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十三衙門是如何組成的?十三衙門有哪些發展過程?

清朝十三衙門是如何組成的?十三衙門有哪些發展過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三衙門,機構名。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由宦官吳良輔等的建議,設立“十三衙門”,作爲內廷機構,爲皇帝及其家族服務,在宮廷內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爲主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簡介

十三衙門就是宦官衙門,主管也是宦官。

由清朝宦官吳良輔建議設立的機構,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設立。

設立“十三衙門”,在宮廷內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爲主管。

十三衙門乃仿明朝體例二十四衙門而設。其下即: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

清朝十三衙門是如何組成的?十三衙門有哪些發展過程?

康熙元年(1661年),吳良輔等伏誅,裁撤十三衙門,另由上三旗包衣組設內務府,改尚膳監爲採捕衙門,改惜薪司爲內工部,又改御用監爲廣儲司,宣徽院爲會稽司,禮儀院爲掌儀司,尚方院爲慎刑司,採捕衙門爲都虞司,內工部爲營造司,又自掌儀司分出慶豐司。

組成

十三衙門爲: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仗局、織染局(經局)等。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後裁撤,職掌歸“內務府”。

發展過程

清初,設內務府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入關後置內管領處。順治十一年(1654),命工部立十三衙門,設司禮、御用、御馬、內官、尚方、尚膳、尚寶、司設等八監,尚方、惜薪、鐘鼓等三司,兵仗、織染二局,兼用滿族官員與宦官主管。次年,改尚方司爲尚方院。十三年(1656),改鐘鼓司爲禮儀監,尚寶監爲尚寶司。

十七年(1660),改禮儀監爲禮儀院,內官監爲宣徽院。康熙元年(1662),復設內務府,改尚膳監爲採捕衙門,惜薪司爲內工部。十六年(1677),改御用監爲廣儲司,尚方院爲慎刑司,採捕衙門爲都虞司,內工部爲營造司;二十三年(1684),又由掌儀司分立慶豐司,總稱司,宦官之權皆歸內務府。

清朝十三衙門是如何組成的?十三衙門有哪些發展過程? 第2張

人物

吳良輔(?—1661)清初內監。順治年間,曾提倡將在關外管理皇室事務的內務府改爲仿效明朝的內府二十四衙門的十三衙門,被朝廷所採納。

順治十年(1653)六月,即有設置乾清宮執事、司禮監、御用監、內官監、司設監、尚膳監、尚衣監、尚寶監、御馬監、惜薪司、鐘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的諭旨。次年上諭禮部,指出“內務府事務殷繁,須各司分理,乃只設十三衙門,其原設之尚方司,未曾議及,著仍舊設立,共爲十四衙門,爾部即行通知。”

十五年(1658),發生內官吳良輔以權謀私,交結外官,納賄作弊等事件,並牽連大學士陳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綱、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等,均擬處死。但順治帝“恐株連甚多,姑從寬,一概免究”。只將陳之遴革職流徙,家戶籍沒,王之綱亦流尚陽堡。

吳良輔可能受順治帝庇護。至帝死前5天,即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尚親自到宣外“憫忠寺觀內璫(即宦官)吳良輔祝髮”(即剃髮爲僧)。順治帝死後,纔將吳良輔處斬,十三衙門亦盡行革除,恢復內務府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