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范雎和白起恩怨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秦國能從一個邊陲小國崛起,並在戰國七雄中勝出,進而豪取天下,有五個人居功至偉。

這五個人就是人們常說的“秦國五大名相”:百里奚、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

百里奚輔佐秦穆公三置晉君、尊王攘夷,提高了秦國的聲望和政治地位,最終獨霸西陲。

商鞅推行變法,強根固本,極大地增強了秦國國力。

張儀首創連橫策略,多次破解關東六國的合縱,並收復巴蜀,爲秦國的進一步強大贏得了時間。

範睢強公室,杜私門,巧施遠交進攻策略,蠶食諸侯,削弱六國,讓秦國一枝獨大。

呂不韋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設三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李斯配合秦始皇統一天下,並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秦國五大名相”中,聲譽最高的是商鞅和李斯,最受人們所詬病的是範睢。

“範睢”之名見於《史記》和《資治通鑑》二書,但《韓非子·外儲說》中作“範且”。清人王先慎作《韓非子集解》,引用了顧廣圻的解釋:“範且,范雎也,且、雎同字。”錢大昕著《通鑑注辨正》,裏面說:“考武梁祠畫像作範且,且與雎同字,宜從且不從目,注讀爲雖,失之甚矣。”

“且”與“雎”同讀“居”音;“睢”讀“雖”音,它們的讀音差別巨大。

到底是“範睢”還是“范雎”,莫衷一是。

現在按《史記》的記載作“範睢”。

範睢在“秦國五大名相”中聲譽不高,主要是《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對他的刻薄性格描繪得入木三分,讓人難有好感。另外,文中還說他“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即一代戰神武安君白起就是死於他的構陷之下。

《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所記範睢的人生軌跡大致靠譜;但所涉及的復仇故事,多半是司馬遷的刻意拼湊和虛構編造。

類似於範睢這樣的復仇橋段,《史記》一書中比比皆是,如越王勾踐滅吳復仇,如伍子胥鞭屍復仇,如孫臏雪龐涓的臏骨之恨,如張儀報楚相國鞭撻之仇,如蘇秦挖苦嫂子的辱己之怨,如李廣殺霸陵尉報仇……這其中,無疑又以範睢的復仇最富戲劇性。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寫:範睢是魏國人,曾周遊列國兜售自己的強國主張,但無人問津,只好灰溜溜地返還魏國,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了一個門客。須賈擔任外交大使出使齊國,範睢有幸相隨。主僕一行在齊國忙碌了幾個月,一事無成。但範睢卻得到了齊襄王的垂青,頗受禮遇。須賈認爲範睢在暗中與齊襄王達成了某種交易。回國後,把這件事報告給了魏國宰相魏齊。魏齊不問青紅皁白,讓人拘來範睢,吩咐往死裏打。範睢被打得脅折齒斷,昏死了過去。這還沒有完,喪心病狂的魏齊讓人把範睢扔到了廁所裏,帶領宴飲的賓客輪流往他身上撒尿。範睢大難不死,被一個名叫鄭安平的人救了下來,並結識了來魏訪問的秦國使臣王稽。王稽覺得範睢是個人才,把他偷運回國,化名爲“張祿”,推薦給了秦昭襄王。“張祿”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賞識,在秦國政壇上大展拳腳,成爲了秦國相國、封應侯。魏王聽到秦國即將向東攻打韓、魏兩國的消息,派外交大臣須賈出使秦國,企圖化解這次爭端。須賈並不知道“張祿”就是當年的範睢。範睢牢牢地抓住了這個機會,裝扮成身份低賤的下人,引須賈到自己的相府,淋漓盡致地將之羞辱了一番。在驅逐須賈出境時,範睢非常解氣地衝着他的背影說:“爲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須賈狼狽歸國,把情況告訴了魏齊。魏齊嚇得六神無主,倉皇出逃,逃到了趙國,躲入了平原君趙勝家裏避難。秦昭襄王想替範睢報仇,誘騙平原君入秦,然後以之爲人質,威脅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說:“王之弟在秦,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頭來;不然,吾舉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於關。”趙孝成王只好派人到平原君家逼死了魏齊,將魏齊的腦袋奉送到秦國。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第2張

範睢在“睚眥之怨必報”的同時,也“一飯之德必償”,舉薦了自己的恩人鄭安平爲將軍、王稽爲河東郡守。

範睢快意恩仇的故事也許在歷史上有一些影子,但這樣極富戲劇性,肯定是經過了太史公的藝術加工。

至於說範睢“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這件事根本經不起推敲。

範睢與白起的嫌隙因何而起?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中說: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人,趙國大震。白起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韓、趙兩國在驚恐之餘,共推大縱橫家蘇秦的弟弟蘇代到秦國行反間計。蘇代厚賂範睢,一見面就說:“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爲三公,君能爲之下乎?”範睢聞之色變,回頭勸告秦昭襄王說:“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言聽計從,接受了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吩咐休兵罷戰。結果,“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讀來讀去,總覺得蘇代這一個“反間計”太幼稚了。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第3張

按照《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裏面的說法,範睢本人此前也施行過反間計,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經驗老到的廉頗,統帥了趙國軍隊。

那麼,範睢作爲一個行間老手,怎麼會傻乎乎地中蘇代之計呢?

