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沒能打贏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爲武器的落後嗎?

清朝沒能打贏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爲武器的落後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清朝軍隊,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發生於1840年——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不但讓清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還將中國帶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永遠地留在中國人的記憶力,揮之不去。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這場戰爭,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英軍武器先進,裝備精良;清軍還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使用的火器甚至還比不上明朝軍隊。正因爲此,對英軍堅船利炮有一定了解的林則徐,纔會在奏摺裏痛心疾首地呼籲,拿出粵海關所徵關稅的十分之一,大約300萬兩銀子,來製造火炮和艦船,抵抗外敵入侵。

然而,如果清軍拿着與英軍一樣先進的武器,就能打贏鴉片戰爭嗎?

其實,在近代戰爭裏面,決定勝負的絕非武器一個因素。事實上,還有日常訓練、後勤保障以及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來看日常訓練。

在19世紀40年代,清朝的軍隊包括八旗軍和綠營,共有約80萬人。他們重點分佈在西北邊疆和東南沿海。從數量上來說,遠遠超過英軍。但是,由於承平已久,大多數清軍都疏於訓練。

清朝沒能打贏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爲武器的落後嗎?

以綠營爲例,就算訓練勤快的,一年之中也只有10多次操練。有的軍隊甚至全年沒有一次操練。八旗軍的情況就更加糟糕了。八旗子弟養尊處優,過着悠閒的日子。遇到操練的日子,就請人代替。

而且,就算是屈指可數的幾次操練,清軍也做得敷衍了事,猶如演戲,對實戰一點好處都沒有。

相比之下,英軍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的訓練體系,有着嚴格的訓練指標。因此,英軍擁有超強的實戰能力,能夠以10——20萬人的常規部隊,維繫“日不落帝國”在全球範圍的殖民統治。

其次來看後勤保障。

清軍的後勤保障堪稱慘不忍睹。清軍沒有建立後勤保障體系,絕大多數清軍普通士兵生活得非常艱難。還是以綠營爲例,一名綠營士兵的餉銀約爲白銀1兩——2兩之間。從表面上看,俸祿不算太低。但綠營士兵都是拖家帶口,這點錢供全家人開支,是肯定不夠的。

更何況,清軍將領貪腐成風,以“朋扣銀”“朋馬銀”等名義剋扣士兵的餉銀是家常便飯。一名綠營士兵拿到手的,根本就不是足額餉銀。爲了維繫生存,士兵不得不找點“零活”做,比如替人種莊稼、給人打短工,或者走上街頭做點小本生意。這樣一來,當兵反而成了第二職業。

清軍將領對於這些情況心知肚明,但又不敢管得太嚴。餓肚皮的士兵一旦鬧起兵變來,他們是會吃不了兜着走的,因此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們去了。

清朝大臣也很清楚這種情況,順治時期的戶部侍郎林起龍就在奏摺中說,由於士兵餉銀太低,“一人之身僅能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則艱難甚矣……貧乏之兵,何以自支?”然而,朝廷沒有重視,也沒有足夠的軍費來提高士兵的待遇,於是就聽之任之了。

清朝沒能打贏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爲武器的落後嗎? 第2張

英軍早已建立了近代軍隊的後勤保障系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總共出動了60餘艘艦船,其中直接參戰的戰艦隻有 25艘,其餘大部分是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等後勤保障艦船。所以,英軍能在遠離本土的地方,打贏這場戰爭。

最後看責任感和使命感。

清朝時期,從來沒有在將領和士兵中灌輸“責任感”“使命感”之類的概念。絕大多數人當兵,只是爲了謀一份口糧。對於他們來說,當兵和種田、做生意沒有什麼兩樣。犯得着爲了種田和做生意把命都丟了嗎?而且,如果士兵在戰場上戰死,家裏的孤兒寡母將會生活得很悽慘。

這就是爲什麼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敵當前時,將領和士兵經常一觸即潰,望風而逃。

反觀英軍,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遠遠強於清軍,打仗的時候非常頑強,是清軍所不能相提並論的。

其實,清軍如果訓練有素,並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薰陶,是能夠以落後的武器與英軍抗衡的。在1842年5月發生的乍浦之戰中,乍浦守軍不足2000,大部分士兵使用大刀、長矛、弓箭,武器十分落後,但在清軍將領韓大榮等人的率領下,浴血奮戰,讓英軍都佩服不已。

英國一名軍官柏納德在日記中說:“凡親眼看到中國的士兵,以那種頑強的鬥志和決心來保衛他們陣地的人,沒有一個能對中國的勇敢拒絕給予充分尊重的……迄乍浦戰役爲止,中國派來抵抗我們的軍隊,以這次最爲精銳。”

清朝沒能打贏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爲武器的落後嗎? 第3張

可惜,在鴉片戰爭中,清軍這樣的精彩表現實在太少了。

綜上而言,就算清軍拿着與清軍一樣先進的兵器,也不能改變鴉片戰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