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章邯拯救了大秦,爲何卻被稱爲“罪人”呢?

章邯拯救了大秦,爲何卻被稱爲“罪人”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章邯是大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是秦朝的軍事支柱。在秦朝危如累卵之刻,是他站了出來,並且幾乎就要扶大廈於將傾。但最終卻被三秦父老封爲永遠的罪人,永遠的“秦奸”。

章邯拯救了大秦,爲何卻被稱爲“罪人”呢?

提到大秦帝國的將領,人們總是會想到戰無不勝的白起、王翦等名將,而章邯往往被看成是敗軍之將,實際上章邯在當時的局面下,挽大廈於將傾,雖然最終也沒有能夠挽回大秦帝國的崩潰,但實非戰之罪。就其軍事才能來說,章邯不失爲秦漢之際的一位名將。

一、臨危受命,力挽狂瀾

公元前201年,秦帝國的締造者秦始皇嬴政帶着大秦帝國將傳之無窮的夢想在出巡的途中於沙丘溘然長逝。就在秦始皇嚥下最後一口氣不久,一場政變已經在上演。本來沒有太多心機的秦始皇幼子胡亥,在趙高的攛掇之下,奪取皇位登基成爲秦二世皇帝。當了皇帝的秦二世,一直被趙高玩弄於掌股之間。功臣宿將、大臣宗室,都以各種罪名而被殺。居於深宮之中的秦二世,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早在秦始皇生前,由於秦朝的暴政,社會矛盾已經到了總爆發的邊緣。秦二世登基後,不僅沒有改變秦始皇生前的政策,緩和社會矛盾,反而變本加厲,修驪山陵墓、修阿旁宮……終於,秦二世元年七月,一羣戍卒的篝火狐鳴,敲響了大秦帝國的喪鐘。陳勝登高一呼,“天下苦秦久矣”,四方雲集響應,大秦帝國立即陷入土崩瓦解的風雨飄搖之中。很快,一支農民軍在周文的帶領下攻破函谷關,來到關中,逼近帝都咸陽。

這個時候的秦二世如夢初醒,環顧朝堂,他發現既無可用之兵,也無可用之將。王翦、蒙恬等名將,要麼已經去世,要麼被秦二世冤殺。而秦軍主力也是分別駐守在帝國的南疆和北疆,關中幾乎處於真空的狀態之中。就在這個時候,少府章邯挺身而出。這個少府是什麼職務呢?大家知道秦漢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而少府就是九卿之一,是朝廷高級官員。少府負責皇室財政,直接服務於皇帝的衣食起居。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官,在九卿之中地位並不突出。但是,由於少府是直接爲皇帝服務的,所以章邯深得秦二世的信任。這是章邯得以領兵出戰的重要原因。

臨危受命的章邯向秦二世建議赦免驪山的刑徒,把他們武裝起來。就這樣,章邯帶領着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在距離咸陽不遠的戲構築了帝國最後一道防線。雖然史書中沒有記載章邯此前是否有過從軍的經歷,但是,在關乎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中,章邯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帶領着一支非正規部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重創了周文所帶領的農民軍。接着,章邯根本沒有給周文以喘息之機,接連不斷髮動了對周文的打擊,先後在曹陽和澠池大敗農民軍,周文兵敗自殺。至此,秦帝國暫時解除了亡國的危機。

在消滅了周文所部之後,章邯帶兵來到了滎陽前線。在這裏,章邯輕而易舉地擊敗了陳勝張楚政權的主力,張楚將領田臧、李歸戰死。之後,鄧說、伍徐、蔡賜、宋留等張楚將領紛紛在章邯面前敗下陣來。緊接着,章邯帶兵直奔張楚政權的首都陳,陳勝無奈之下棄城出逃,在城父被叛徒莊賈所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就這樣被一個章邯剿滅了。

二、戰敗投降,非戰之罪

秦滅六國之後,東方地區普遍存在着反秦的情緒。伴隨着陳勝的起兵,東方各地的反秦情緒被迅速點燃,“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尤其是原東方六國舊貴族紛紛趁機復國,當陳勝死後,大秦的天下依然是烽煙四起。而此時的章邯也成爲大秦帝國最後的救命稻草,秦二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章邯的身上。