而且,蘇代的說辭也太沒有說服力了。

蘇代用以恐嚇範睢的東西,就是:秦國滅亡了趙國,秦王就要君臨天下了,白起就會被封爲三公了。而你,就將位居白起之下了。

因爲這個,範睢就受不了?

因爲這個,範睢就不擇手段,從中作梗,讓白起撤軍?

範睢讓白起撤軍的原因,只單純是妒忌白起的軍功?

範睢讓白起撤軍的目的,只單純是要自己獨享王恩而掐滅白起即將到手的不世之功?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第4張

想想看,範睢作爲一個大政治家,他的平生志向,不就是要輔佐秦王掃平六國,君臨天下嗎?怎麼會因爲敵國說客的三言兩語就擅自改變國家軍機大事呢?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對這件事的記載,太兒戲,太富於童話色彩了。

細考歷史,秦國在長平之戰後撤軍的原因,絕非蘇代的反間計——實際上,這個反間計都不一定存在。

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秦國在長平之戰殲滅了趙國四十五萬人,但自身也元氣大耗。

要知道,長平之戰持續打了三年,曠日持久。而在戰國時代,各國實行的是徵兵制,兵即是民,民即是兵,所謂“執矛爲兵,荷鋤爲民”是也。秦趙兩國在長平傾力相爭,國內的勞動力被抽,生產歉收是必然的。而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先前積存下來的存糧肯定多不到哪裏去,糧食供應是個大問題。

趙國在公元前260年就已經難以支持了,不得不向齊國借糧。

秦國的耕地面積是比趙國多,但糧食上的壓力也沒比趙國好多少。

原因有三。

一、秦國的供給線是趙國的三倍以上,則輸送糧食過程中造成的消耗遠高於趙國。

二、秦國投入的兵力遠遠多於趙國,單純的軍隊消耗也遠遠大於趙國。

三、長平之戰前,秦國累年征戰,耗損嚴重,並且四面樹敵。在長平之戰中,不可能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援助。其他諸侯國懾於秦國的淫威,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救援趙國,但有沒有暗中給趙國援助糧食就不好說了。

在長平之戰最艱難的那段時間,《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中寫:“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堵絕了,爲了“遮絕趙救及糧食”,不得不拼盡血本“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十五歲,還未成年,都投入到戰爭去了。請問,秦國手裏還能有更好的籌碼嗎?

長平之戰結束,秦昭襄王和範睢接受了趙、韓割地求和的請求,必定是經過審時度勢後作出的正確判斷,絕不是蘇代那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反間計”。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第5張

那麼,白起會因爲撤軍而與範睢結怨嗎?

範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白起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

他們對戰爭的走向都會有一個自己的預判。

範睢知道,秦軍已是強弩之末,雖魯縞猶不能穿。

白起作爲對趙作戰的總指揮官,還能不懂這個道理嗎?

司馬遷雖然在《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試圖勾勒出白起和範睢將相失和的場景,都他在白起後來勸秦王的話裏還是露出了破綻。該年九月秋收之後,秦國籌劃到了糧食,再次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白起勸阻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看看,“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白起說得夠清楚了。

那麼,他怎麼會因爲秦昭襄王和範睢在長平之戰後撤軍而怨恨範睢呢?根本沒道理嘛。

另外,《資治通鑑·卷五·周紀五》中記:趙國求和得到秦國同意後,趙王準備派趙郝赴秦國訂立和約,割讓六個縣。虞卿問趙王:“秦國是因爲疲倦了自行撤退呢?還是由於鍾愛大王而有所保留,不再進兵了呢?”趙王不假思索地說:“秦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看,就連被打敗了的趙國,也明白秦國的撤退是屬於“倦而歸也”。

白起根本就沒有能力再打下去了,對於撤軍,還能有什麼怨言呢?

當然,現在還有一些陰謀論者說,白起是穰侯魏冉舉薦的,而穰侯魏冉是範睢搞倒的,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乃是勢如水火,不共戴天。

這個論斷,連司馬遷都不屑用。

沒有任何證據、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白起會因爲這個怨恨範睢。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是怎麼起來的?史書記載的“復仇論”是否可信? 第6張

關於白起的死因,估計司馬遷也弄不清楚,這才生拽硬造,說白起因爲長平之戰後撤軍,與範睢生出嫌隙,最後死於範睢的饞言之下,胡說什麼“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

應侯範睢的結局,《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說,範睢所舉薦的大將鄭安平在邯鄲戰敗降趙。按照秦國法律,範睢應當連坐,但秦昭王並沒有追究。沒過兩年,範睢所推薦的河東郡守王稽又私通外國,坐法被誅。按照秦國法律,範睢也應當連坐,但秦昭王還是沒有怪罪範睢。/範睢心不自安,主動隱退,老死於林下。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簡上面,赫然記載有:“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

張祿是範睢在秦國用的名字,即範睢受王稽私通外國所牽連,被誅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