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的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是但是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統稱爲戰國七雄。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桂陵和馬陵之役後,魏國進一步衰落,齊魏爭霸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秦齊楚三強並立,魏、趙、韓、燕次之。此時的秦國,已佔有崤函,又據黃河天險,有着十分優越的戰略位置,東進的意圖日漸明顯,引起了各國的恐慌。

楚懷王承襲了先輩的基業,國力雄厚。當時,秦國和齊國勢均力敵,若想壓倒對方,必須與他國聯合。楚國與秦、齊兩國均接壤,且實力強大,成爲秦、齊爭相聯合的對象。

然而襄陵之役的發生,使得秦惠文王不得不調整計劃,轉而選擇與魏、韓、齊三國連橫來扼制楚國,處於夾縫中的魏國更是藉機激化秦楚之間的矛盾。在秦覺得伐三晉已得心應手後,秦惠文王對楚國採取了更爲積極的政策。

一、秦克巴蜀

1.古蜀的崛起

巴、蜀是較早生活在四川地區的兩個部族。春秋至戰國之間,巴、蜀立國。“此時的巴,東與楚,西與蜀,南與黔江,北與秦相界。”自春秋以來,巴國與楚國聯繫較爲密切,呈戰爭與和平相交替的狀態。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蜀國以四川盆地爲中心,歷魚鳧、杜宇、開明三代王朝後,蜀國發展成爲“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的泱泱大國。蜀國與楚國聯繫較頻繁,但蜀國的敵人主要是秦國,雙方曾因南鄭展開長期的爭奪。

“向東擴張是古蜀王國一貫的重要國策”,而巴國由於東、南、北三面的土地都被楚國掠奪,只得向西攻掠蜀國,因此兩國世代戰爭,這爲後來秦進佔巴蜀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隨着魏國的衰落,秦國東部的局勢大致穩定下來。

即便如此,從全局來看,以秦國當前的實力還不足以控制中原,且缺乏鞏固的後方基地。當時的楚國佔據着漢水和長江流域的上游並有漢中和巴、黔中地區,地理位置上相對佔優勢。可以說,巴蜀地區對於秦、楚兩國的爭霸戰爭都十分重要。

2.秦國軟硬兼施

秦國曆代統治者看到了巴蜀地區的重要性,並逐步向巴、蜀發展,到了秦惠文王時期採取了更爲積極的方針。秦惠文王時謀楚的第一步便是攻滅巴、蜀,爭奪長江上游的優勢位置,對楚國形成高屋建瓴之勢。秦惠文王初立時便意識到蜀地“爲入楚必由之道”。

後來,秦惠文王知蜀王好色,於是“數以美女進”,再加上當時楚國衰弱而秦國日漸強盛,蜀王便趁此時機與秦修好關係。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爆發了戰爭,兩國都派使者求救於秦。是時,正逢韓國派兵向秦國挑釁,在伐韓還是伐蜀一事上,大臣們展開了激烈討論。

最終,在司馬錯的建議下,秦惠文王更加堅定了伐蜀的決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有着明確的平定天下的目的和步驟,而且君賢臣明,上下一心,共同爲東出的最終目標而努力。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第2張

另外,從全局來看,當時秦國東進完成統一大業的條件尚不成熟,且秦處於關中一隅,以一敵六仍力不從心,與東進相比,攻滅巴、蜀阻力要小很多,而且攻滅巴、蜀可以把巴、蜀變爲自己的大後方。

另外,“在此之前,秦對楚的進攻路線集中於斜越秦嶺的丹江與漢江通道,然而無論是南陽盆地南側還是漢江通道東端上庸地,均屬於楚國的掌控區,且由此攻郢,仍要面對大洪山兩側漢江、隨棗走廊的楚軍阻擊。”攻佔巴、蜀於日後伐楚十分有利,因此,秦惠文王決心伐蜀。

3.楚國的按兵不動

從楚國的角度來看,秦攻巴、蜀時楚國的不作爲爲秦滅巴、蜀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首先,從決策者的角度來看,吳起變法後,楚一度注重西南的發展。自楚懷王繼位以後,逐漸放鬆了對巴蜀地區的警惕。其次,從文化角度上來看,楚人主要生活在平原地區,長此以往,只喜原居而惡山居。

楚國之所以未能一統天下,與楚人的這一文化特色息息相關。再次,從戰略角度來看,當時巴、蜀之地地勢險要,若楚國要進攻巴、蜀,走水路則要從長江逆流而上,走陸路則要穿過崎嶇的巫山山脈,難度較大,且楚國的周邊有太多選擇,取巴、蜀是最耗時費力的一種,因此,楚國雖與巴之間發生過沖突,但僅是設置巴郡、築扞關進行戰略防禦,並未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

而且,從楚國的兵力分佈來看,“楚軍力只有少數分佈在楚國腹心與古礦冶遺址,大部分在楚國北、東、南部”,因此,楚國無意向西拓展。更爲關鍵的是,楚國統治者對巴蜀地區重要的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缺乏應有的認識,從而爲秦順利攻佔巴、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秦攻巴、蜀時楚國的不作爲是楚懷王在對秦策略上犯的第二大錯誤。

