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九錫禮:帝王給大臣最高的一種賞賜,權臣的象徵

九錫禮:帝王給大臣最高的一種賞賜,權臣的象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九錫禮是中國古代帝王給大臣規格最高的一種賞賜,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中國歷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政治權謀中扮演過多種角色,但它主要是權臣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之後隨着封建王朝大一統局面的重新形成以及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九錫禮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加九錫的人,是權臣的象徵;加九錫,是謀朝篡位的前兆。

九錫

九錫與九錫禮源於周代的九命,萌芽於西漢之末,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歷經隋唐直到五代十國,宋明之後由於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九錫禮就不再適用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最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自漢代始,典籍中頻繁出現“九錫”一詞。提到“九錫”一詞最早的文獻是《韓詩外傳》

《韓詩外傳》其文: “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何謂“錫”? 《易經》曰: “王三錫命。”“錫者,賜之假借也。” 因此,錫命即賜命。

九錫禮:帝王給大臣最高的一種賞賜,權臣的象徵

《韓詩外傳》中提到的“九錫”,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賞賜活動,就是九錫禮。

《公羊傳》: “禮有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皆所以勸善扶不。”

《漢書》注應劭: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此皆天子制度,尊之,故事事錫與,但數少耳。”

從以上文獻中可以確定九錫所賞賜的九種物品爲車馬,衣服,樂器,朱戶,虎賁,納陛,弓矢,斧鉞,秬鬯(ju chang)。

《白虎通》中說:能安民者賜車馬,能富民者賜衣服,能和民者賜樂則,民衆多者賜朱戶,能進善者賜納陛,能退惡者賜虎賁,能誅有罪者賜鈇鉞,能徵不義者賜弓矢,孝道備者賜秬鬯。

加九錫後禪代有兩種形式 :

一是權臣雖然已經封王賜九錫 ,但考慮時機尚未成熟, 爲避免置於爐火之上 ,成爲衆矢之的,終終不敢龍袍加身, 登上九五之位。他們以周文王自許, 授意其子在自己死後, 逼君遜位, 完成鼎革之業。最具代表的就是曹操,曹丕父子和司馬昭,司馬炎父子。

二是權臣封公封王受九錫後, 就迫不及待採取行動 ,逼迫君主禪位 ,在生前就完成禪代。遜位的君主在魏晉之時,新的朝代還能以賓禮對待前朝君主 ,讓其安度晚年。但自劉宋開始前朝讓位君主沒有善終的。新朝皇帝爲了坐穩江山, 杜絕後患, 就毫不手軟地將前朝故主及其宗室子孫全部殺死。

加九錫篡位的體現

有史記載加九錫禮的第一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四年,權臣王莽的勢力越來越大。當時,西漢政治危機日漸加深,身爲宰執且一向對周禮情有獨鍾的王莽,一方面想仿照周制實行“新政”,以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另一方面想借禮爲他打造通往皇定寶座的道路。因此,王莽不遺餘力地倡導恢復周禮。他先是倡經術,起明堂、靈臺、壁雍,求古書,添設博士員,騙得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稱頌他的功德,邁出了他實現帝王夢想的第一步。

九錫禮:帝王給大臣最高的一種賞賜,權臣的象徵 第2張

元始五年,朝中大夫、博士、議郎、列侯等九百零二人又以“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奏請朝廷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這是王莽實現皇帝夢的第二步。五月,太皇太后接受羣臣奏請,以王莽“普天之下,加王莽九命之錫,賜“綠韍袞冕衣賞,瑒琫瑒珌,句履,鸞路乘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佐官漢公。”

王莽所受的“九錫”之物,沒有“九錫中的樂器,但是其他名物種類達十三種之多,遠遠超過《韓詩外傳》提到的九錫之物。很顯然,王莽對於先前的九錫禮無疑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因此,王莽即使不是九錫禮的首創者,也是九錫禮的重要改造者。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爲新。王莽開中國歷史上以受“九錫”之禮作皇帝的先河。

建安十七年 ,曹操多次獲得軍事勝利 ,功愈多, 震主之威愈烈 。諫議大夫董昭等議進曹操爲國公, 加九錫。 “昭與列侯諸將議, 以丞相宜進爵國公 ,九錫備物, 以彰殊勳”。然而尚書令荀彧卻表示反對 ,荀彧以爲曹操本是發義兵,興復漢室,是君子之舉,不能受九錫之禮。曹操沒有想到他一向器重的心腹荀彧在這樣關鍵的問題上竟然反對自己 , 於是請命去譙地督軍,曹操賜給他食物,他發現裏邊是空的,最後自殺了。荀彧阻止不了曹操受九錫 ,晉爵立國的進程,可見九錫之禮對於曹操確立其超越皇帝的最高權勢地位的重要性。

