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孝宗獨寵一生的張皇后結局如何?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張皇后晚年不是一般的悲慘,遭受排擠不說,還尊嚴盡失,以太后之尊穿破衣下跪。如果明孝宗在天有靈,估計會淚流滿面,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有緣人終成眷屬

如果不出意外,張皇后別說這一輩子嫁給明孝宗,估計連明孝宗的面都見不到。

因爲早在她入宮之前,他的父親張巒就已經將她許配給興濟縣當地的富豪孫伯堅。

但可惜的是,孫伯堅自從與她有婚約以來,就臥病在牀,久不能愈,婚事一拖再拖。

恰好當時明憲宗要爲還是太子的明孝宗選妃,以至於張皇后產生其他的想法,那就是參加選妃。

由於張皇后已經與孫伯堅有婚約,雖然沒有正式踏入孫家的門,但也算是半隻腳已經踏入,如果孫伯堅不同意解除婚約,她是不可能有機會去參加選妃的。

從她後來能夠入選來看,她一定是個絕色美人,按道理來說,孫伯堅沒有理由同意解除婚約,但事實是,孫伯堅選擇了同意,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有人跟孫伯堅說,與張皇后有婚約之前,身體狀況一直良好,但是在與張皇后有婚約之後,身體狀況一落千丈,有沒有可能是張皇后克他。

孫伯堅細想這句話,覺得言之有理,於是才決定解除婚約。

況且,雖然張皇后是絕色美人,但明朝地大物博,從來不缺絕色美人,沒有了張皇后,可以另外再挑。

再者說了,如果張皇后真的能夠入選,那麼一定會記得他的大恩大德,到時候豈不是時來運轉,得道昇天。總而言之,這筆買賣不虧。

後來事實證明,這筆買賣賺大了,他因此得到了一個大理寺卿的位置。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第2張

張皇后的外貌條件雖然不錯,但畢竟他的父親只是一個秀才,要說她能夠當選太子妃,所有人都不相信,她頂多只是去湊數。

但現實總是出乎意料,三百多名競爭者,其中不缺乏家庭條件比她好的,外貌條件比她好的,但是全部被她擊落下馬。

而她則義無反顧的登上太子妃的寶座。

成化二十三年,明憲宗駕崩,明孝宗繼位,她也得以更進一步,成爲令天下女子羨慕的一國之母——皇后。

由於明憲宗駕崩的時間太快,成化二十三年選完太子妃不到半年就駕崩,根本來不及選太子嬪,以至於明孝宗後宮就只有一位張皇后。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家天下,皇帝有沒有後代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運行。

因此,明孝宗繼位的第一年,就有人提出選妃一事。但是明孝宗卻以先皇駕崩不到三年爲由拒絕。

但實際上,這個拒絕的理由根本算不上理由。

明朝的哪一個皇帝都沒有因爲父親去世不到三年而拒絕選妃的,不說別人,就說明孝宗的兒子明武宗,繼位的第一年就選了一大堆的妃嬪。

“比觀正德改元,即立三宮”——《明孝宗實錄》

明孝宗此舉明顯是爲了張皇后考慮,但是大臣們可不管,就連藩王也跟着湊了一回熱鬧,上書要求明孝宗選妃,但明孝宗都一一拒絕。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一事,朝廷人人知曉,民間也人人知曉。

狀元魏莊渠因爲在策論中批評明孝宗不顧大局獨寵張皇后,結果一下子被明孝宗從第一名的狀元移到二甲第九名,簡直是倒黴倒到家。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第3張

從衆人的種種行爲可以看出,明孝宗爲了張皇后到底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

明孝宗爲什麼會堅守一夫一妻制呢?這與他從小接受的封建社會教育不是完全不一樣嗎?這主要於他年幼時的經歷。

由於明憲宗懦弱,後宮被萬貴妃一手把持,而萬貴妃沒有懷孕生子的能力,自然也就妒忌起後宮的其他女人,只要一有女人懷孕,當即就叫人過去將胎兒打掉。

明孝宗的母親紀姑娘原本只是一個看守內藏庫的宮女,但卻在明憲宗視察內藏庫的時候被明憲宗臨幸,懷上明孝宗。

紀姑娘知道危險即將來臨,因此一直遮遮掩掩,但還是逃不過萬貴妃的眼睛。萬貴妃接連派了兩次的人要打掉他的兒子。

第一次是在她剛懷孕的時候,第二次是在她兒子生出來的時候,這兩次的人都倍有良心。

第一次的人謊稱她沒有懷孕,只不過是肚子有毛病,第二次的人將她的兒子帶到退休太監宮女的聚集地安樂堂扶養。

而這一撫養就是六年,在這六年的時間裏,明孝宗吃的一直都是百家飯。爲什麼撫養的時間是六年?而不是七年、八年呢?

