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導言: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滅國兼併戰中,都採用哪些手段?深度分析齊國滅國方法,與楚國有何不同?經濟、軍事、外交三手段,其實楚國在兼併小國戰爭中表現更強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小國,在春秋時期,中原大地一共有大小140多個國家,到了戰國初期還剩20多個國家,最後又通過兼併戰爭,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整個春秋戰國兼併戰過程中,楚國兼併的國家最多,兼併了50多個國家,扮演了貪吃蛇的角色,國土達到巨無霸。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除了楚國之外,齊國、秦國是兼併國家最多的戰國七雄之一,本篇文章,我們來了解一下齊國所兼併的國家,分析一下,齊國滅國兼併戰都用了哪些策略,與楚國有何區別?

春秋戰國時期,被齊國征服和徹底滅亡的國家有很多,大多都是周邊國家,例如萊國、紀國、牟國、盛國、宋國、陽國、譚國、遂國、小邾國、鄣國等,此外被滅亡國家的附庸,都轉爲齊國的“服國”,例如宿國、夷國、薛國、騰國等等。我們先來討論下齊國在滅國過程中都採用哪些手段。

齊國滅國的方法

齊國在齊桓公時,霸業達到頂峯,無論是軍事上、經濟上、還是政治外交上,齊國都是當之無愧的霸主,齊國滅國運動持續數百年,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旋律,期間國際局勢發生複雜變化,齊國征服或者滅亡其他國家手段也顯得多樣化;筆者認爲主要有三種手段,第一種是採用軍事手段直接滅國,第二種是採用軍事手段滅國,第三種是通過政治外交手段滅國。

經濟手段滅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利用經濟手段臣服魯樑,實際上齊國利用糧食戰、價格戰等方式臣服魯樑,齊國重視農業生產,糧食儲備豐富,利用供求關係對價格的影響,是魯樑的貨幣在短期內進行貶值,給魯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2張

管仲讓齊桓公重金收購魯樑製造的“綈”,導致魯樑國民不務農桑,荒廢了立國之本的農耕,而製造“綈”;當時機成熟時,管仲停止黃金兌換綈,魯樑小國再進行耕種生產糧食時,爲時已晚,最終只能向齊國臣服。

不僅如此,齊國對萊國、莒國也採取過這種手段,《管子》記載,齊國利用經濟手段臣服萊國和莒國,其原理與臣服魯樑一樣,都是利用價格槓桿,先是用黃金換取萊、莒低價的柴,是這兩個小國放棄立國之本時,等到時機成熟,齊國便停止商品交換,萊、莒兩國在進行農耕,生產糧食,爲時已晚,並且短期時期無法恢復農業生產,更沒有實力與齊國抗衡而稱臣。

臣服於代國,管仲充分了解代國經濟狀況、物產狀況、外交情況等,知道代國的經濟支柱是“狐白之皮”,代國潛在的敵人是“離枝”,齊國先是運用經濟槓桿和價值理論,讓代國在經濟上受到重創,同時在外交上壓迫代國,必要的時候,齊國以保護國的身份出現,使得代國不得不臣服齊國。

齊國臣服衡山國,齊國先是以重金購買衡山國生產的器械,引起燕國、代國、秦國、趙國也紛紛購買,這是齊國領頭髮起了一場貿易價格戰,在關鍵時刻齊國退出,其他國家也跟着退出,此時衡山國因爲“釋其本”,國力減退,最終被齊國、魯國瓜分。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3張

採用軍事手段滅國

齊國採用軍事手段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是紀國,魯桓公時期,齊國首先從外部包圍紀國,翦除外圍勢力,爲下一步行動掃除障礙,在軍事壓力下,紀侯的弟弟投靠齊國,紀國成爲齊國的附庸;在完成外部包圍的情況下,紀國統治內部已經基本瓦解,在公元前690年,齊國大舉軍事進攻滅亡紀國,將其納入齊國疆域版圖;這一時期,齊國還順手滅了郕國。

齊桓公稱霸時期,齊國滅周邊小國無數,主要以軍事手段爲主,先後伐山戎,臣服令支、孤竹等國;齊莊公時期,齊國滅譚國,滅遂國,降服鄣國;其實,鄣國本來是與齊國同宗的小國,後來依附齊國,最後齊國通過武力方式徹底降服鄣國。

魯閔公時期,齊國滅遷陽;此外,齊國對於莒國的滅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齊桓公及整個春秋時期,齊國多次出兵伐莒國,最後莒國俯首稱臣。

