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科舉是三年一次?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怎麼記載的?

爲什麼科舉是三年一次?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怎麼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爲什麼三年一次?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zhi都是三年一考。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爲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爲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爲秋闈。

爲什麼科舉是三年一次?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怎麼記載的?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自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出現"科舉"後,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趙曙在位時正式確立了三年開科一次。

《宋會要輯稿·選舉一》記載,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詔禮部貢院,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

三年開科一次,古人稱"三年大比",這種考試製度一直沿襲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確立,應該是受先秦時期相關做法的影響。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舜對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員,首創"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的考覈辦法,每三年考覈一次,根據三次考覈成績決定升降,這是中國最早的"三年考"記載。

爲什麼科舉是三年一次?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怎麼記載的? 第2張

周代時,"三年考"已出現於學生考試中。據《周禮·地官》"鄉大夫"條:"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考,對在校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識水平進行考查,從中選拔出品德優秀、才華出衆的人。

當然,"三年大比"也會影響人才選拔的效率。爲了彌補週期過長的缺憾,古代朝廷會通過"制舉"、"恩科"等特種考試來作調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約,給"等不及"的優秀學子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