定外地叛亂。而外地的軍力聯合起來也足以抗衡京城駐軍,這就使得內外軍 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

第三,兵將分離。採用“更戍法”,駐屯京城的禁軍和駐在外地的 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藉着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使將官無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當然也就不能率兵與朝廷對抗了。

爲了消除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宋太祖採用了強幹弱枝的方略,主要內容有:

第一,削奪其權。將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劃爲京師直屬,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聽令於節度使。對於那些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同樣以“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其逐一罷免。

第二,制其錢穀。將地方財權收歸中央。宋初於各路設置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各州長官需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善戰的人選送到京城補人禁軍,又在地方上招募強壯的民衆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使得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地方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地方軍,已無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削弱宰相權力。宋太祖即位後,宰相奏事仍然沿用舊制,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陳述。一天早朝,他突然對宰相王溥、範質說:“我眼睛有些昏花,你們把奏疏送上前來。

”在範、王二人離開座位 的時候,侍衛悄悄地將他們的座位都搬下殿去。之後,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樣站着奏事了。宋太祖不僅從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 而且將原屬於宰相的軍權交樞密院掌握,財權則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權力僅限於民政。

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在百官中推薦“官、職分離,互相牽制”的任官政策,如設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爲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這樣就可以使各部門長官相互制約。宋代官制中,“官” 是品級,只是據此享受俸祿;“職”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 同樣沒有實際權利。

只有由皇帝或書省“差遣”的臨時職務才能夠執行實際權力。任官時職、權分離,名、實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員都沒有辦法將權力、榮譽和威望集於一身,權力大的不一定職高,職位高的卻可能沒有權力。

爲擴大統治基礎,宋太祖改革和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 宋初時對科舉考試的範圍大大放寬,不管家庭貧富,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趙匡胤還規定了極爲嚴格的考試製度,以防止權貴子弟舞弊。

宋太祖還着力於改變重武輕文的社會風氣,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復孔廟,開闢儒館,延用名儒。針對五代時期文教不興,學校荒廢的情形,他下詔撥款增修國子監學舍,當國子監開學講書的那一天,他還專門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賀。

宋太祖認爲,亂世用武,治世用文。隨着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統治集團,原來只作爲裝點擺設的文臣開始逐步取代武將,在政治領域活躍起來。

由宋太祖主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爲後世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宋太祖所創立的這一整套也成爲宋室世代奉爲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過,太祖皇帝的這些防弊之政、立國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形同虛設,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雖然成功地 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官僚機構重疊,互相 牽制,造成“冗官”、“冗費”與日俱增,而辦事效率又極爲低下。到了北宋中後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終於使這個國家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局勢之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