秦二世又派出司馬欣、董翳等人帶領着新組織起來的人馬支援章邯。在得到生力軍支援後的章邯,如虎添翼,他把打擊的矛頭首先對準了魏王魏咎。兵微將寡的魏咎無力抵抗,只得向齊、楚求救。在臨濟,章邯上演了圍點打援的經典戰役。不僅打敗了齊楚聯軍,而且還將齊王田儋、魏相周市斬首。毫無希望的魏咎在得到章邯絕不屠城的保證後自殺身亡。

田儋被殺後,其弟田榮收集散卒向東阿撤退,章邯立即率軍追擊。就在這個時候,楚國大將項梁親帥主力營救田榮。項梁在東阿、定陶、雍丘取得了三連勝,秦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戰死。章邯在暫時受挫之後,又得到了秦二世派來的援軍支持,很快就重整旗鼓。相反,項梁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後卻犯了輕敵的致命錯誤。章邯回軍定陶,大破楚軍,項梁兵敗被殺。

就在此時,章邯也犯了一個戰略性錯誤。他在取得了定陶之戰的勝利之後,以爲楚軍已不足慮,而將戰略重心轉移到趙地,給了楚軍以喘息之機。章邯沒有意識到楚地與其他地區不同,他們不僅僅是復國而已,他們在復國之前就已經在積蓄力量要與秦人一較高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相對於楚人而言,趙人不過是肘腋之患而已。當然,在章邯看來,沒準也可以在趙地再次上演圍點打援的戰例。只不過,這次章邯的對手已經不同了。

當章邯帶兵來到趙地的時候,秦國鎮守北疆的部隊也被調到章邯的麾下。對於趙地,章邯是志在必得。很快,在章邯不斷的打擊下,趙王歇和國相張耳被圍困在鉅鹿城中。張耳的刎頸之交陳餘帶領數萬趙軍躲在城北,根本不敢與章邯接戰。脣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眼看趙王歇陷入重圍,各地諸侯也紛紛派出救兵。但在強大的秦軍面前,諸侯軍隊都互相觀望畏縮不前。

就在項梁陣亡之後,趁着章邯轉移打擊目標之機,楚人重整旗鼓,整兵再戰。在接到趙王歇的求救之後,楚人派出了宋義、項羽、范增等人帶兵前去救援。在出兵途中,項羽殺了宋義奪取了兵權。項羽一方面派出部隊襲擾章邯的糧道,一方面帶領主力破釜沉舟與章邯決戰。雙方先後進行了九次戰鬥,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章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鉅鹿一戰,不僅扭轉了東方諸侯對秦軍的頹勢,而且也確立了項羽在諸侯間的威望,項羽事實上成爲了反秦力量的領袖。

本身,在戰場之上,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兩次作戰的失敗並不足以決定最終的佔據。鉅鹿之戰章邯雖然戰敗,但是章邯所部並沒有遭受根本打擊,部隊主力還在。而且此時章邯所部,已經不再是當初臨時拼湊的刑徒了,他的手下是裝備精良的塞上之軍。正是這支部隊當初在秦始皇的部屬下,橫掃六合,一統天下。雖然經過了鉅鹿戰敗,士氣低落,但是章邯很快收縮防線穩住陣腳。假如不是後院起火,章邯能夠從容整軍再戰,最終鹿死誰手也還在未知之天。無奈這一假設是不存在的。

就在章邯等前方將士奮死拼殺的時候,秦朝後方的宮廷裏不斷上演着你死我活的宮鬥劇。趙高通過控制秦二世,剷除了丞相李斯等人,徹底控制了秦朝的宮廷,以至於到了指鹿爲馬的程度。前方戰敗的消息傳到咸陽以後,秦二世終於知道了天下已經土崩瓦解的真相。秦二世的震怒之下,派出使者前往前線督責章邯消滅叛軍。

遭遇到信任危機的章邯趕緊派司馬欣回咸陽向秦二世解釋戰局,而司馬欣回到咸陽之後發現,趙高正準備把天下混亂的責任推到章邯的頭上。嚇得司馬欣連夜逃回軍中,司馬欣對章邯說,眼下的局勢,如果我們戰敗,固然難逃一死。縱然我們戰勝,恐怕也難逃趙高的暗算。