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劉協冊封曹操爲魏公並加九錫。在當時諸侯割據、混戰, 各勢力集團都欲挾天子 以令諸侯, 以匡復漢室, 驅除漢賊相號召的情況下, 以皇帝名義爲曹操評功紀善, 詔告天下, 其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和實際政治操作中的功用不言而喻。不僅是對曹操超越臣屬地位的確認, 也爲後來曹丕代漢, 作好了政治鋪墊。

曹操雖然加九錫,但是始終沒有稱帝。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才逼漢獻帝禪位。曹操 、曹丕父子代漢之舉在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這種做法被之後的歷代奪國逼禪者所效仿 。

東晉南朝,權臣加九錫的機率在中古社會中是最高的 ,而且獲得九錫的途徑也較爲相似。不僅須專制朝政 ,掌握兵柄 ,還要建立顯赫的戰功 ,以此在朝廷中確立崇高的聲望 ,爲禪代獲取政治資本 。如東晉太尉劉裕自平定桓玄之亂,就執掌了軍政大權。劉裕雖覬覦帝位, 但深知必須恢復關中,河洛之地才能獲得超越人臣名分的九錫,進而逼迫晉帝禪位,爲此他決計北伐 。

只要劉裕能攻取長安, 就能獲得他夢寐以求的九錫。爲此, 劉裕的部下還作了分工,大將王鎮惡立下軍令狀 , 不克咸陽誓不回建康, 而劉穆之則承擔向朝廷索取九錫的重任。晉軍於當年十月攻克洛陽, 而朝廷尚 “未遣九錫” ,王弘奉劉裕之命, “還京師, 諷旨朝廷 ” 速加九錫 。劉裕平定關中 ,擒姚弘 ,晉安帝封劉裕十郡爲宋公 ,加相國, 九錫 。不久, 劉裕篡晉稱帝 ,建立劉宋政權 。

繼劉宋之後 ,齊、樑、陳三朝政權的開國之君蕭道成 、蕭衍、陳霸先初都是南朝重鎮的大將 ,因累積戰功 ,而手握重兵, 趁朝廷內亂而起兵, 執掌中樞後,即逼加九錫 ,奪取帝位 。

另外其他加九錫篡位的還有:

孫權名義上降曹魏被授九錫,數年後叛離魏朝稱帝建東吳。

石弘授石虎九錫,石虎之後篡位殺死石弘。

後秦姚興冊封藩屬譙縱爲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禮。

桓玄被東晉授九錫,後稱帝建楚國。

南樑豫章王蕭棟給侯景加九錫,封爲漢王,同年侯景逼蕭棟禪讓。

東魏元善見追贈高歡爲相國,進爵齊王,備九錫殊禮,後來高歡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齊。

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

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楊侗給予九錫成功,後廢楊侗自立爲帝,建鄭國。

李昪自加九錫,後威逼楊溥退位,建立齊,後改唐,這就是南唐。

九錫禮的意義

九錫禮是勢臣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魏晉至五代,九錫禮儼然成爲勢臣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王朝的興替形成了由賞賜九錫—建天子旌旗—成爲權臣—遜位詔書—移交璽綬—末帝遜位—建立新的朝代幾個環節組成的皇帝加冕模式。勢臣們在接受了九錫之禮後,政治地位首先直線上升,位在諸侯王之上,繼而增封郡邑。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擁有諸如“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特權。之後,末帝不得不下詔令勢臣建天子旌旗,享受皇帝的儀仗,實際上讓出了自己手中最後的權利。

九錫禮被權臣矯詔自加,成爲逼迫皇帝退位的重要方式。東晉元興二年,權臣桓玄就曾矯詔自加九錫,掌控了朝廷的大權。十一月,晉安帝獻上國璽,禪位於桓玄。隋武德二年,王世充矯詔自授九錫,不久,廢末帝楊侗,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鄭。南唐烈祖李昪也是在羽翼豐滿之際,矯詔自加九錫,逼使吳末帝楊溥退位。

由於當時政治環境需要,九錫禮逐漸成爲權臣奪取政權的一種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旦大臣掌握了大權並且當時的君主昏庸無能。加九錫,謀朝篡位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九錫制是古代社會皇位禪讓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從王莽建立新朝到北宋期間,上演過多次加九錫禪讓的大戲。成權臣篡位不可或缺的一步。縱觀九錫禮從產生到衰亡的歷史現象可以發現,它的存在削弱了封建專制君主的權利,加劇了政局的動盪。它的衰弱以至滅亡,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的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