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先秦的戰車曾經十分輝煌,爲什麼最終會被騎兵取代?

先秦的戰車曾經十分輝煌,爲什麼最終會被騎兵取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先秦戰車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車者,軍之羽翼,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先秦軍事著作《六韜·均兵篇》這樣描述“戰車”和“騎兵”。

當時的戰場上,戰車如同現代坦克般衝鋒陷陣,所謂“陷”就是陷陣,強攻敵人軍隊;騎兵則處於打下手地位,要麼追擊潰軍、要麼襲擊糧隊、要麼打擊散兵。

爲什麼戰車會如此輝煌,而騎兵卻如此暗淡?畢竟歷史證明,騎兵最終取代戰車,成爲冷兵器時代絕對的精銳軍事力量。

先秦的戰車曾經十分輝煌,爲什麼最終會被騎兵取代?

騎兵

騎兵具有靈活性強、適應性高等優點,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戰場上的重要軍事力量。我們熟知的“胡服騎射”就很有說服力,趙武靈王學習遊牧民族的戰術組建騎兵部隊,讓趙國軍事實力立馬超然於衆諸侯。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趙武靈王能夠成功的前提,是趙國的戰車部隊實力保持同等甚至優先衆諸侯。沒有相應龐大的戰車數量,趙武靈王僅僅靠騎兵,還是難以取勝步兵部隊。那麼,這又是爲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馬鐙”沒有產生之前,騎兵肉搏作戰不穩定,很容易跌落下馬,弓射纔是優勢。反觀戰車,方方正正的車體,配上2個輪、數匹馬,車上專人駕駛、專人作戰,平地發動衝鋒,那是又穩又富有衝殺力。

先秦的戰車曾經十分輝煌,爲什麼最終會被騎兵取代? 第2張

先秦遊牧民族不能大規模騷擾中原,漢初劉邦能在“白登之圍”中不受辱,追究終極原因就是,遊牧騎兵善於跑馬射箭,而無力突破中原步兵陣地。

有人會提出疑問,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時候,也不用“馬鐙”啊。確實如此,漢武帝攻打匈奴那是下大血本的,漢軍採用傷亡率極高的肉搏戰術,很有點敢死衝鋒的味道。這一下子,匈奴人就受不了,原因何在?

草原首領的權力是分散型的,你有能力給大家帶來好處,大家就會跟你作戰,否則分道揚鑣。這是草原的生存原則,晚至成吉思汗時期還是如此,當年克烈部王汗發兵攻擊,手下部衆見成吉思汗一路退避就選擇離去,只有19名將領跟隨成吉思汗到達班朱尼河。

中原王朝的權力跟草原不一樣,前者是專制集權的權力體制,有各種手段迫使戰士拼命沙場。所以,當漢武帝的騎兵拔高馬鞍增強穩定性後,靠着集權打造出的嚴厲軍紀,對匈奴騎兵發動衝鋒時候,匈奴騎兵基本就沒有勝算,除非他們的利益大到可以玩命。

先秦的戰車曾經十分輝煌,爲什麼最終會被騎兵取代? 第3張

騎兵作戰

當中原產生騎兵肉搏戰術的時候,一方面對遊牧民族的戰術革新產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對中原戰車的王者地位造成巨大沖擊。

當三國兩晉時期,“馬鐙”被髮明出來,騎兵的穩定性得到保障,真正實現“人馬一體”,不僅讓騎射更加穩定,而且讓衝鋒不容易跌落,更重要的是馬的速度、人的武藝完美結合。

騎兵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在穩定性、靈活性、適應性等多方面具有優勢,無論是個體作戰或者集體衝殺,都表現出超強能力。相比較而言,戰車對地形的高要求就成爲重大的能力缺陷,很快就被騎兵所淘汰。

戰車雖然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曾經的輝煌卻沒有被忘記,我們還記得:春秋的天空下,1輛馳騁的戰車,3個甲士站立其上,1人駕馭、1人射箭、1人持矛握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