田齊時期,齊國的滅國完全是擴張式的,赤裸裸的窮兵黷武,最後導致五國伐齊,國力衰落,最終被秦國滅亡;田齊時期,齊國軍事滅國有兩個典型事件,一是侵佔燕國,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另一個事件是滅亡宋國,齊國對宋國發動多次攻擊,宋國先是割讓淮北之地給齊國,後宋國內亂後,齊國、魏國、楚國共同滅亡宋國,三分其地。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4張

政治外交手段滅國

齊國除了用經濟手段、軍事手段外,還利用政治外交手段,這雖然沒有軍事手段直接,但有時候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齊國在桓管共政時期,是運用外交手段最成功的時期;在春秋時期,國際狀況極其複雜,時而風雲突變,大國有時難以依靠一國之力滅另一個國家;大國要善用大國優勢壓制小國,還要善用盟友關係,完成霸業。

齊國在征服他國過程中,曾使用過的外交策略有尊王攘夷、近交遠攻、重禮輕幣等,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齊國伐山戎救燕國,齊國就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號,因爲燕國是周天子封國,管仲本着“諸夏親,不可棄”的宗旨,出兵救燕國,順手滅了令支、孤竹、山戎等三個部族。

齊國運用自身影響力,進行“遷邢存衛”,號召其他國家打退赤狄對衛國的進攻,保存了衛國;這也使得齊國在諸侯中地位上升,周邊其他小國紛紛歸附。齊國在滅亡他國過程中,在很多必要的時候都使用政治外交手段,例如滅亡紀國的過程中,紀國求助於周室和魯國,而齊國抵住了周王室和魯國的壓力,步步爲營將紀國吞併。

齊國滅國兼併方式的理論基礎和背景

經濟手段背景

筆者認爲,齊國之所以在滅國論中頻繁使用經濟手段,其主要原因和背景如下,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中原東部,瀕臨海洋,這就決定了齊國必須大力發展以工商業爲主的海洋經濟,才能富國強兵,這就要求齊國必須控制境內的重要水道和出開口,必須控制自然資源;齊國之所以兼併周邊國家,也就是爲了打通經濟發展通道,奪取資源。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5張

齊國具有深厚的經濟思想底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以及帶有濃厚工商業傳統的歷史文化背景,使齊國在建國之初,就將經濟發展作爲立國之本,特別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管仲爲代表的經濟思想理論,這爲實行經濟滅國打下了理論基礎。

此外,齊國之所以有如此發達的經濟,管仲功不可沒,他的著作《管子》被後世譽爲“經濟學三十六計”,管仲強調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農業是根本,管仲將經濟思想與“以農爲本”思想結合起來,因此管仲對他國進行經濟滅國時,先讓他國人民放棄國本,就是購買該國非農業產品,以利潤爲誘導,然後在適當時間挑起價格戰。

軍事滅國理論

齊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滅國戰中,軍事手段是齊國最常用的手段,這也與齊國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有關,齊國周邊分佈着許多蠻夷之地,地域狹小,齊國要發展必須開疆拓土,雖然在立國之初,姜太公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等措施,理順與當地蠻夷的關係,但齊國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

齊國受到東部夷族和土著聚居的影響,不僅具有商業傳統,同時也具有尚武風氣,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對軍事文化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縱觀齊國曆史,從來不缺乏傑出的軍事家,例如太公望,孫臏、司馬穰苴、田單等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6張

齊國太公望的《六韜》爲我國曆史上地域軍事著作,《管子》不僅具有經濟指導意見,同時還具有軍事指導思想,孫臏的《孫臏兵法》,司馬穰苴的《司馬法》,爲齊國軍事力量奠定了基礎,這些兵學理論和軍事學理論,都被很好地運用到戰場上,收到奇效。

齊國的政治外交理論

管仲是齊國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提出了系統的滅國思想,在這個思想中,齊國不僅要獲得利益,不僅要開疆拓土,更要取得在諸侯國中的大國地位,因此,政治外交是不可缺少的。管仲認爲,具有滅國的實力,不僅要具備強大的經濟能力,更要具備政治實力,做到政治清明,對內勤政。

齊國要想在諸侯國爭霸中稱雄,必須得到其他國家的擁護和支持,要具有道德的影響力,管仲認爲,大國的國君不能貪婪於土地,不然便會失信於民,失信於諸侯國,在齊桓公時期,爲了使諸侯歸附,齊桓公通過外交手段做出許多努力。

