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鄭和率海上艦隊曾七次下西洋,其寶船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鄭和率海上艦隊曾七次下西洋,其寶船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公元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率海上艦隊曾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那麼,有如此霸氣的航海經歷的鄭和寶船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鄭和率海上艦隊曾七次下西洋,其寶船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文獻記載:“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光看數據,你可能沒有什麼概念,那麼按照明朝一丈等於3.2米來計算,鄭和寶船中的“大者”長度達到140米左右,“中者”有118米左右。這個數據最早出自參與下西洋的馬歡在回國之後所寫的《瀛涯勝覽》,但是這裏有個問題,他提供的數據是否準確?這種超過百米的船隻,在世界船隻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等級?

我們來對比一下歷史上著名的木製戰艦,比如巨型戰艦西班牙的“聖三位一體號”和法國的“瓦爾密號”。這兩者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沉重的船體,雖然他們都有先進的帆索系統,但是在風力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行動緩慢。船身較大的“瓦爾密號”,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甚至不得不依靠蒸汽船將其拖到合適的炮位。雖然鄭和寶船不像這兩艘戰艦一樣攜帶了大量火炮,但考慮到寶船兩倍以上的船長,重量也必然會超過“聖三位一體號”和 “瓦爾密號”。

隨着時代的發展,蒸汽機出現後,可以讓更大體積的木製船航行在海上,但是作爲近代船長記錄的保持者,英國皇家海軍的“沃登爵士號”受制於木質材料的強度,船長也止步於85米。直到後來金屬船殼的出現,才能讓船隻的長度突破百米。

有人可能會說,說不定是明朝初期的船工掌握了什麼祕傳的技術?

首先,船隻做得越大,意味着船的重量越重,但是在蒸汽機出現之前,有限的風力推動巨大的船體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通過減少某些結構讓船體減重,又會降低船身的強度,是不可能建造出如此巨大的船隻的。

有了這些作爲考證,想要確定鄭和寶船的大小,就必須先確定鄭和寶船究竟屬於哪一種類。這裏有兩個重要的線索:鄭和寶船的主要建造地太倉,以及在太倉寶船建造遺址中發現的舵杆。

早在宋代,太倉就成爲中國重要的造船業基地。在元朝,伴隨着政府組織的大規模海上漕運,太倉一躍成爲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造船業中心。因此,明朝將太倉選爲下西洋船隻建造的中心。

在太倉地區生產的海船,主要是向北沿海岸運輸漕糧的沙船。這種船有一個特點:它們的平底結構使沙船吃水更淺,有助於在近海岸地區使用,但是這種船隻的結構抗浪能力較差。因爲這個巨大缺陷,沙船無法成爲鄭和下西洋的選擇。這一點從太倉寶船建造遺址出土的舵杆中也能找到蛛絲馬跡。

鄭和率海上艦隊曾七次下西洋,其寶船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第2張

依據沙船來反推,鄭和寶船應該有多大呢?

由於太倉出土的寶船船舵並不完整,而且隨着船隻的增大和航線的情況,船舵的大小也必然會有較大的比例變化。太倉寶船建造遺址出土的船舵長11米,它所屬的船長應該在40米左右,因此很有可能,鄭和寶船的船體長度實際上是在45米至50米之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