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中國,應該沒人沒聽說過四大名著,它們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就算沒看過書,翻拍的電視劇應該也看了很多遍了。

這四本書作爲四大名著,似乎已經是一個衆所周知的文學常識了,然而鮮爲人知的是,這種常識從建立到流傳,也不過數十年而已。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1949年以前,並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古人喜歡把多個人或若干作品集合在一塊,再冠上一個總稱。比如明朝王世貞評出的“四大奇書”,清朝金聖嘆評出的“六大才子書”以及民國胡適概括的“吾國第一流小說”等。

建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建社,並按照“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及民間文藝”的計劃出版名著,而當時民間很流行的六大奇書,但最後卻刪掉了兩本,成爲四大名著,這是爲什麼呢?

刪掉的兩本家喻戶曉

爲什麼被刪?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條件不允許。

明清兩代的小說,就跟唐詩宋詞一樣流行,要說僅僅只有四部可稱名著的小說,那肯定不止如此,中國歷史上學究天人的才子很多,從小說叢書到研究論著,那更是汗牛充棟。

清末到民國這段時間,民間最流行六大奇書,除了上述四大名著,還有兩本分別是《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這兩本雖沒有大量出版,但基本也是家喻戶曉。

在課本中,《儒林外史》裏節選的《范進中舉》和《聊齋志異》裏節選的《山市》等應該還有不少人記得,能進入教科書,就證明這兩本小說有很高的教育意義。

出版的四大名著,雖說文學價值極高,但並不代表它們是古典小說的最高水平,而是因爲適合大範圍傳播,能弘揚傳統文化和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第2張

新中國初期,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文化也是如此,在浩瀚如煙的歷史文籍中,要挑選極具代表性的典籍出版。

而四大名著的意義,分別是《三國演義》中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水滸傳》中梁山英雄的英勇鬥爭,《西遊記》中師徒四人不怕艱辛懲惡揚善,《紅樓夢》中一個大家族的沒落歷程。

它們將紛紜繁複的事件組織在一個完整的大廈之中,而落選的另兩本著作,雖說文學價值極高,但其中的部分內容,容易影響青少年的三觀。

《儒林外史》的諷刺現實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寫於乾隆年間,大文豪魯迅評價其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它由多個故事組成,以《范進中舉》爲列,對范進中了舉人之後的癲狂,以及親朋鄉紳們的醜態百出,寫出了一幅生動而又諷刺的世情百態。周進、范進等輩一生不得志,突然發跡之後的行爲固然可笑,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對於少不更事的青少年來說很難弄懂。

要充分理解,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層次,沒感受過興旺衰敗的雲煙變遷,讀者很難通透的理解那種官僚富貴,難逃宿命的心境。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第3張

同樣是很難讀懂,《紅樓夢》的懷金悼玉,曹雪芹以對聯、絕句、古體詩等幾乎古代全部文體,重視的是一種哲學思考。而《儒林外史》則用白描散文式,通篇都是對貪官污吏、封建禮教的暗諷。

很顯然,在新中國的環境中,文盲率還很高,急需的是能提高文化素養的書籍,《儒林外史》是好書,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閱讀門檻太高,不適合入選名著之列。

《聊齋志異》的“狐仙鬼怪”

過去的人很迷信,所以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有大量鬼怪之談、人妖相戀,不適合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被刪也就是很正常了。

而事實上,蒲松齡寫鬼寫妖,本意還是寫人,他通過狐仙鬼怪的故事,將刺貪刺虐寫得入木三分。作者一生潦倒,參加科舉考試44年卻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因此書中充滿了悲觀情緒。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第4張

蒲松齡的筆下,癡人一大把,不管是對人、對物還是對於道德,文弱書生和美貌女鬼的愛情故事,都有一種悲劇的美感。近500篇的離奇故事,寄情於鬼狐,現實只堪厭倦。

老舍評價其爲:“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作者也藉助故事,諷刺八股取士的腐朽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在民國時期,像錢玄同、胡適、周作人都輕視於這本小說,直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出現纔打破這種局面,《聊齋志異》一度被學界公認爲是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火了之後,民間都愛看這種鬼怪故事,但多數都被帶到“迷信”上面去,不利於當時破除迷信的環境。

四大名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中國本來有六大奇書分別是什麼? 第5張

小結

如今國人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其實不管是四大名著,還是六大奇書,都可細心通讀,它們凝結着我國古代學者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縮影與總結。

而四大名著的說法,隨着上世紀80年代鄭國銓等編著的《文學理論》,還有影視劇改編等原因,才真正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