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荷蘭人屠殺菲律賓華人向清朝謝罪乾隆何反應

荷蘭人屠殺菲律賓華人向清朝謝罪乾隆何反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往今來,文人讀史成爲常態。在國內,不僅文人讀史,社會中人“講古”也成爲一種特色。

學者王學泰出版了他的新著《我們向歷史要什麼》。這本書的書名,給人試圖要解決“讀史何爲”這一宏大歷史命題的感覺,但實際上是要從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本隨筆集,從社會組織的結構研討了“遊民”這種特殊羣體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梳理了“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歷史迷夢,試圖揭示國人“強權崇拜”的真相。除此之外,王學泰更希望通過對現代政治術語的通俗化解讀,達到普及常識的目的,充分表現出一位學者的開闊視野和思考的嚴肅性。

讀《三國》,知道劉表爲荊州牧,袁紹爲冀州牧。這裏的“牧”,就是地方行政長官。中國古代以九州之長爲“牧”,這些牧的天職,就是要管理人民。他們就像大草原上的牧羊人,手裏捏着鞭子,輕輕地或是殘暴地把皮鞭打在羣羊的背上。所以,傳統中國中,沒有現代的公僕意識。

一個國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公民?乾隆時期,荷蘭在婆羅洲殺死了數千名中國人。那時候,清廷實力強大。荷蘭殖民者內心恐懼,因此到清廷來謝罪。不料乾隆皇帝大手一揮,稱這些草民不顧祖宗的“廬墓”跑到外面去謀生,回來也是要殺頭的。你們替我們懲辦,很好啊很好——這樣的歷史,讀過之後讓人內心發涼。

荷蘭人屠殺菲律賓華人向清朝謝罪乾隆何反應

乾隆

如何理解這種冷冰冰的現實?王學泰說,從宏觀的角度看,決定歷史進程的動力是各種力量博弈所產生的合力,“借鑑”是很難取得共識的。我想,這也是爲什麼歷史上類似《資治通鑑》的“鏡子”如此之多,卻始終沒有起到丁點作用的根本原因。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