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西漢名士晁錯被腰斬的原因是什麼?他做了什麼

西漢名士晁錯被腰斬的原因是什麼?他做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西漢名士晁錯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漢景帝即位後,深受信任的晁錯很快被任命爲御史大夫,開始全力推行他的改革主張。他從“削藩”入手,“更令三十章”,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法規。他首先拿漢王朝最大的禍患———吳國開刀,削掉了吳的會稽郡和豫章郡;之後,又把矛頭指向其他諸侯國:楚王戊在太后服喪期間被削去其江海郡、薛郡,膠西王因賣爵犯奸被削去六縣,趙王遂也因過被削去常山郡。此舉一出,便引起了各諸侯國的恐慌,終於在景帝前三年春爆發了以“誅晁錯”爲旗號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誤判當時的形勢,將晁錯腰斬,致使晁錯在改革尚未全面鋪開之時就被屈殺、抱恨而終。“削藩”成了“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同時也給晁錯招來了殺身之禍。傳統觀點認爲,“七國之亂”爆發後,景帝爲使吳楚等國沒有反叛的藉口而腰斬了晁錯。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全面。晁錯被殺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無視三公九卿制度,與滿朝文武形成尖銳的矛盾;晁錯提出的削藩策,違背了祖制,客觀上離間了劉氏宗親;吳楚興兵後,晁錯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機攻擊政敵。

西漢名士晁錯被腰斬的原因是什麼?他做了什麼

一、晁錯與衆大臣之間矛盾深刻

《史記》和《漢書》的《晁錯傳》中都說晁錯“峭直刻深”,就是嚴厲、剛直和苛刻,這說明晁錯性格耿直、不圓滑。這一點從晁錯與朝廷大臣的關係上便可略見一斑。《史記·晁錯傳》中記載:文帝時,晁錯“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晁錯受到時爲太子的景帝的欣賞,卻與袁盎和其他大臣們並不和睦。景帝即位後,晁錯被任命爲內史,“數請間言事”,經常單獨跟景帝闡述自己的主張,而景帝對晁錯非常信任,對他的建議也多是言聽計從。受到皇帝寵幸的晁錯一點都不低調,張揚地實施自己的變法主張,“法令多所更定”。

晁錯的貴幸和張揚更加引起大臣們的嫉恨。晁錯提出更改法令時,當時的丞相申屠嘉不同意,但是景帝沒有接受申屠嘉的意見,申屠嘉“疾錯”。後來申屠嘉以晁錯的一個小過錯劾奏景帝,要求把晁錯“下廷尉誅”,景帝沒有接受劾奏,申屠嘉氣得“嘔血而死”。申屠嘉死後,“錯以此愈貴”。晁錯的愈發貴幸,也引起了更多大臣們的嫉恨。袁盎向景帝建議殺晁錯以平息叛亂時,景帝並沒有立即同意。但後來,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和廷尉張歐聯名劾奏晁錯讓景帝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師,是“大逆無道”,應該“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當棄世”。這次景帝在奏章後批覆了“可”字,表示同意。從袁盎、申屠嘉、陶青、陳嘉、張歐等人對晁錯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態度上,也可以看出晁錯處事的剛硬、冷峻和不圓滑。

二、晁錯提出的削藩策違背祖制

申屠嘉去世後,晁錯爲御史大夫,擬施行削藩之策,這在當時被認爲是違背祖制之舉,不僅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諸侯亦反響強烈,並直接導致七國起兵。因此晁錯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劉邦定都關中之後,其頭等大事就是在制度設計上要確保漢家天下的長治久安,他認爲,秦未實行分封制是導致其速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立郡縣的同時大封同姓王:“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啓九國。”與此同時,劉邦亦積極防範諸侯王反叛,以確保政權的穩固。

晁錯曾經向文帝建議削藩,且方式激進,文帝未採納。景帝即位後,晁錯再次建言削藩,並認爲宜儘快施行:“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景帝於是召集宗室公卿商議,衆公卿“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儘管竇嬰激烈反對,但晁錯在景帝的支持下,仍強推削藩政令。吳王於是趁機聯合其他諸侯王,雲:“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擊訊治,以僇辱之爲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奸宄,詿亂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舉兵誅之,謹聞教。”晁錯的削藩策不僅遭到諸侯王的反對,其父也認爲不妥,曰:“上初即位,公爲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可見祖宗之法已深入人心,而晁錯卻強推削藩策,吳楚等國因此發動了叛亂。