而在項羽一方,在不放鬆軍事打擊的同時,也展開了政治攻勢。走投無路的章邯不得已之下帶領二十萬秦軍向項羽投降。項羽雖然和章邯在戰場上多次交手,但項羽深知章邯非等閒之輩,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意。章邯投降後,項羽不僅沒有爲難章邯,還把章邯引爲心腹。

緊接着項羽帶領大軍向關中進發。早在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深受秦軍侵略之苦。如今秦軍戰敗成了俘虜,東方各國的士兵自然要展開報復。大軍走到新安縣的時候,項羽乾脆直接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只留下了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等幾個將領。項羽此舉不僅使得自己成爲秦人痛恨的對象,而且也將章邯等人推到了秦人的對立面上。

三、兵敗自殺,將星隕落

項羽帶領四十萬大軍來到關中以後,快意恩仇的項羽一把火將秦都咸陽付之一炬。此時的項羽成了天下事實上的主宰,項羽自封爲西楚霸王,身爲楚國貴族的項羽,並沒有認清統一乃大勢所趨,他竟然又搞起了分封。在反秦鬥爭中,功勞最大的無疑就是項羽和劉邦,在項羽轉戰河北之際,劉邦奪取關中,親手剿殺了秦政權。掌握分封大權的項羽,對劉邦充滿戒心,略帶懲罰性地將劉邦分封爲漢王,封地在今天漢中盆地。爲了監督劉邦,項羽將三位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封爲雍王、塞王、翟王鎮守關中,號稱“三秦王”。

此時的劉邦深知自己遠非項羽的對手,劉邦不僅表示心甘情願地做漢王,而且還在前往漢中封地的時候爲了表示絕不反悔的決心而下令燒燬了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而章邯等人也在項羽的支持下到了各自的封地裏,做起了諸侯王。

但是事情遠沒有就此結束,劉邦在去漢中的路上就已經開始琢磨如何捲土重來,而此時的關中百姓也已經將對項羽的仇恨轉嫁到章邯等人的頭上,章邯等人被看成了項羽的幫兇,他們不僅要對新安秦軍被坑殺負責,而且也要對關中殘破負責。如同韓信所說:“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正是利用了關中百姓的民心向背,劉邦拜韓信爲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殺了個回馬槍。

失去了百姓支持的三秦王顯然不是韓信的對手,劉邦很快平定關中,將章邯圍困在廢丘城中。此時的章邯深知自己已經陷入到窮途末路的窘境之中,索性憑藉着堅固的廢丘城池負隅頑抗。同時,章邯也在幻想項羽能夠儘快大敗劉邦,以解廢丘之圍。劉邦久攻不下,乾脆以水爲兵,水淹廢丘,章邯於城破之際自殺身亡。

總覽章邯的一生,當然是一場悲劇,一代名將生不逢時,最終兵敗自殺。無論是章邯的對手,還是後來人,對章邯的軍事才能都高度肯定,比如明人胡應麟說:“章邯,白起之亞也。”將章邯與名將白起相提並論。然而,章邯的人生卻最終以悲劇而收場。當然,生不逢時是主要的原因,假如章邯生當戰國末年,他完全可以在秦滅六國的戰鬥中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不過,生於昏上亂相之間的章邯,可供他選擇的餘地並不多。章邯本人在秦朝已經滅亡以後的人生選擇卻是需要自己負責的。假如他能看清形勢,選擇追隨劉邦,未嘗不可以成爲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或許是章邯早就看清了劉邦最終難與共富貴,或許是章邯感激項羽的不殺之恩,總之,這一假設並沒有出現,章邯最終以悲劇收場,留給後人無限的感嘆!

章邯初起時縱橫天下,爲何成爲諸侯後卻被劉邦打敗?

