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后羿射日”的神話來源,歡迎關注哦。

一、射日神話

“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幾乎家喻戶曉,但歷史上有兩個叫“羿”的人物未必人人知道:一個是帝堯時期的“大羿”,一個是夏太康時期的“后羿”。

1.先說“大羿”:

傳說蚩尤被殺之後,東方各部落方國又陷於長期的內戰之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擔負起統一東方各部族的歷史使命。《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今本《山海經》不見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雲: “羿射九日,落爲沃焦”。這裏的九日應當爲“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的《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雲:“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以《山海經》爲藍本,《淮南子·本經訓》將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總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爲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爲天子。”

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方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爲衆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爲"十日國"。十日國的地望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南部(見“《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現在的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就是十日國的都城。大羿和她的妻子死後就葬在堯王城遺址南側的天台山上,當地人稱之爲大羿陵。現爲此地成爲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景區內還有太陽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日晷等許多太陽崇拜的遺蹟。

2.接下來說“后羿”:

后羿生活在夏代前期,他所在的有窮部落早在帝嚳以前就祖祖輩輩做着“射正”這一官職。帝嚳仍然讓有窮氏執掌射正,並賜給紅色的弓和白色的箭,封地於鉏(chú)地,從虞到夏一直沒有改變。

后羿身高臂長,力大無比,拜吉甫爲師,學到一身射箭的好本領,使有窮部落的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當時夏王“啓”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朝政,被后羿所逐,立太康之弟仲康爲夏王,而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然而後羿也不是一個好領袖,他自恃善射,淫于田獵,不修民事,且親小人遠賢臣,結果被寒浞(zhuó)殺死在桃林,並烹其肉,讓他的兒子吃。其子不忍吃,死於窮門。善射、好獵、好戰在那個年代本無可厚非,但若過度就會走向反面。后羿得國失國的寓意即在於此。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2張

好在後羿在民間還有一個較爲美好的結局,說他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爲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了猛獸毒蛇,爲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爲“箭神”。

3.“射日”有無可能?

天上會出現十個太陽?人能憑弓箭射落太陽?以現代物理學標準評判,這無疑是些愚蠢的問題,但若從文學、史學角度看,“射日”不但可能,且很必要!

先說天上有沒有可能出現10個太陽?然也!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3張

據《哈爾濱日報》(記者 楊明)報道:2001年12月15日上午,哈市市區及雙城等地天空出現“三個太陽”的奇特景象,一時間引得市民爭相觀看。據觀賞效果較佳的雙城市目擊者秦國介紹:上午9時許,西南方天空的太陽兩側各出現一個小太陽,一左一右,極爲對稱,且真太陽上方還倒懸一弧形七色彩虹。約11時左右,小太陽的亮度達到頂峯,看起來最爲清晰。此後逐漸暗淡,到中午12時基本消失。市天文館專家在市區也目睹了這一奇觀。據他們介紹,上午這一幕在天文學中被稱作“雙掛耳”,更爲特殊時天空會出現4個太陽,而且全部爲假日,真太陽反而看不到。但無論哪種,都是因爲大氣中水汽密度高,且分佈不勻,太陽在水汽中折射產生的“太陽海市蜃樓”,較爲少見。

對於這種“多日並出”現象,其他地區也多有記載:

1933年8月24日上午9時45分,在我國四川峨眉山的上空,出現一種奇異的景象,在太陽的左邊和右邊,各有一個太陽,人們驚奇不已;

1934年1月22日和23日的古城西安,早晨9時以前人們看到太陽周圍出現無限日暈,光線燦爛,構形奇特。過了9時,天空竟有3個太陽並排高懸,直到下午5時許才慢慢消失;

1965年5月7日下午4時25分和6月2日晨6時,在南京浦口盤城集的上空,接連兩次出現三個太陽並出景觀;

1981年4 月18日8 點半,我國海南島東方縣板橋的居民,突然看到天空中間同時出現了五個紅豔豔的太陽,三個在東,兩個在西,從地面上看去,它們之間相隔百米,中間有一條絢麗多彩的光圈相連結。在這五個太陽中以東西居中的那個最爲明亮,其餘的均略暗淡。這一奇景一直到10時左右才慢慢地消失;

2007年11月14日下午3時許,同樣是在哈爾濱,許多市民驚奇發現,天空中出現了兩個“太陽”,在正常的太陽南側,還有一個暗一些的“太陽”在雲中光芒四射。

既然可能出現2個、3個、5個太陽,憑什麼就不能出現10個太陽?又因爲這種現象極爲罕見,古人覺得神奇乃至恐怖,於是奔走相告,代代相傳。因此說,天上出現10個太陽的傳說頗爲可信。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4張

人有無可能射落太陽?否也!

