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荊州爲何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同時和魏蜀吳三國接壤的地方

荊州爲何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同時和魏蜀吳三國接壤的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荊州這個地方,無論是對魏、蜀還是吳來說,都是爲戰略要地。甚至對於有的國家來說,還是決定其生死存亡的戰略要地。荊州這一地方大致爲今天的湖北、湖南兩省,再包括陝西、江西、貴州、重慶等部分地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荊州爲何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同時和魏蜀吳三國接壤的地方

對於曹操來說,當時中國呈南北朝之勢,其已佔據北方,若想統一全國,必須南下。而南下分爲三條道路:入蜀、渡江和拿下荊州。蜀地自古就易守難攻,若不是後來鄧艾取小道滅蜀,恐怕需要耗費的兵力不是一般的多。也正因如此,曹操早期重要謀士郭嘉早早的就向曹操諫言: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有學者指出郭嘉向曹操的這一諫言其實是預感到了自己身體不行,爲儘快幫助曹操統一全國而不顧自己病情,向曹操提的建議。但不曾想天妒英才,郭嘉最後還是沒有和曹操一同來到荊州這一戰場。赤壁之戰後,曹操也頗爲感念郭嘉,說出:“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甚至對於曹操來說,荊州不單單是南下最方便的地方,這一地方也是後來遏止孫劉軍隊北伐的重要戰略支撐點。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慘重,卻仍可以憑藉佔據荊北之地而遏制孫劉聯軍乘勢北伐。甚至就因爲在赤壁之戰後,其能佔據襄樊一帶,才使得孫劉兩大集團開始兵戎相見。

其實翻看中國曆代軍事史,北方南下統一全國的戰爭,很多都繞不開荊州這個地方。金庸現在筆下的郭靖黃蓉守襄陽,其實也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像是名將孟珙、高達等人,便先後在這裏抵抗蒙古大軍。甚至在日軍侵華時,其所用的整體戰略也將這個地方作爲重點目標,武漢會戰便是在這基礎上發生的,這也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

而對於東吳來說,荊州是否在自己手中,影響了其手中的長江天險是否完整。魯肅曾對孫權說到:“夫荊楚與國相鄰,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一旦其控制荊州,整個長江防線便都掌握在東吳手裏,西北方向的威脅就可減輕。

另外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還有一點,就是北伐!正所謂守江必守淮,但反過來說,南方政權要想揮師北伐,要麼拿下淮河一帶,要麼從荊州出發。而淮河一帶河流衆多,又被曹魏所重視,派大將張遼、李典、樂進等良將把握,雖孫權曾幾次親帥大軍前去討伐,但均無功而返。所以對於東吳來說,荊州也成了其必爭之地。

一旦拿下荊州,那麼東吳版《隆中對》的第一階段就完成了,按照魯肅魯子敬給孫權提出的戰略構思,東吳的發展應該分爲三步走,第一步、拿下荊州,掌握整個長江防線;第二步、奪取益州,劃江而至;記得在《三國演義》裏,在諸葛亮二氣周瑜時,周瑜就曾說過,若東吳掌控有揚州、荊州、益州,便可不懼曹操。第三步、學習漢高祖劉邦,北伐統一全國。

也正因荊州對孫吳如此重要,早在孫堅時期,東吳就將重點放在了這裏,爲此孫堅親征黃祖,但不幸在公元192年戰死。並且雖然呂蒙通過率軍偷襲,使孫吳“拿回了”荊州部分地區,但南陽郡、魏興郡、上庸郡、南鄉郡、新城郡、襄陽郡、江夏郡等地區依然被曹操所佔據。雖然後來孫吳也頻繁出兵,但就是沒把整個荊州握在手裏。最後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的時候,也正是從荊州這裏出發,水陸並進,統一全國。所以,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就是一生死存亡之地。

荊州爲何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同時和魏蜀吳三國接壤的地方 第2張

對於蜀國來說,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這一戰略思想中實現三分天下的重要一環。如果其能佔有荊州,便能從益州、荊州兩地分路起兵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心中興復漢室的夢想。但如果荊州失守,其政權便只能被封鎖在巴蜀之地,雖然巴蜀之地易守難攻,但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劉邦外,其他在蜀地的勢力大都最後淪爲防守有餘,但進取不足的勢力。

就像諸葛亮所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對於蜀漢來說,得到荊州,則有機會逐鹿中原,失去荊州,便只能自保。

不過雖然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分析出西蜀的戰略就是橫跨益荊兩州,待北方出事。但這戰略卻存在缺陷,雖然益州、荊州、揚州都屬於長江流域,但若按三大階梯劃分的話,中國地勢西高東地,自東向西共分爲三大階梯,其中揚州和荊州都屬於第一階梯,而益州屬於第二階梯。這就造成了雖益、荊二州是接壤的,但其實在古達那種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兩州地勢落差太大,基本上就是處於斷絕的狀態。

而對於荊州和揚州來講,首先就風土人情而言,荊州的“風俗物產,頗同揚州”,另外兩地同處長江中下游平原,無論是運輸,還是調兵都十分方便。這些因素都決定了荊州這一地方,其實東吳更容易掌握,而蜀漢掌握起來則費時費力。

再加上通過上文,我們可知“無荊州,孫吳幾乎不可以立國”。所以說,從劉備借荊州,也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思便開始付諸實施時,東吳和西蜀便註定會發生戰爭。《隆中對》壞就壞在沒有考慮國際關係方面的因素,諸葛亮在這裏有些理想化了,沒有考慮東吳的感受,而是一心一意的對付曹魏,這就難免太過一廂情願了。

荊州這地在孫吳君臣之中早有共識,甚至就像上文說的,孫權的父親孫堅正是在攻打荊州時犧牲的。所以這就勢必使兩國走向矛盾。在孫權使用各種辦法,想讓劉備歸還荊州但不得後,最後便派呂蒙等人襲殺關羽,奪回了荊州。而後劉備爲復仇,又率大軍前來,結果兵敗夷陵。其實在這之中也能反應出《隆中對》這一戰略所存在的缺陷,就是沒有考慮東吳這一勢力,諸葛亮將所有的戰略重心都放在了曹劉之爭上,卻在這一過程中讓東吳越來越警惕,最後兵戎相見。

我們在看書、看電視時,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什麼什麼地方,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但聽到的這句話實在是太多了,什麼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是;漢中是;關中是;山海關是;河西走廊是。彷佛整個華夏大地,到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兵家也太累了......

荊州爲何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同時和魏蜀吳三國接壤的地方 第3張

所以在這裏提出一個想法,僅供參考。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我認爲要看當時的政治局勢到底如何。只要是各政治勢力接壤的地方,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在三國時期,同時和魏蜀吳三國接壤的地方,就是荊州!若控制荊州,可北伐中原,西征蜀漢,東進孫吳。這使得荊州成爲《孫子兵法》中的“衢地”,及爲交通發達,多國交界之地。從而在使其具備了上述魏蜀吳必須獲得荊州的原因,所以在《三國演義》裏,彷佛全書的一半戰役都和荊州有關。

但反觀其他的兵家必爭之地,曹操打呂布時,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在劉備被曹操趕出徐州後,這地在書中就很少出現了;兗州在官渡之戰前後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在曹操統一北方後也就很少出現了......而只有荊州,不論是劉表病故,曹操接手還是夷陵之戰後東吳奪得劉備的荊州,這一地方都沒有被三方中的任何一個勢力完全佔有。夷陵之戰後,孫吳不過是握有建平郡、武陵郡、零陵郡、臨賀郡、桂陽郡、湘東郡、衡陽郡、長沙郡、南郡和部分江夏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