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什麼是代田法?代田法對漢朝的社會經濟有哪些作用?

什麼是代田法?代田法對漢朝的社會經濟有哪些作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代田法亦稱“代田”。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西北地區的抗旱經驗所推廣的一種耕作方法。其具體辦法是:在地裏開溝作壟,溝壟相間,將作物種在溝裏,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逐次推到溝裏,培育作物;第二年,溝壟互換位置。這種耕作方法有利於保持地力,抗禦風、旱,因此,“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漢書·食貨志》)。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詳述

代田法始於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曾在離宮內地上進行過試驗,以後又以公田和命家田進行過示範,是後,邊城、河東、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漢書·食貨志》)。

什麼是代田法?代田法對漢朝的社會經濟有哪些作用?

代田法是一種什麼樣的耕作法呢?《漢書·食貨志》中說:過能爲代田,一畮三甽(quǎn,音犬),歲代處,故名代田,古法也。這裏的“畮”是“畝”字的古字,而“甽”則指壟溝,看來它是戰國時代“上田棄畝法”的繼承與發展。由於它在一個生產週期內,壟溝和壟臺互換位置,所以叫做代田。

代田的耕作栽培方法是,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隤(tuí,音頹,使倒塌)其土,以附苗根,……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與風旱(《漢書·食貨志》),這就是說,代田是壟作體系中,種下壟的一種方法,等到幼苗長起來以後,通過中耕除草,逐漸把壟上的土剷下來,培在禾苗根部,到了盛夏的時候,壟上的土已經鏟盡,也就是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於是莊稼的根很深,能抗風、旱。

代田法是低作與高作的結合,在春季播種時以及幼苗時是低作的,即播種在壟溝裏,但是在夏季中耕除草、培土之後,就成了壟作。由於代田法在每個生產週期中,壟溝和壟臺互相變換了位置,而它又總是在壟溝裏播種,於是就產生了輪番利用土地的效果。即原來種莊稼的地方(壟溝)就休閒起來,原來休閒的地方(壟臺)就利用起來。

這樣,代田法就繼承和發揚了戰國時代的息者欲勞,勞者欲息的土壤耕作原則。代田法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是在同時同地的條件下,通過壟溝互換的辦法,實現了土地的輪番利用與休閒的原則。

代田法在春季實行低作,有利於防風抗旱,在夏季實行高作,有利於排水防澇,特別是它具有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的優點,所以它在當時被譽爲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耕作方法。據《漢書·食貨志》記載:一歲三斛常過縵田一斛,善者信之,即代田法一般要比普通的耕作方法增產25%,搞好了甚至能成倍地增產。

什麼是代田法?代田法對漢朝的社會經濟有哪些作用? 第2張

東北地區至今仍採用着以壟作輪耕,扣交替,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爲特徵的傳統耕作方法。種和扣種是東北地區固有耕作方法中兩種最基本的方法。所謂扣種,就是破舊壟,合新壟的壟翻方法;所謂種,就是原壟開溝播,不行耕翻。這不能不說是代田法的遺風至今尚存。它說明代田法有着強大的生命力。

方法成效

代田法可以說是第一次由國家有組織地推廣新的農業技術和新的農業工具。組織工作亦相當細緻,趙過親自指導在宮壖地進行試驗,取得增產效果;又組織三輔地區地方官(令長)、農村基層首領和種田能手(三老、力田、裏父老善田者)接受新農法和新農器的訓練,培養骨幹,同時抓緊新田器的製作和供應;然後從三輔地區逐步推廣到河東、弘農和西北邊郡等地。

代田法的推行取得顯著的成效,產量提高,墾田增多,對漢武帝晚年以後社會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與代田法相輔而行的耦犁、耬車等新農具由此得到了推廣,使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國牛耕在黃河流域向真正普及,正是從趙過推行代田法開始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