第一、鑽了漏洞

章邯雖然當時號稱天下無敵,但其實也是鑽了漏洞。因爲當時秦帝國的名將早就已經打完了,而這時候他的對手又是一羣沒有正規武器和軍隊的農民起義軍。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章邯的對手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強大,而他的隊友則死了個精光,只剩下了他。

名將死後給了他發揮的平臺,加之對手比較弱又給了他表現的機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章邯利用囚徒的嚴律的組織性,通過突襲的手段幹掉了項梁,滅掉了草莽起家的陳勝吳廣。這一段打的精彩,看起來也很猛,但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相當於是一個小孩子用針刺破了氣球,但看起來這個小孩子內功深厚。

第二、身份的轉變

章邯身份的轉變使得他的戰鬥力不足。要知道以前章邯的背後是大秦帝國,而他本人也是大秦帝國軍事機器裏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殺敵立功獲得更高段位是每一個軍人的慾望。因此當年的章邯即使在最爲惡劣的情況下,也無所忌憚浴血殺敵。但是等到項羽把章邯賜封爲諸侯王以後,那麼這一切就開始變化了。

過去,章邯只是一個小士兵,他每天要乾的事情就是按勞分配,做的越多,分配的越多,所以有動力。但等到章邯一躍成爲大人物後,那麼這一切就開始改變了,項羽那邊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怎麼重視他,反正往上面爬已經沒用了,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因此當年暗度陳倉的時候,章邯根本就沒有看出這是個計謀,不是因爲他愚蠢而是因爲得過且過的思想在束縛着他。之前的那種衝勁與幹勁慢慢的隨着,已經到手的蛋糕和沒有上升的空間慢慢的墮落。於是纔有之後被韓信來了一個大水淹城,徹底完蛋。

第三、韓信的打擊

當然除此以外,還有韓信這匹“黑馬”的打擊。當年韓信的登場,就好像是我們現在人看趙括一樣,都知道趙括是一個只會吹牛的菜鳥,並且還輸了。所以大家都沒有看得起趙括。同樣當年章邯面對遭受“胯下之辱”的韓信時,也是瞧不起的。但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看不起趙括,結果和趙括來上一場戰役的話,那必然會被趙括打得鼻青臉腫懷疑人生,不是所有人都如白起那麼厲害。當年的章邯也沒有資格嘲諷韓信,因爲韓信是一個隱藏於世的將才,所以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無人救援

章邯拯救了大秦,爲何卻被稱爲“罪人”呢? 第2張

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最爲致命的原因,那就是項羽的不救援。按照歷史的描述,當年劉邦可是把所有的主力部隊都拉了出來,一定要拿下章邯的地盤,雖然章邯本人竭盡全力,守住城牆,足足拖了10個月有餘。但可惜的是,劉邦讓韓信把章邯所有的友軍部隊全部都給殲滅了,然後把他團團圍住,更加氣人的是,項羽在10個月的時間裏面都沒有派一兵一卒過來幫忙。

在斷絕糧草和無兵支援的情況下,章邯根本不可能打得過之前輕敵的劉邦。自己受制於人,項羽的不救援,更是讓處在水生火熱中的章邯感到絕望。那麼當年的項羽爲何不過來幫忙呢?按照史記的記載,當時齊國發生了嚴重的內亂,爲了穩固自己的後方,項羽不得已來到齊國的地盤上發動戰爭,結果居然被死死地拖在那裏抽不了身。

因此當年章邯與劉邦作戰的失敗,從戰場的格局分析來看就是,本人輕視韓信,使得自己失去了主動權,後方的老大項羽,被拖住了主力。沒有了援兵,沒有了防守的力量,那自然就只有失敗了,沒什麼可說的。

因此總結以上這幾點原因我們會發現,章邯當年天下無敵,到後來的人人皆可誅之,其實是有很大原因的,不能完全怪章邯本人無能。當年章邯趁着秦始皇和諸多名將的去世,鑽了漏洞混了個“天下第一”大將,但可惜的是他本人實力不行。結果遇到一個又一個更加牛氣的大人物,所以被打的節節敗退

更讓人絕望的是,這中間還出現了一個隱藏的高手韓信,使自己陷入到軍事戰爭中的絕境之中,這樣艱難的處境,神仙來了都救不了。所以說,天下無敵的名號是好的,但是沒有這份實力的話那麼此名號只會帶來沉重的包袱,最終導致自己更加慘重的失敗。

在楚漢戰爭的年代裏,秦始皇等名人固然已經老去,但是新一代的高手隨即脫穎而出,但這些人物中並不包括章邯,所以章邯只能成爲當時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