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包拯,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包拯,這個名字在我國也可以算是家喻戶曉了,就算對真實歷史上的他沒有半點了解,但是有關於他的民間傳說卻一定是聽過不少,再加上很多影視作品的演繹,包拯就成爲了一個斷案、判案的高手,人黑心不黑,人稱包青天。但是我們還是要能夠分得清傳說與歷史,傳聞中的包拯和現實歷史上的包拯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那麼,這些區別都在什麼地方呢?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包拯在我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黑臉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猶以忠貞不二公正不阿,爲民伸冤爲國除奸的忠臣舞臺形象,廣爲流傳。但民間傳說中的包龍圖,歷史上的真實形象是不是真的如傳說中的那樣呢?歷史上真有此人,但於傳說中的人物相差甚遠。

包拯,是現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實從小聰慧讀書甚勤,相貌英俊,與傳說中的黑臉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間的進士。中進士後,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兩度拒絕朝廷的任命。這點與戲中所說,家境貧寒父母早亡,由長嫂養大,且對長嫂尊敬如母。出入較大,且史中並無其兄嫂的記載。

包拯是父母相繼世後,出仕爲官的,首任長天縣知縣,一生中最高品級爲龍圖閣直學士,這就是民間稱之爲包龍圖的依據。最高官職爲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曾任監察御史,這也是民間傳說中,奏本彈劾奸臣的依據,知開封府事,這也是民間包龍圖打坐開封府,倒坐南衙的來源。

史中記載,包拯爲官清廉,曾上表奏請仁宗革除時敝,減免賦稅造福民間,任樞密副使期間,對加強代州一帶的防務,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至於民間傳說的日斷陽夜斷陰,明察秋毫斷案如神,懲奸除惡爲民伸冤的傳說,可能與其任開封知府時,改革訟制,告狀人可直上大堂陳冤告狀有關。之前告狀人都需通過書吏等人員呈接訴狀,原告無緣見開封主官,滋生了腐敗,阻塞了訟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爲沒錢賄賂有關人員,而狀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訟制後,訟道暢通,百姓告狀方便,且可直達主官,這爲包拯贏得了清官的聲譽。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第2張

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爲官,但位至縣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孫再無記載。

包拯在民間的知名度十分之高,人們都叫他包青天,相關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也比較多,包青天裏面的幾個角色,像公孫策,展昭,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名字都深入人心,那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包拯是怎麼樣的吧。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官員,當過權知開封府、諫官、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務。真實的包拯首先是一位清官。我們看他的遺囑就知道他的爲人了——包拯的遺囑只有一句話:“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臺諫官,跟皇帝爭執起來,不憚將口水噴了皇帝一臉。讓我舉一個宋人筆記朱弁《曲洧舊聞》記載的軼事來說明: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止。久之,上以溫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溫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爲罷之。溫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第3張

不過包拯卻不是一名值得讚美的法官,因爲他過於嚴酷,喜歡強調“於常法外重行處置”。舉個例子吧,曾敏行《獨醒雜誌》載:“包孝肅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閭巷火作。救焚方急,有無賴子,相約乘變調公。亟走,聲喏於前曰:‘取水於甜水巷耶於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斬之。”一個無賴因爲在救火時調侃了包拯一句話,便被包拯處死。可謂嚴酷。

諷刺的是,這麼一名不尊重法律、不體恤人命的酷吏,卻被後世坊間文人塑造成執法如山的代表法官代表。其實,中國傳統司法文明成就很高,不是包拯所能代表的。

包拯曾作爲監察御史,建言加強練兵,整治貪腐。辭去該職後,還曾出使過遼國,回來後上奏摺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並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雁門關就屬代州管轄,楊家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包拯在做三司戶部副使時,免除了向百姓徵收造船木材和河橋竹索賦稅的重稅;並讓百姓耕種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地,大概有農田一萬五千頃;包拯還廢除了解州鹽法;並且積極供給宋遼邊境守軍的軍糧,這讓包拯有了比較好的聲望基礎。後來包拯,任爲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建言請求廢除苛刻的行爲,抑制僥倖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職,龍圖閣大學士,正式名稱是“龍圖閣直學士”,在1052年擔任,由此有了“包龍圖”的稱號。後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被貶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慘吧,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復職,並且權知開封府,戲劇中的“倒坐南衙包龍圖”正式登場。這時候包拯已經是快六十歲的人了。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第4張

包拯在開封府時,改革了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是告狀者,都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可以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了這一弊端,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纔有了戲劇中“包黑子”的形象,剛正清廉,正直不阿。當然,上古神器三口鍘刀應該是不存在的。包拯此後主要作爲言官,給皇帝提建議,彈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爲包拯無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興包拯提出這個建議。

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歐陽修同朝爲官,歐陽修是個大才子,但是破壞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見誰啃誰的主,包拯就被啃過,曾對仁宗說包拯彈劾前三司使是爲了自己去擔任這個職務,讓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歐陽修對包拯的總體評價還是很高的,只是轉折了一下“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個方面吧。

對包拯的整體評價,不敢妄加評議,還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翻譯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惡官吏苛雜刻薄,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非常憎恨惡行,但從來沒有不用忠恕之道來推行政務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但衣服、器物、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史料中記載的包拯是怎樣的?他真的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嗎? 第5張

包拯去世後,爲了紀念包拯,在開封修建了包拯祠,後來全國多地爲了紀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見百姓心中的“一杆秤”。歷史上的包拯和戲劇中的包拯,所做事蹟雖然不同,戲劇多爲杜撰,但是整體的性格、秉性和行爲方式卻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確確實實的名符其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