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被稱爲“罪人”的慈禧死後爲何大清反而更快的滅亡了?

被稱爲“罪人”的慈禧死後爲何大清反而更快的滅亡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大多數人眼中,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就是個擺設,其實不然。她16歲入宮就被封爲嬪,在之後四個多月內,以火箭般的速度不斷“飛昇”,最終登上皇后的寶座,這在整個清代都很罕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被稱爲“罪人”的慈禧死後爲何大清反而更快的滅亡了?

史書評價慈安“素性貞嫺”,她也當得起這種讚美,因爲她不僅擁有超強的管理水平,可以卓有成效地處理後宮與前朝的複雜關係,還能固守正道。爲避英法侵略軍的鋒芒,咸豐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備感憂慮煩悶,常拿太監、宮女出氣。慈安一面表示理解,不時寬慰咸豐;一面設法安撫那些無辜受難的奴僕。

咸豐素來倜儻風流,讓他專情於哪個女人幾乎不可能,唯獨慈安是個例外,直到咸豐去世,她都榮寵不衰。咸豐心機深沉,對心腹大臣諸多猜忌,卻在彌留之際授予慈安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權力,包括恃子不法的慈禧;並給她一方“御賞”大印,八個顧命大臣所發的任何政令,必須同時蓋上此印和皇長子載淳所持的“同道堂”大印纔算有效。

咸豐死後,八大臣的專擅和傲慢讓兩宮太后極度不滿,對權力和政治沒什麼興趣的慈安必須“站隊”。最終她選擇了同治,也就是選擇了以慈禧、奕訢爲代表的政治集團,“顧命大臣”集團則灰飛煙滅。

慈禧有點本事,又有強烈的政治慾望,雖然起初並不十分在行,但很快進入角色。慈安索性放手讓她理政,樂得輕鬆自在。但這並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妄爲,朝政大事最終還是要靠慈安拍板。在這段時期,兩宮太后的關係還算和諧,配合也算默契——慈安德高望重,擁有無與倫比的凝聚力、感召力;慈禧則優於才幹,大小政務都能從容處置。在她們的聯手努力下,朝中賢臣名將倍出,內外相安,使同治年間出現“中興之象”。

總管太監安德海機巧過人,是慈禧的親信,連同治也懼他三分。因此他有恃無恐,竟大張旗鼓地娶徽班美人馬賽花爲妻,一時輿論譁然。對此,慈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未有過半點表示,但不代表她沒想法。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借到江南置辦龍衣之機,向沿途官員大肆索要財物,甚至召訓他們,將“太監不得出宮”的鐵律忘得一乾二淨。山東巡撫丁寶楨怒而上奏,慈禧有意袒護,但慈安毫不猶豫地下令斬殺安德海。

垂簾聽政是特殊情況下的救急之舉,此時維持內部團結、施政不出大的紕漏尤爲重要,26歲的慈安清醒地意識到了這點。於是她下令關閉其餘宮門,請慈禧與她同居養心殿,共同撫養6歲的同治,這讓慈禧既高興又意外。此舉破壞了宮中規矩,她的撫養權也被分出一半,與同治的感情培養更有難度,對她顯然不利,但她大度地說:“我們兩個寡婦撫養幼子,倘若有奸人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恐會惹來大禍;如今我們共處一所、朝夕相見,遇事能開誠佈公地商討,奸人就沒可乘之機了。”

被稱爲“罪人”的慈禧死後爲何大清反而更快的滅亡了? 第2張

撫養同治的過程中,慈安比慈禧更盡心,所以同治也對她更尊敬、更親近。在爲同治選後的問題上,慈安與慈禧產生了分歧,慈安既沒隨聲附和,也沒武斷專行,而是將選擇權交給同治。結果同治選了慈安中意的人選,慈禧只能認輸。

後來,吏部主事認爲同治婚後應單獨居住,兩宮太后也從此分居。不久,四十多歲的慈安暴病而亡,衆臣疑竇叢生,流言沸沸揚揚。慈安去世對朝廷是個沉重的打擊,後來的戊戌之變,也是因光緒與慈禧分地而居、交流漸稀,彼此嫌怨日重、互不信任,以致釀成血案。慈安早就能看到這一步,着實深具政治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