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仲淹,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最真實的歷史人物,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隨着《清平樂》的熱播,仁宗時期的名臣良相紛紛粉墨登場,也掀起了人們對這一時期歷史人物人生經歷的好奇心。翻開史料,總結一下仁宗時期文人墨客、名臣良相名單,其豪華程度簡直讓人咋舌。或許是因爲人才多到用不完,仁宗不需要珍惜,所以很多名臣的仕途都不怎麼順暢,比如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與范仲淹偌大的文名和政績相比,他的仕途非常坎坷,三次啓用三次被貶,那麼他爲什麼屢次被貶呢?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上書太后撤簾歸政第一次被貶

范仲淹出仕的時間非常早,早在真宗期間就中了進士,然後一直在地方上輾轉爲官,名聲還不怎麼顯著。到了仁宗天聖三年,范仲淹的母親去世,他便辭官回老家應天府(今商丘)爲母親守孝。那時候晏殊是應天府的知府,聽說了范仲淹這個人之後,知道他有才華,就邀請他到應天書院擔任老師。

范仲淹欣然前往,教學之餘還經常和晏殊談論國家大事兒、鍼砭時弊,由此贏得了晏殊的賞識。待到晏殊調到中樞之後,就在仁宗皇帝面前極力推薦了范仲淹,於是出孝之後,范仲淹也來到了中樞爲官。

此時范仲淹雖然只負責整理和校對皇家圖書典籍,但是他卻是個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性子。他發現皇帝都已經二十多歲了還沒有親政,國家大事全部由太后決定,他非常不滿意,於是上書太后希望她撤簾歸政,讓皇帝親政。太后和仁宗並不是親母子,所以二人的關係非常微妙,很多人包括仁宗都不敢提皇帝親政的事兒。

不過對於范仲淹這個愣頭青,太后並沒有放在眼裏,舉薦范仲淹的晏殊卻嚇壞了,趕緊向他解釋其中的門道,希望范仲淹撤回自己的上書,免得累人累己。但是范仲淹並不爲晏殊所動,他給了晏殊一份長長的回信,即《上資政晏侍郎書》,信中詳細闡述了自己這麼做的原因,還非常堅定地表明: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第2張

不過爲了避免連累舉薦自己的晏殊,也爲了不礙太后的眼,范仲淹還是自請被貶到地方,晏殊也就順水推舟答應了。至於爲什麼是晏殊而不是太后,原因也很簡單,對於太后來說,此時的范仲淹只是小人物,他的上書根本不值得她認真對待,所以他撤不撤回上書、請不請貶根本無關緊要,而且范仲淹一個小官的去留也輪不上她來管。

而晏殊則不同,范仲淹如果受處罰,他這個舉薦人也是要受連累的,以他一貫以來明哲保身的做事風格,同意范仲淹的要求規避仕途風險也是應有之舉。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第3張

因禍得福入了皇帝法眼

范仲淹上書太后請皇帝親政等於是捅了馬蜂窩,結果馬蜂沒被怎麼樣自己卻被蜇了滿頭包。他的上書雖然沒引起什麼波瀾,爲皇帝的親政大事添磚加瓦,卻也贏得了皇帝的好感。蓋因皇帝內心深處其實也是想親政的,只是被太后壓制得無法動彈而已,所以所有主張皇帝親政的人都被皇帝視爲自己人。

范仲淹被貶後沒多久太后就去世了,皇帝終於親政了,於是迫不及待地對朝中大臣開始大換血,凡是支持太后的,不是被趕就是被貶,凡是爲他親政說過話的,統統被調到中樞重用。范仲淹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回到中樞的,因爲他直言敢諫,被皇帝委任爲言官,希望他繼續路見不平一聲吼。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第4張

低估了范仲淹的耿直程度,直言敢諫未傷大臣先傷皇帝

皇帝任命范仲淹當言官,本意是把他當作一把刀,廣開言路並清理朝中的歪風邪氣,只是他沒有想到這把刀是雙刃的,還沒傷到大臣,他自己先被傷到了。

因爲長期不得親政,皇帝對於太后遺留下來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不滿的,太后任用的大臣他已經清理了,但是太后爲他選的皇后卻還在。於是他抓住了皇后誤傷他的機會,就下旨廢后了。對此朝中大臣是有異議的,覺得皇帝小題大做,但是皇帝堅持廢后,他們也就放棄了。范仲淹卻一直不肯放棄,他引經據典和皇帝大吵一架。

皇帝臉上掛不住,對范仲淹很是惱怒,而且也怕他不肯罷休繼續糾纏,於是就把他貶到了地方清醒清醒,希望他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范仲淹爲何會屢次被貶?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見? 第5張

進獻百官圖諷刺朝中大臣結黨營私,得罪百官再次被貶

待到廢后的事情過去了,范仲淹也清醒了,他又被皇帝調到了中樞,這次不是言官了,而是待制職銜。只是皇帝沒有認清范仲淹本性,不管在什麼職位,直言敢諫這一點他永遠改不了。

宋朝的宰相權力非常大,官員的任命基本上都要經過他的手,而呂夷簡在宰相的位置上呆的時間太久了,期間難免有爲自己人開後門、任人唯親的事情。所以范仲淹認爲他有結黨營私的嫌疑,爲了讓皇帝看清事情的嚴重性,他就畫了一幅百官圖,圖中詳細標明瞭官員的升遷情況,哪些人是正常升遷,哪些人是不正常升遷。

除此之外,范仲淹還建議皇帝把官員的任命和升遷權力從宰相手中奪過來,抓到自己手中。此舉不僅觸動了呂夷簡的利益,還觸動了其他宰相,或者志在宰相之位的官員的利益,再加上還有很多官員被范仲淹掀了不正常升遷的老底兒,他瞬間就站到了百官的對立面。宋朝講究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即便有心包庇,面對百官有口無聲的反對,他也無可奈何,於是范仲淹又成了犧牲品,第三次被貶。

范仲淹的氣節無疑是讓人尊敬的,只是在爲官上面他卻不太懂得審時度勢和變通。雖然當官有點不合格,但是這纔是范仲淹,這纔是他千古流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