西漢名士晁錯被腰斬的原因是什麼?他做了什麼 第2張

三、晁錯應對叛亂不力

吳王反叛後,其他諸侯王亦迅速響應:“膠西正月丙午誅漢使二千石以下,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東南各民族也參與反叛的行列,一時形勢十分危急。消息傳到京城後,晁錯卻竭力排除異己:“吳楚反,聞,晁錯謂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爲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謀。’晁錯猶與未決。”袁盎得知此事,便與竇嬰商議,向景帝進言斬殺晁錯。司馬遷認爲,晁錯在關鍵時候應對不當,即“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

景帝即“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然而“兵未發,竇嬰未行,言故吳相袁盎”。景帝希望依靠衆大臣平叛,必須先取得衆大臣們的支持,故採納了竇嬰建議,詔見袁盎。《漢書》雲:“會竇嬰言爰盎,詔召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上問盎曰:“君嘗爲吳相,知田祿伯爲人乎?今吳楚反,於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爲鹽,誘天下豪傑,白頭舉事,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爲也?”......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廂,甚恨。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爲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

袁盎覲見前,晁錯與景帝商議調配兵糧,並建議“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蘇軾認爲:“使錯自將而擊吳楚,未必無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蘇軾沒有看到晁錯並無領軍的能力,更無法指揮文臣武將,但蘇軾看到了晁錯的不當之處,即“欲自固其身”,使“天子不悅”。叛亂髮生後,景帝希望依靠竇嬰等大臣領兵平叛,而晁錯卻將景帝推上前線,自己則居守關中指揮,這實際上是在讓天子冒險。此外,此時晁錯已與其他大臣水火不容,卻仍坐鎮後方,無異於自掘墳墓。由此可見,晁錯根本沒有平叛的周密計劃,更無平叛的實際能力。景帝已意識到,不誅殺晁錯勢難平息衆怒,故發出了“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的感嘆。景帝決定殺掉晁錯,即使七國未能就此罷兵,至少也會失去反叛的正當理由。同時可以重新取得袁盎、竇嬰等大臣的信任。實際上,袁盎的計策也是竇嬰、周亞夫等人的意願。

四、成也景帝,敗也景帝

作爲“削藩”改革總導演的漢景帝在關鍵時刻改革立場的動搖是改革失敗、晁錯被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載,景帝爲太子時,晁錯擔任太子家令,號稱“智囊”,爲景帝順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景帝尊爲老師。在晁錯改革思想的影響下,景帝即位之初也很想有一番作爲,不想當守成皇帝,要做開拓君王。因此,他一即位就馬上任命晁錯爲內史,旋即提升爲御史大夫,對晁錯信任有加、言聽計從,“錯數請間言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西漢名士晁錯被腰斬的原因是什麼?他做了什麼 第3張

但是,漢景帝實在是一個穩健、膽小、優柔寡斷、毫無主見而又薄情寡義的皇帝。當削藩的導火線直接引發了“七國之亂”、直接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時,漢景帝六神無主、手忙腳亂,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聽信讒言,完全動搖了支持晁錯改革的信念,直至徹底拋棄晁錯,企圖與諸侯妥協。當晁錯的政敵袁盎進讒言“誅晁錯”時,景帝無可奈何地講:“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意思是,且看真實情況如何吧,假如諸侯反叛只是要誅殺晁錯就可罷兵,那麼我爲了向天下謝罪決不吝惜一個晁錯!從中可以看出,晁錯實已成了景帝向諸侯妥協的替罪羊。什麼師生之情、君臣之義,對於其皇位來講又何足道哉!

事實上,七國的反叛蓄謀已久,“誅晁錯”只是藉口而已,輕信袁盎的謊話實在是幼稚之極!事後景帝向參加平定“七國之亂”的鄧公詢問誅殺晁錯後叛國的反應時,鄧公對漢景帝講了如下一段話:“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爲諸侯報仇,臣竊爲陛下不取也”。漢景帝至此才幡然悔悟,“喟然長息曰:`吾亦恨之,”,但爲時晚矣!假如漢景帝立場堅定地支持晁錯放手改革下去,也許會徹底改寫漢代的歷史,使漢景帝提前成爲開拓型皇帝,擁有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可惜的是,深受“無爲”思想束縛的漢景帝到底不是漢武帝!

綜上所述,景帝誅殺晁錯,既有使吳楚失去反叛藉口的用意,同時還有其深層原因。晁錯無視三公九卿制度,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集體反對;其削藩策,儘管有利於國家,但其方式方法不當,急躁冒進,不切實際,進而使吳楚等國有了反叛的理由;當吳楚等國發動叛亂之後,晁錯又始終未能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更引起朝臣的不滿;漢景帝在關鍵時刻立場動搖。總之,一切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晁錯身上,所以斬殺晁錯,似已在“情理之中”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