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殺死楊貴妃的真兇是誰,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唐朝歷史上,有一個地方十分有名,這就是馬嵬坡,這個地方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爲地名本身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而是因爲他和唐朝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事件緊密聯繫在一起,大家一定猜到了,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兵變,馬嵬驛事件的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背後的策劃者是誰呢?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清晨,一支近三千人的步隊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長安北面的皇家禁苑,西出延秋門,一路向渭水便橋而去。就在四天前的六月初九,唐軍大將哥舒翰在與安祿山叛軍的交戰中,三軍盡沒,潼關失守,關中的大門洞開,都城長安已經完備暴露在叛軍凌厲的攻勢之內。當天夜裏,長安方面就得知了潼關失守的凶訊,君臣們在惶恐之中度過了一個難熬的漫漫長夜。第二天一早上朝,宰相楊國忠建議逃往他的老根據地劍南節度使的地盤。當天夜裏,,特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召集禁軍,厚賜錢帛,挑選了良馬九百餘匹,以供保駕之用。就這樣,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之下,大唐天子悄悄離長安西去。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2張

馬嵬驛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3張

馬嵬坡

逃亡的第一天很正常,第二天接着走,到中午的時候,就走到興平縣的馬嵬驛了。也就是在這時候,軍隊裏出現情況了。什麼情況呢?禁軍將士們開始抱怨起來了,而且聲音越來越大,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怎麼會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也很好理解,經過一天半的折騰,禁軍們這時候都已經又累又餓,疲憊不堪了。而且,這些禁軍都是長安人,他們的家人都留在長安,現在越走越遠,前途渺茫,歸期更渺茫,身體的困頓在加上精神的絕望,戰士之中的不滿感情也就越來越嚴重,眼看場面開始有點失控了。如何是好呢?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4張

陳玄禮

我們說過,禁軍的首領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這是個老臣了。差不多半個世紀前,唐玄宗誅殺韋皇后,陳玄禮就是前敵指揮官。現在,陳玄禮聽着戰士們的抱怨,心坎產生了一種素昧平生的感覺。他知道,這種憤怒感情如果找不到入口的話,極能夠引起軍人變節,場面難以想象!可是,如何才能開導將士們的憤怒感情呢?陳玄禮想到了楊國忠。當時,楊國忠招亂基本已經是人們的共識了,天下人說起楊國忠都是切齒痛恨,陳玄禮本人也恨不得殺了他。既然如此,何不讓戰士們殺了他泄憤!這樣一來,既開導了將士的不滿感情,又爲國除害,不是一石二鳥嗎?當然,陳玄禮也知道,一個將軍,如果眼前沒有高層支持,想要殺宰相,這不就等於謀反嗎?陳玄禮可不想謀反。尋求誰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能夠的,楊國忠是他的寵兒,他不會同意。這時候,陳玄禮想到太子了。

太子是朝廷裏的二號人物,而且,陳玄禮也知道,太子和楊國忠也有矛盾,何不尋求太子的支持呢?因此,陳玄禮就找到太子的親信宦官李輔國,託他把殺楊國忠的想法告訴太子。太子李亨如何反應啊?要知道,李亨對楊國忠早就恨之入骨了。如果跟着楊國忠到他的地盤上去,李亨更加絕望了,真如果到了蜀地,他這個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難保了!所以,李亨雖然巴不得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然則,如何表態呢?李亨是個謹慎的人,他的表態也非常有水平,史書記載,“太子未決”。未決是什麼意思啊?未決的真實含義是不反對,不反對就是同意爲了。有了太子這個態度,陳玄禮就踏實了。

