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玫瑰戰爭中的悲情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婚姻只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玫瑰戰爭中的悲情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婚姻只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50年,英國爆發了歷時30年的玫瑰戰爭。“玫瑰戰爭”是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爲普遍用語,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期間,英格蘭的政治形勢變化莫測,多位君主殞命,王朝不斷更替,諸多貴族血濺沙場。而且戰爭期間女性角色十分突出,特別是亨利六世(Henry VI)的妻子瑪格麗特王后。

玫瑰戰爭中的悲情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婚姻只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處於劣勢,法軍步步緊逼,無奈之下,1444年,英國國王派出代表團與法國進行談判,英法最終簽訂了《圖爾協定》,其中有一條就是亨利六世將會迎娶法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的外甥女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生於1430年,母親是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堂妹,父親則是被稱作“很多王冠但沒有一個王國的人”的那不勒斯國王。

所以,面對瑪格麗特的身世,英國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不僅通過迎娶法國公主以婚姻來鞏固法國王位繼承權的計劃落空,而且,瑪格麗特的父親也不能爲女兒提供地產作爲嫁妝,自然也不會爲英國來增加土地。可以說亨利六世的婚姻是爲了避免進一步丟城失地的恥辱而不顧一切謀求和平的選擇。

而對於瑪格麗特本人來說,她所能做的只有接受這段婚姻,畢竟她自己沒有發言權,她和她的婚姻只不過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1445年,瑪格麗特來到英格蘭,亨利六世與瑪格麗特的婚禮儀式上,瑪格麗特被人們譽爲“爲諾亞帶來大洪水退去消息的鴿子”。但是現實與期望卻出現了很大的出入。英國王室爲了進一步與法國媾和,雙方於1445年就歸還地理位置極爲重要的緬因(Maine)與法國國王達成祕密協定。這個消息一傳到英格蘭,就引起了激烈反對。1449年,法王查理撕毀《圖爾協定》,英法戰端再起。

緬因問題讓瑪格麗特飽受質疑和詬病,英國人認爲正是瑪格麗特的“耳邊風”影響了性格軟弱的亨利六世。從瑪格麗特寫給查理七世的信件來看,瑪格麗特確實受到來自法國的壓力。亨利六世也曾在一封信裏寫到,將緬因交還法國是在“我最摯愛的王后”的請求下實施的,“她已經多次請求我做這件事了”。但客觀來講,瑪格麗特只是一位年僅十五六歲的王后,她的能力不足以左右英國的政策。於她而言,她只是政治鬥爭的一顆棋子罷了。

不過,英國人並不這麼看,他們認爲瑪格麗特王后的婚姻完全沒有意義。有人抱怨她“沒給英格蘭帶來一便士的利益和一英尺的土地,英國讓詭計多端的法國人給算計了”。

玫瑰戰爭中的悲情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婚姻只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第2張

15世紀的英國成爲派系鬥爭的主戰場,包括以薩福克公爵爲首的主和派、以薩默塞特公爵爲首的貝福特派,以及理查·約克(Richard Plantagenet,3rd Duke of York)公爵爲首的約克派。瑪格麗特也不可避免的捲入其中。其中主和的薩福克公爵與瑪格麗特的利益訴求基本一致。二者不斷靠攏。亨利六世也十分看重薩福克公爵。不過,當其代表英國就歸還緬因與法國達成一致時,薩福克公爵成了民衆發泄憤怒的衆矢之的。最終,薩福克公爵被議會流放,途中被憤怒的英國水手殺害。

薩福克公爵離世並沒有讓瑪格麗特逃離政治漩渦,很快,她又捲入了約克派與貝福特派之間的鬥爭。約克派因爲亨利六世信任貝福特派,二者積怨已深,特別是1442年,亨利六世派遣薩默塞特公爵遠征法國,並授予其對安茹、緬因7年的統治權和軍事指揮權,這件事讓身爲英國最大地主的理查·約克對王廷甚爲不滿,認爲自己總是被排除在權力集團核心之外。

二者最激烈的矛盾來自王位繼承問題。亨利六世與瑪格麗特一直未有子嗣。從血統上來看,距蘭開斯特王位最近的繼承人應該是貝福特一支,不過1407年,亨利四世(Henry IV)爲維持王位繼承的穩定,以議會立法的形式將貝福特一支排除在王位繼承序列之外。但是理查·約克卻認爲亨利六世很有可能改變王位繼承法,讓貝福特家族繼承王位,因而更是把對方視爲死敵。1450年9月,理查·約克企圖藉助議會扳倒薩默塞特公爵,然而最終失敗。1451年,理查·約克再次打着“清君側”之名對亨利實施兵諫,再次失敗。亨利六世卻只將其囚禁幾周,並未嚴懲。