齊國爲了贏得諸侯的信任,分別採取明賞罰,君王“巡守制度”,派出大臣出使各國結好諸侯,使小侯臣服,大侯依附;在征伐過程中堅持不可貪地原則,不以吞併土地爲目標,而是對那些國家進行教化,使之知禮節。此外,齊國不濫用武力,善用智謀,齊國對很多國家滅國非使用武力,而是通過“以正使之”,“以地患之”、“以權致之”、“以刑危之”,最後纔是通過武力解決。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7張

總之,齊國能夠在數百年諸侯爭霸中屹立不倒,還能迅速成就霸業,在於成功的對外兼併擴張,關鍵在於對滅國手段的自如運用,齊國滅亡他國,不僅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爲後盾,還依靠軍事實力和政治外交手段,使得齊國在擴張道路上屢試不爽,也爲齊國的霸業打下基礎。

討論

齊國與楚國滅國方式的不同

筆者認爲,作爲春秋首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從西周初年被封齊地,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在近八百年的時間裏,滅國無數;在戰國七雄中,除了齊國之外,楚國滅國也是最多的國家之一,那麼齊楚兩國在對服國管理是不同的,

齊國、楚國兩國曆史文化背景不同,齊國地處東方,被稱爲“東夷”,而楚國被稱“荊蠻”,也稱爲“南蠻”;齊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完成從領主到霸主的轉變,特別是齊國前期,推行“尊王攘夷”,崇尚西周禮樂文明,長期受到中原文明的教化,齊國早已融入大國政治環境和中原文明圈中。

而楚國與齊國不同,楚國地處南方,離中原地區遙遠,這樣既遠離周室的控制,又能遠離大國的紛爭,中原的等級觀念和禮樂文明對楚國侵染較少;楚國本身就實行分治制度,不服從中原政權的管理,不時與中原各國爲敵。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8張

楚國擴張滅國的過程中,受到政治上的約束教少,長期脫離中原文明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楚國孕育獨特的荊楚文化,在文化的各個方面與中原地區都有顯著差別,在對待滅國的態度上,楚國的手段更加多樣化,楚王更願意以帝王的身份去管理服國。

齊國與楚國所處的地域和周邊環境不同,被封的齊地處於中原東方,周邊有許多古老氏族和古國存在,而周王室的一些重要封國,例如魯國、衛國、宋國、鄭國等離齊國並不遙遠,這就使得齊國在發展和對外擴張上都受到限制;齊國東臨大海,故只能向中原地區發展。

與齊國相比,地處於南方的楚國,是南方唯一的大國,其發展空間遠比齊國要大得多,因此在如何管理被征服的國家,楚國的自由度更大,不必考慮周王室其他封國的態度,也不必考慮地域的限制。

綜述

筆者認爲,齊國從被周室分封在齊地至被秦滅亡,歷經八百多年,從領主發展到霸主,期間除了變法改革、經濟發展、君主賢明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對外兼併擴張的結果;隨着齊國對周邊國家滅國運動的深入,不斷征服其他國家,期間主要運用了經濟手段、外交手段、軍事手段等進行滅國兼併戰。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9張

齊國在對服國進行管理時,將滅國的屬國和附庸一併納入管轄之內,先使服國失去對附庸國的控制權,然後將土地、人民、宗教祭祀、軍事力量等帶有主權的因素,逐漸弱化並消除,使服國逐漸變成附庸國,最後喪失主權。

齊國在進行兼併戰或對服國進行管理時,與楚國不同,楚國受約束教少,受到的牽制力量也小,對服國的管理更加自由和寬鬆;特別是對待貴族方面,楚國採取了更靈活的辦法,對於被滅國的貴族,楚國依據其地位、作用,依據其對楚國的態度,區別對待,或留用,或誅殺,或貶爲庶民,反觀齊國,處理手段有限。

楚國還採取封地封君的策略,不僅對服國本身進行監管,還要對被遷的國家進行監管,以免他們投奔當時的大國,秦國或晉國,以免這些小國進行聯合威脅到楚國的統治,擔任監國的堅使基本上都是楚國貴族,但楚國強大後,這一制度便取消了,因爲楚國能夠統治這些國家,沒有必要另派監使。

春秋戰國兼併戰,齊國動用了哪些兼併其他國家的方式? 第10張

齊國“封君封地”卻是到春秋後期才普遍出現,這時周室衰微,勢力下降,公卿貴族不斷壯大,逐漸掌握大權,不斷獲得土地,諸侯無法控制日益廣大的地域,於是將土地封給自己的親信。

此外,齊國與楚國採取不同的監地方式,楚國在處理滅國時,經常把被征服的國家遷都南境偏僻之地,不僅能佔領土地,更能消除後顧之憂,也不必擔心被征服的國家會東山再起,對楚國的霸業產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