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西漢名臣晁錯是怎麼死的?司馬遷對晁錯有什麼評價?

西漢名臣晁錯是怎麼死的?司馬遷對晁錯有什麼評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晁錯是西漢時期的大臣,在當時位高權重,爲了讓景帝的地位更加穩定,晁錯提出了削藩,也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面對着七國之亂,景帝不得不斬殺晁錯來安撫諸侯王們,使得那些還在觀望的諸侯都不能出兵,最後才擊敗了叛軍。可以說晁錯雖然是死得很冤枉但是卻是非死不可。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西漢名臣晁錯是怎麼死的?司馬遷對晁錯有什麼評價?

晁錯是怎麼死的

西漢之時漢高祖劉邦封了很多的諸侯王,並且很多的領地都分給了他們,其中最大的三個諸侯王的領地和起來就佔據了大漢的一般,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諸侯王的權勢與日俱增,而且因爲文帝總是寬厚待人,所以這些非嫡系的諸侯王就更阿基的驕縱,等到景帝繼位之後已經隱隱有了造反的跡象。

針對這樣的情況晁錯爲了保持帝王的權利能不受削弱,所以就勸告景帝:“不管削不削諸侯們的領地,他們都會反的,但是現在早削的話會使得危害變小,要是等到那些個諸侯王以後羽翼豐滿就很麻煩了。”景帝也深有所感,就聽取了晁錯的意見,逐漸削弱那些諸侯王的封地,但是這樣的舉動其實是把晁錯自己置於一個很危險的地步,果然,沒多久諸侯王就以剷除晁錯爲名反叛了。

七國之亂爆發之後,原來吳國的丞相袁盎就面見景帝稱那些諸侯王本來是不會造反的,但是因爲晁錯貿然的削藩讓他們造反了,只要能夠殺了晁錯,並且恢復諸侯們的領地,他們自然就會退兵。景帝同意了袁盎的政策,之後就讓晁錯做好出使吳國的準備,並且暗示丞相彈劾晁錯,判了晁錯腰斬,而晁錯還是一無所知,之後晁錯就被騙前往東市巡查,在那兒就被腰斬了,但是之後諸侯也沒有撤兵,景帝也深深的後悔錯殺了晁錯。

西漢名臣晁錯是怎麼死的?司馬遷對晁錯有什麼評價? 第2張

死因解讀

人物性格

晁錯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法家思想主張性惡論,強調法律的作用,銳意改革。基於這樣的理念,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現。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心狠。晁錯爲國深謀遠慮,奮不顧身,與周圍大臣關係並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竇嬰、大臣袁盎等都與晁錯有隔閡甚至怨仇。

強行削藩

賈誼和晁錯都諫言削藩,文帝沒有采納,這與當時的治國理念和形勢有關。漢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國理念是道家學說,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的態度比較溫和,因而削藩不但觸動了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內也有不少反對者,而晁錯的德行節義並不足以鎮服衆人。

蘇軾認爲削藩需要三個條件:“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爲之圖”。晁錯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卻未論及可行性,沒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備“徐爲之圖”的條件。北宋田錫也認爲晁錯未考慮周全。

西漢名臣晁錯是怎麼死的?司馬遷對晁錯有什麼評價? 第3張

諫帝親征

吳楚七國之亂,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關鍵時刻把皇帝推到前線,自己卻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爲他人留下了口實。蘇軾就認爲晁錯“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爲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臨危不亂,指揮若定。

議殺袁盎

晁錯與袁盎素來互相仇視,晁錯任御史大夫後,就派人調查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賄賂的事情,證據確鑿,依法應處死刑。劉啓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貶作平民。吳楚等七國既反,晁錯準備趁機打擊袁盎,結果他的下屬都不贊成。袁盎得到消息後驚慌恐懼,星夜拜訪竇嬰,表示願晉見以當面陳述。漢景帝召見袁盎,袁盎便獻策:“今計獨斬錯”,可平定叛亂。故晁錯之死,直接原因與袁盎有關。

景帝取捨

漢景帝考慮的不僅僅是吳楚聯軍能不能罷兵的問題,他還要看沒有造反的諸侯的反應,誅殺晁錯,起碼可以穩住這些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大臣團結一致抵禦叛軍,周亞夫、酈商、欒布、竇嬰等肩負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錯不和,同時,“犧牲”晁錯,吳楚聯軍就失去了反叛的旗號。故而,景帝權衡利弊後,對斬殺晁錯的奏章批曰:“可”。

晁錯爲了削藩而死於削藩,雖然身後爭議不斷,但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愛國之情,千年以來一直爲人讚頌,司馬遷雲:“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爲國家樹長劃。”班固也說:“爲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