1453年瑪格麗特終於誕下繼承人愛德華,但此時亨利六世精神崩潰已經不能主政。瑪格麗特與理查·約克就攝政問題展開激烈爭奪,最終約克勝出。這主要是因爲瑪格麗特來自法國,勢單力薄,英國對其抱有偏見,她也根本無力與財大氣粗的理查·約克相比,而且,英國曆史上也沒有女性攝政先例。但是瑪格麗特不甘心失敗,繼續與約克派進行鬥爭。1454年,亨利六世病情好轉,瑪格麗特就鼓動亨利六世清算約克派。

見此,理查·約克決定先發制人,並取得勝利,亨利六世成爲俘虜。在薩默塞特公爵成爲戰爭替罪羊之後,約克公爵才表示對亨利六世效忠,維持了短暫的和平。

玫瑰戰爭中的悲情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婚姻只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第3張

晚年的悲情結局

不甘心於此的瑪格麗特又組建了蘭開斯特小朝廷,與理查·約克明爭暗鬥,內戰危機越來越迫近。1459年,雙方正式宣戰。約克派一方處處宣傳,愛德華王子並非皇室血脈,而是瑪格麗特與他人的私生子。瑪格麗特也插手議會,直接宣判了理查·約克的弒君罪,判處約克及其諸子死罪。

1460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理查·約克這次乾脆要求議會廢黜亨利六世,但是遭到拒絕,議會給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亨利六世終身爲王;廢除愛德華王子的繼承權,亨利六世身後由約克及其繼承人繼承英國王位;約克及其子嗣要保證亨利國王的人身安全及自由。

1460年,再次集結軍隊的瑪格麗特與約克軍隊決戰,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死於戰場上。1461年3月4日,約克公爵長子愛德華在倫敦加冕,稱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約克立朝。瑪格麗此後逃亡法國,儘管在那裏的處境十分窘迫,但是瑪格麗特積極拉攏蘇格蘭國王和法王,並獲得了二者的支持和軍事援助。 1470年,約克王朝的沃裏克公爵發動叛亂,擁戴愛德華四世的弟弟克拉倫斯(George Plantagenet,1st Duke of Clarence),失敗後逃亡法國。瑪格麗特遂與沃裏克公爵放下昔日恩怨結爲兒女親家,雙方聯手。

1470年10月,沃裏克攻入英格蘭,愛德華四世逃亡荷蘭,亨利六世復位,蘭開斯特王朝復辟。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愛德華四世就重新打回英格蘭,愛德華王子戰死,瑪格麗特被俘,愛德華四世祕密處死亨利六世,蘭開斯特復辟王朝終結。

瑪格麗特被愛德華四世囚禁了五年之久,因爲丈夫和兒子的離世,她自己也失去了奮鬥的希冀。1475年,表兄法王路易十一(Louis XI)將其贖回,瑪格麗特意志消沉,回到法國之後就一直住在一家修道院之內,1482年8月25日,瑪格麗特王后去世。

與瑟曦一樣,瑪格麗特也被時人所詬病,認爲其是戰爭的始作俑者。有人認爲,是瑪格麗特“造成了貴族叛亂和蘭開斯特王朝的滅亡”,還有人認爲“瑪格麗特以女人的方式讓災難蔓延,使一切陷入混亂,終至蘭開斯特王朝滅亡”。莎士比亞甚至還將其蔑稱爲“法國母狼”。這倒與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紅顏禍水如出一轍。

反觀應負主要責任的亨利六世,卻沒有受到太對批評。一方面,亨利六世保有君主的尊嚴,另一方面,英國人對於法國的憤怒很容易讓無法批評國王的他們把瑪格麗特看作是替罪羊。

如果我們能夠卸下偏見,理性分析,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戰爭絕不是因爲一個女人而爆發,對王位的爭奪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此外,在當時的英國,莊園制度解體,貨幣地租流行,貨幣關係使得封君、封臣間的權利義務紐帶弱化,加劇了社會動盪。

瑪格麗特王后的一生其實是被戰爭所毀。正是因爲英法百年戰爭她纔不得不嫁往英國,身爲王后的她在丈夫軟弱的情況下必須在派系之間遊走生存,面對利益的衝突和矛盾,想要保全自身,瑪格麗特也只能奮起反擊,維護王室利益。因此,是歷史裹挾了瑪格麗特的命運,是玫瑰戰爭導致了她的悲情人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