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宋時期爲什麼也有那麼多房奴?無力購房的官員該怎麼辦?

唐宋時期爲什麼也有那麼多房奴?無力購房的官員該怎麼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宋時期的房奴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在《敦煌資料》第一輯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唐宣宗大中十年,敦煌居民沈都和,因爲急等錢用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房屋轉讓合同寫的是:這套房子按面積計價,每尺價值小麥兩碩五升,另外,房子裏所有傢俱陳設也隨房子一起出讓,總共價值小麥二十九碩五斗六升有餘。“碩”是古代的容量單位,跟“石”通用。唐朝時,一石約有九十斤,按當時麥價每斤八角摺合下來,每平方米的房價能賣到一千五百五十五元。而當時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不會超過兩石小麥,也就是在三百元以下。由此可見,平民老百姓不可能買得起住房。看來,房價之高,古已有之,如今房價高,也算是對傳統的繼承。

不過,就算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當官的總得有一個像樣的住處吧。其實也未必,要看是什麼時候。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房屋買賣、租賃的現象,說明那個時候就有住房交易了。不過,因爲商周時代人口稀少,經濟又以自給自足的模式爲主,所以,在唐代之前,住房交易不算活躍,房價也不算高得離譜,朝廷也能爲官員提供免費的官宅。但是,唐代經濟發展後,房價相應大幅攀升。而官吏也逐漸增多了起來,政府也在高房價與多官吏的壓力下,漸漸無力再爲官員提供免費的官宅了。

唐宋時期爲什麼也有那麼多房奴?無力購房的官員該怎麼辦?

到了宋朝時期,那些無力自購住房的官員,都是向管理官府房產的行政部門租房。據《宋史》記載,屢從太祖、太宗出征的老將劉福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就失去了可以居住的私宅。

看來,當了官,也不意味着全家人從此不愁住房問題了。而且,唐宋時期,“休官”的實際含義,並不只是失去了在某個職位上行使權力和支領全額官俸的特權,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不能繼續居住在官邸裏,這些休官之人,不得不爲住房問題而奔波。譬如,宋仁宗時的宰相杜衍,因爲爲官清廉,不置私產,退休後,連遷居鄉間住宅的退路都沒有,只能長期借居在南京車院直到去世。蘇轍退居許州後,看到李方叔的新居,羨慕不已地說:“我年七十無住宅,斤斧登登亂朝夕……不如君家得衆力,咄嗟便了三十間。”於是,蘇轍也爲自己蓋了所房子,不過,他心願雖然滿足了,但一生的積蓄也花光了。

其實,做房奴的又何止蘇轍一人。宋朝時,有個叫張仲文的人,寫了一本書名叫《白獺髓》的書,這本書裏就提到了“房奴”:“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則賃被而居。”意思是,存款和借來的錢都花費在房子上了,現在只能揹負債務節衣縮食過日子,不但老婆孩子身上沒一件好衣服,連被子都是向別人租來的。

清朝也有房奴。光緒年間,北京那些買不起房的人就自己蓋,蓋不起就借錢蓋,等以後慢慢還。有一首竹枝詞反映了這種情況:“搭得天棚如許闊,不知債負幾多錢?”

其實,古代不僅有房奴,還有蝸居。北宋初年,有個大學士叫陶轂,他這樣描繪老百姓的住房緊張:“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意思是說,房子太小,只能在房子的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間加一層,隔成小複式。臥室太小放不下牀,就把箱子櫃子拼起來讓孩子們睡。

貸款買房,其實在清代纔出現,而真正意義上的住房按揭,是到民國時代纔有的。而買房子的時候,其實古代人也跟現代人一樣,要考慮很多的因素

其一,是看房價是否承受得起。譬如,蘇氏兄弟就遠離首都,選擇在房價相對便宜的地方買的房子。唐代詩人白居易,買房經歷更有意思,當時,他的官職是“校書郎”,每月一萬六千錢。那時候,白居易在長安東郊租了四間茅屋,因爲離上班的地方遠,又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還僱了二個保姆,這樣一來,每月開銷是七千五百錢,剩下八千五百錢存起來。但存了十年,他也沒能在長安買下一套房子。後來,白居易在陝西渭南縣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節假日就回渭南的家。這和現在的大都市白領差不多,在郊區買房,在城裏租房上班。

其二,是要考慮位置和周邊環境是否滿意。古人很重視居住環境,反映這種狀況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孟母三遷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房子一直都是一個牽動人心的話題。中國人的意識中,一直認爲,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後,才能叫做一個真正的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