正好,這時候,楊國忠從驛站外面巡視歸來。他一返來,馬上就被二十多個吐蕃人圍住了,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青鳥使,剛到長安,正好趕上皇帝出逃,就跟着一起逃出來了。一起上,他們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看見楊國忠,就攔住他要吃的。楊國忠還沒來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個禁軍大喊了一聲:“國忠與胡虜謀反!”緊接着,一支箭就朝着楊國忠射曩昔了,一下子就紮在了馬鞍子上。楊國忠一看勢頭欠好,從速翻身下馬,跑進了驛站的西門,想要尋求皇帝的保護。禁軍哪能饒了他呀,追曩昔,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楊國忠的首級拿下來了。這還不算解氣,他們還把楊國忠大卸八塊,連他的肉都撕下來吃了,再把他的腦袋用槍挑着,懸掛在驛站的門外了。旁邊的戰士大聲喝采。聽見外面人聲喧譁,御史大夫魏方進從速出來看怎麼回事,一看楊國忠的首級,魏方進嚇了一跳,說:“汝曹何敢害宰相!”這時候戰士已經殺紅了眼了,看見魏方進,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刀,把魏方進也殺了。另一個宰相韋見素也跑出來看情況,亂兵下來就是一棍,打得韋見素血流滿面。眼看着就要出第三條生命了,虧得有幾個戰士認識他,喊了一句“勿傷韋相公。”這才倖免於難。到這個時候,戰士的感情已經失控了,把驛站團團圍住,一時間殺聲四起。

外面一番吵吵鬧鬧,等玄宗出來看了看怎麼回事的時候,只看到門口掛着一個楊國忠血淋淋的腦袋,過了好一會兒,總算是明白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杖履出驛門,慰勞軍士”,玄宗拄着柺杖走到門口,慰勞了大家,也就是等於承認了大家所爲的合法性,不再窮究了。但事情還沒完,禁軍將士並沒有就此散去或者整裝待發。玄宗讓高力士出去理解大家究竟想如何,將士們的答覆是“賊本尚在”,罪魁禍首還在。陳玄禮代表禁軍提出了哀求“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還要殺掉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才行。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5張

高力士

玄宗聽高力士出去這麼彙報,有點蒙圈了,“入門,倚仗傾首而立”,扶着柺杖靠在牆上發呆。不一會兒,另一位宰相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來請示,玄宗很悲忿地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事跟一個女人家有什麼相干?此時,高力士才很冷靜地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旁邊,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你自己考慮吧,要女人還是要你自己。再偉大的愛情,也不可以超出人自保的本性,玄宗很快做出了對他來說最簡單也是最艱苦的決定。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讓高力士把楊貴妃領到佛堂裏了,和貴妃訣別。楊貴妃說:“願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唐玄宗也含着眼淚說:“願妃子善地受生。”禮佛今後,高力士就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傍邊。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如何如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一年,楊貴妃三十八歲。她二十二歲來到唐玄宗身邊,陪伴唐玄宗度過了十六年最快樂的日子,最後,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唐玄宗的平安。絕代佳人,就這樣死於非命。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6張

楊貴妃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7張

李隆基

小編認爲:馬嵬之變從本意來講,絕不是要殺楊貴妃,而是要殺宰相楊國忠。楊國忠當政往後,基本上沒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其餘,對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潼關失守、玄宗出逃,楊國忠都難逃干係。在這種情況下,楊國忠已經成爲了衆矢之的。不僅是禁軍將士想要殺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恨他,不渴望殺了他。正是在這種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感情下,陳玄禮才發動禁軍將士,製作了馬嵬之變。以是說,殺楊國忠,纔是這場政變的最終目標,至於楊貴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楊國忠牽連的結果,只能說是這個事情的副產品。

馬嵬坡事件中殺死楊貴妃的人是誰 揭祕背後的策劃者 第8張

李亨

後人對於馬嵬事變只看表面,只關注楊貴妃的香消玉殞,但是整個馬嵬事變更應該關注的是太子李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李亨是整個馬嵬事變的始作俑者,但是這可能是因爲之後李亨登基而有意將這一段歷史的記載故意模糊故意掩飾有關。在誅殺了楊國忠後的第二日,李亨乘勢擺脫了父皇近二十年的控制,終於得以自立門戶,開始以自己的意志單獨行事。如果不是在馬嵬驛果斷處決楊國忠,等一行人進入巴蜀,有了劍南節度使的兵力支持,楊氏權必將定做大,屆時可否還是李氏天下都成問題;如果李亨不是果斷分開玄宗,而是跟着玄宗等人逃亡巴蜀,那麼半壁江山都會落入叛軍之手,至少全體南邊全面淪陷,所謂李唐最好的結果不過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權,要想光復談何容易。

小編認爲:正是太子李亨把握住千載難逢的時機,在合適的時間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事,另闢新天地,這纔有了其後近一個半世紀的另外半部大唐歷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