二、漢中的爭奪

秦在攻佔巴、蜀之後,爲了威脅到楚國的核心地帶,秦對楚國發起猛烈攻勢,爲的是爭奪東部漢中,漢中的重要性也決定了秦、楚兩國爭奪這一地區的鬥爭將具有長期性和反覆性。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第3張

戰國前期,楚國是漢水流域最大的支配者,秦人雖知漢水流域的重要性,但卻無暇南顧。直至秦厲共公時,被三晉阻於關中、無法東進的秦人開始向漢中盆地滲透。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時,“左庶長城南鄭”,秦國開始將勢力延伸到漢中盆地。

此後,南鄭的歸屬屢有反覆,歷經數代,最終在秦惠公時期,秦國奪取了這一地區。至此,秦國終於在漢水上游這一最大的盆地紮根。此時,秦國所得地區爲西部漢中。此後由於秦國當時的戰略重心仍在河西,在佔領南鄭後便未繼續深入。

直至秦惠文王時,纔再次展開對東部漢中的攻勢,並通過丹陽之戰奪取了這一地區。對於楚國而言,漢中是楚國的戰略重地。春秋中後期,秦國日漸強大,其勢力範圍開始擴展到漢中盆地和商丹盆地。楚國爲了防止秦人南下東進,在漢水的中上游設漢中郡,郡治便在丹陽,因此,秦惠文王時,丹陽被攻佔便標誌着楚漢中郡的陷落。

戰國中期,經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逐步成爲楚國的心頭大患。楚威王時,便已看到秦國的野心。因此,“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加強漢中的防務。到了楚懷王之時,楚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依舊十分重視漢中的軍事地位。爲了保護楚國的西北大門,他們紛紛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卻對此置之不理,使得楚國丟掉了漢中,楚國的西北邊境由此門戶洞開,爲後來鄢、郢的陷落埋下了隱患。

五國伐秦之後,秦、齊又各自開始兼併土地。秦、齊兩國本無直接的利益糾葛,但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從齊魏爭霸過渡到了秦齊楚並立的階段,其中楚國既與秦、齊兩國接壤,又實力強大,是制約秦、齊爭雄的關鍵力量。

因此,對於秦國來說,齊、楚聯合,一方面不利於秦國在中原的勢力爭奪,另一方面使得齊國的勢力更加強大,這不得不引起秦國的警惕。再加上當時秦覺得伐三晉已得心應手,遂決定“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將鬥爭矛頭直指楚國。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第4張

面對秦國的野心,楚懷王與齊國結盟,並屯兵於魯、齊兩國的邊境和魏、韓兩國的南邊,同時派兵向北攻打曲沃和於中,威脅秦的盟國。在齊國的幫助下,楚國順利攻下曲沃並準備進攻商於之地。

“而秦惠王不但想要戰勝楚軍於商於之地,還想要乘勝奪取楚的漢中地區,因此必須設法瓦解齊楚的聯盟,還要做好反擊楚軍於商於和乘勝奪取漢中的軍事上的準備。”這是秦國謀楚的第二步驟。五國攻秦失敗後,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在內外政策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夫人鄭袖、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對內嫉賢妒能、不思進取,在對外政策上仍然固守傳統的親秦政策。以屈原爲代表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楚國上層守舊勢力太過強大,因而對內要求革除弊政、選賢任能,對外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初期曾心願圖強,支持屈原的政治革新,遣“屈原爲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

在此情形下,爲了拆散齊楚聯盟,張儀先是賄賂親秦派的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蘭和懷王寵姬鄭袖等人,通過他們對楚懷王施加影響,將親齊派代表屈原放逐出去。之後又要求楚懷王與齊國斷交,如此,秦、楚兩國便可成爲“兄弟之國”。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採取了怎樣的戰略政策? 第5張

楚懷王聽後欣然答應,“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並下令與齊國絕交。這是楚懷王第一次背叛齊楚聯盟,也是楚懷王時期外交策略上的一大失誤。等到楚國與齊國絕交之後,張儀卻只承認獻地六裏,楚懷王方知上當,興兵伐秦。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兩國在丹陽交戰,韓國亦聯合秦國進攻楚國。結果楚國大敗,楚大將屈丐、禆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被俘,損失八萬人。不久,秦軍又佔領了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結語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對楚國的戰略包圍主要圍繞巴、蜀、漢中三個地方進行。巴、蜀和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影響秦楚關係以及秦一統天下的重要因素。

巴、蜀的歸附,不僅使秦國獲得了富國強兵的基地,還使得楚國失去了對抗秦國的前沿陣地,解除了楚國對秦國的威脅,爲日後秦國攻佔楚國開闢出一條道路。秦得漢中,使得楚國的西北門戶洞開,自此,楚國在兩國關係中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