說大羿或羿射落9個太陽,一方面是因爲大羿或羿善射,又是部落首領,人們自然會異化之、神話之。天上的10個太陽只存在了很短時間,最後只剩下1個,這大概是讓我們偉大而善射的領袖給射落的吧!不是大概,根本就是!一傳十,十傳百,估計這事就這麼傳開了,並且讓人深信不疑。21世紀的今天,東北亞某一國家的子民深深愛戴他們的三代領袖,從小接受的教育更使他們堅定不移地認爲,他們的“將軍”能用一把步槍將敵人的飛機給打下來;時下的抗戰神劇中也不乏“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的橋段,都與大羿射日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大羿射日的美好傳說很可能是一種隱喻或映射,意即政出多頭,百姓不知所措,因此需要有人站出來剪除佞妄,歸於正統。因此可以將射日的傳說理解爲“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濫觴。《淮南子·本經訓》中的“十日並出”,“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爲民害,是否可以理解爲諸般豪強輪番壓榨百姓呢?堯派出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的記載,解讀爲在某地消滅了某個部落,於是萬民皆喜,會顯得更爲順理成章。

讓我們再看看廣州“羊城”的傳說,似乎能印證以上猜測:

據當地人傳說,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民人不得溫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着一莖六出的優良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爲石頭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5張

二、齊人善射

無論是“大羿”還是“后羿”,都反映出好戰好獵是東夷人的時尚,驍勇善射爲齊人的傳統。

“夷”之稱謂,大約產生於夏代,是與華夏區別而對稱的,是一種泛稱,指以王畿之地爲中心,以一定的距離爲半徑,依次向外畫圓,從而形成不同的環形區域。夷人就是生活在距離中心較遠的某一層次區域內的人,並沒有東南西北的定位,如古人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蒞中國而撫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將南蠻、北荻、西戎、東夷同列並舉最早始於《禮記·王制》,其中明確地說:“東方曰夷”。東夷擁有很多部落,被稱爲九夷,極言其多。其中土著居民東夷人的後裔中有一支以玄鳥爲圖騰的部族入居中原,取代夏朝,建立了商朝,商人即爲夷人。

東夷人在狩獵活動中發明了弓箭。《說文》雲:“古者牟夷初作矢”,段注:“牟夷作矢,揮作弓”。“夷”字即大與弓的合寫,可見東夷人發明了弓箭並且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說東夷人好獵善射是有根據的。《說文通訓定聲》中說,“夷,東方之人也,從大持弓之意,大,人也。”大羿和后羿都是神射手,東夷人的這種風尚對後來的齊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欣賞《詩經·齊風·猗嗟》,猗(yi),美好、盛大的樣子。

生來多美貌啊!

身材高又高啊,

漂亮寬額角啊。

美目向人瞟啊,

舞步多巧妙啊,

射藝真正好啊!

長的多精神啊!

美目如水清啊,

準備已完成啊。

打把一天整啊,

箭箭射的準啊,

不愧我外甥啊!

美貌令人贊啊!

秀眉揚俊眼啊,

舞有節奏感啊。

箭箭都射穿啊,

連中一個點啊,

有力抗外患啊!

聽,這是東夷人對尚武善射的英俊男子的由衷讚美,充滿了陽剛之氣,滿滿都是正能量!後來的齊國人繼承了這種優良傳統,齊人普遍能征善戰,勇武難當。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6張

姜齊的創始人姜子牙就是位能征善戰的奇人,先後輔佐文王、武王二帝東突西蕩、北伐南征,建立起宏偉的西周大業。桓管時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蘇秦稱之爲“齊之強,天下莫能當”。即便在齊國即將滅亡的時刻,尚有勇武善戰的田單僅以五百隻火牛成功復國,更有不貪戀高官厚祿以身殉國的“田橫五百士”。

