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古代皇帝的肖像畫都那麼相似呢?

爲何古代皇帝的肖像畫都那麼相似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洋畫比中國畫更寫實」似乎是大多數藝術門外漢的共識。然而單就「肖像畫」來說,東西方之間的差別恐怕遠不止像與不像這麼簡單。中國所謂的「肖像畫」比我們常規的理解恐怕要更爲複雜,因爲根據用途,有的必須畫得不像。那麼中國的「肖像畫」到底有怎樣的規矩呢?

爲何古代皇帝的肖像畫都那麼相似呢?

先說結論:肖像畫根據不同的目的性,有的要求「酷肖」,有的則要求「程式」。早在古希臘時期,肖像畫就分成了兩個脈絡:一個具有追念功能,彌補缺席的需要;另一個具有頌揚功能,旨在歌功頌德。前者需要酷肖,後者需要美化。而到了古羅馬時期,肖像畫還增加了第三大功能:單純爲愛或者美服務。

在龐貝古城的壁畫中,有一幅畫着一對面包店店主夫婦的壁畫,大約作於公元40-75年之間,稱得上是第一幅保留至今的歐洲肖像畫。而中國的肖像畫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並沒有實物留存下來。現在已知最早的中國肖像畫是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

在中國的肖像畫歷史中,被賦予了最大注意力的是帝王貴胄的部分。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可以說開了帝王肖像畫的先河,也定下了帝王肖像畫的基本規則:雄主不怒自威,庸主萎靡不振,仁主則大度寬容。但侷限於古代的圖像留存技術,這些帝王相貌基本上都是臆測出來的。

爲何古代皇帝的肖像畫都那麼相似呢? 第2張

中國的後世通過畫像來評價古人,西方則通過畫像來鞏固統治,法網路易十四就將其發揮到了極致。他的「標準畫像」掩飾了自己的衰老和疾病,複製多幅,高懸在各處宮殿,他本人不能親自出席接見國外使節時,使節們要向畫像行禮。但是這張標準像的確有些誇張了,當時的路易十四已經有63歲了。

清朝才子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寫道:「古無小照,起於漢五樑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以行樂圖矣。」寫的是明清之際,經濟發達,階級混淆,社會走向世俗化,個人主義露出了苗頭。在世者的肖像則成爲了其表現社會地位的通行手段。爲當世者畫肖像畫,則要求畫師們對畫作的處理方式更爲高明。

1600年左右,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抵達中國,後來成爲清朝的宮廷畫師。他將西方的肖像畫畫法傳入中國,推動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並將中國人物肖像畫在1900年左右推向頂峯。郎世寧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西畫中用」,融中西畫法爲一爐,創造了一種被後世稱爲「郎世寧新體畫」的新格體。

歸根結底,中西方繪畫在人物肖像方面的區別源於審美理念的不同。西方主要以「日神精神」爲主,強調理性的去思考問題;而中國則以「酒神精神」爲主,往往更追求「無聲勝有聲」。因此,西方注重分析對象,而中國則更注重理解轉化對象,中國書法中的「計白當黑」就將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