隋唐時期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在秦王李世民帳下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因青年時期歷次作戰負傷太多,晚年的秦瓊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創。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秦瓊去世,追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秦瓊翼國公改封爲護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爲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水滸傳》中的花榮爲梁山108將之一,有“百步穿楊”的功夫,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爲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之首。他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使一杆銀槍,一張弓射遍天下無敵手,生得一雙俊目,齒白脣紅,眉飛入鬢,細腰乍臂,銀盔銀甲,善騎烈馬,能開硬弓,被比作西漢“飛將軍”李廣,人稱“小李廣”。還有雙拳打猛虎、單臂擒方臘的武松,手持兩把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李逵等等。這些小說中的英雄豪傑,想必在齊魯大地上都能找到鮮活的人物原型吧?

三、“五射”與“ 五御”。

姜子牙因功首封於齊,自然會將周朝的禮制帶到齊國來。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只不過做了一些變通和校正,“因其俗,簡其禮”嘛。既然要因俗而教,想必齊人善射勇武之風會得以保存和發揚。而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貴族教育體系,則要求掌握包括射箭和駕車在內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據此推測,姜子牙封齊之後,以射箭、駕車爲代表的西周軍事教育在齊地能自然地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射”。對於射箭,有五重標準,足見要求之高,分別是:白矢、參連、剡(yǎn)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露着鏃白,透着寒光,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貫物而過;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唐代經學家賈公彥註疏:“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侯,指箭靶,四隻箭都射中箭靶,而且要成“井”字形狀,象徵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7張

同樣,對於駕馭馬車的技術——御,也有五種標準:鳴和鸞、逐水曲 、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鄭玄注: “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鸞鳥即傳說中的鳳凰,謂行車平穩,車上的鈴鐺碰撞和緩有序,發出悅耳的聲音,猶如鸞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之所以要“逐禽左”,是因爲西周的戰車上一般有三人,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間人駕車,將禽獸趕到左邊以利於箭射,是出於實戰的考慮。

那麼,對於西周的射御之術,在齊魯大地上推廣地如何呢?在筆者看來,應該是廣泛普及推廣,乃至有提升與飛躍。

爲什麼這樣說呢?

與姜子牙一同分封到齊魯大地上的還有一位,他是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旦,但因周成王年幼需要攝政輔佐,只能派他的兒子伯禽到魯國赴任。伯禽到魯國後全盤照搬西周的文教禮樂,即所謂的“變其俗,革其禮”,據此推測,六藝教育在魯國應該開展地如火如荼。孔夫子非常崇拜周公旦,認爲天下最好的政治莫過於恢復到西周的大同社會,由此可見,對於西周的六藝,孔子應該是精通的,不然,也沒法教育那三千多學生。《論語》中也曾記載:“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種體育活動,更是一種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的方法。孔子周遊來到齊國,跟齊景公談得很投緣,說禮儀、講治國、談音樂,娓娓道來,侃侃而談,卻唯獨沒有提到射和御。這其中首要的原因是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反對武力殺伐爭霸。另外一個原因會不會是:自古驍勇善射的齊國人對於射箭之術早已走在了六國的前列了呢?

再來看御。御的內容就是駕駛,但是無論在現代和古代,御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駛學”和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齊國人不但駕駛技術出衆,而且已經由“術”而“道”,總結出一套駕車競賽的規則和克敵制勝的法寶。著名的“田忌賽馬”就說明,駕馭之術不僅僅是一種鬥勇,更是一種鬥智,包含對某一問題在運籌學、駕馭學、領導學方面的綜合最優化。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怎麼演變來的?真的能同時出現很多太陽嗎? 第8張

中國古代的“射藝”,從最初的“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發展到後來的射箭和彈弓,再到春秋時期的弩。由於射箭在軍事和狩獵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歷史上更受人們的重視。唐代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度,規定了九項選拔和考覈人才的標準,其中有五項是射箭,包括長跺、馬射、步射、平射還有筒射等等。清朝康熙年間,山東長山縣(今周村、鄒平)出過一位響噹噹的武狀元——王應統,曾受命隨康熙大帝一同剿滅葛爾丹,可謂戰功卓著。如今的“射”藝,其實應該綜容古今,既包含現代的手槍、步槍、等實彈射擊運動,也應該包括古代的射箭和彈弓、射弩等,以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