因爲恰好當時太監張敏爲明憲宗梳頭,明憲宗感慨自己明明都已經過了三十歲,卻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真的是可悲可嘆。

張敏意識到時機成熟,於是將明孝宗存在一事說了出來。

得罪萬貴妃,後果很嚴重,直接參與到隱瞞明孝宗存在一事的太監宮女都一一死亡,其中就包括太監張敏,還有紀姑娘。

萬貴妃爲什麼敢如此胡作非爲呢?因爲明憲宗是她看着長大的。

在明憲宗當太子的時候,她是明憲宗的貼身宮女,而貼着貼着就住到了一起。

試想一下,哪裏會有一個女人害怕自己從小養到大的男人,而男人又怎麼會反抗將自己從小養到大的女人。

明孝宗相比於其他的皇帝,更加懂得真倩,畢竟要不是那一個個真情的太監宮女,他就不會能夠活到六歲,明朝更加不會出現明孝宗。

正是因此,他雖然沒有接受過現代教育,但是也能夠接受一夫一妻制。

太過於縱容

明朝276年的歷史,要說到哪一朝的外戚最爲囂張跋扈,那一定是弘治一朝。

張皇后分別有兩個弟弟,一個叫作張延齡,一個叫作張鶴齡,在當時簡直比螃蟹還橫。

由於明朝的皇后基本上全部出自於民間,因此每逢有皇后誕生,皇帝都要提升皇后父親的地位,怎麼個提升法呢?直接提升爲伯爵。

不過提升的人僅僅只限於皇后的父親,其他人不包括在內,就比如皇后的兄弟。

然而在當時,除了張巒是仁壽伯之外,他的次子張延齡竟然也是伯爵,稱“建昌伯”。到後來,父子倆雙雙進爵,升爲侯爵。

而長子張鶴齡之所以沒有爵位,是因爲他能夠繼承他父親的爵位。一人封后,全家封爵,這在明朝的歷史上絕無僅有。

俗話說“盛極必衰”,張氏兄弟要是知趣,也應該有所收斂,但是偏偏張氏兄弟沒有一個人知道什麼叫做收斂。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第4張

張氏兄弟明明獲賞數千頃田地,但仍不知足,還到處侵佔民田。一時間,報官的人數不勝數,甚至鬧到了朝廷。

明孝宗特地派遣司禮監太監、刑部侍郎、大理寺卿(豪華陣容)前往勘察,結果一一屬實。但由於張氏兄弟是外戚,並不敢處置,只處置了作爲走狗的家奴。

張皇后從太監處得知自己那兩個弟弟的不法行爲遭到打壓,竟然敢當着明孝宗的面就對辦案人員破口大罵,此舉明顯已經涉及到後宮干政。

要是換別的皇帝,早就跳起來給她一耳光,但是明孝宗卻選擇了靜靜的聽。要是將明孝宗換成明世宗,估計她不死也得殘廢。

要知道明世宗就因爲皇后瞪了他一眼,當即就要弄死皇后,嚇得皇后直接流產。

張氏兄弟都已經敢侵佔民田,其他的不法事肯定也沒有少做,就比如殘害百姓,欺行霸市,最令人毀三觀的是,竟然連屠殺和尚這種事情都做得出來。

戶部主事李夢陽對於張氏兄弟的種種劣跡,實在是看不過,明知道他們的背後是張皇后,但仍上書彈劾,甚至在書中直接將張皇后稱爲“張氏”。

沒得到任何的結果不說,還被張鶴齡反咬一口,說他故意貶低張皇后,罪名當斬。

要不是朝廷的官員爲李夢陽說情,說“張氏”指的並不是張皇后,而是張鶴齡,說不定李夢陽就得飲恨西北。

要知道,當時的李夢陽還有另一層身份,那就是文壇的第一號人物。連李夢陽都招架不住張氏兄弟,更何況其他人。

“後二弟俱封爵,勢傾中外”——《蒹葭堂雜著摘抄》

由於長期無人敢管,就算敢管也奈何不了,張氏兄弟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大。

有一次明孝宗在皇宮裏大擺宴席,邀請張皇后的家人前來參加。

張氏兄弟竟然敢趁着明孝宗去上廁所的空隙,公然將皇冠戴到自己的頭上。

太監何鼎當即要進行阻止,但是張氏兄弟卻一把把他推開。

這已經足夠過分,但還有更加過分的。

張氏兄弟除了戴皇冠,還要窺探明孝宗的臥室。

何鼎忍無可忍,拿起金瓜對着張氏兄弟就是一頓暴打,還上報明孝宗,“二張大不敬,無人成禮”。

忠心護主的何鼎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入住詔獄,到頭來竟然還被太監李廣殺死在詔獄裏。而指使李廣的人就是張皇后。

想當年,明英宗要封錢皇后的父親爲伯,錢皇后一口拒絕,認爲只需要一個都督同知即可。

後來的李太后,父親大規模貪污軍餉,以至於前線戰士的棉衣出現問題,接連多人凍死。李太后不顧他是父親的身份,當即把他叫進宮,就是一頓責罵。

古人云,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那麼,張皇后與張氏兄弟的報應什麼時候來呢?明世宗繼位,報應就來。

報應不爽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但由於明武宗無子,又無兄弟,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從宗室裏面挑選,挑選出血緣與明武宗最接近的一個。

這個與明武宗血緣最接近的一個宗室成員就是興獻王朱厚熜,既後來的明世宗。朱厚熜的父親是距離明孝宗最近的一個弟弟。

明世宗後來雖然沉迷於修道幾十年不上朝,但還是少年的他對朝政也頗爲上心。

當年還是興獻王的時候,他就曾放出豪言,倘若有一天他在朝,一定會開創盛世。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第5張

而明武宗活了三十一年,就玩了三十一年,當皇帝能夠當到這個份上,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後來清朝皇子的老師就經常拿他當反面教材,一旦有皇子不好好聽課,就說:“難道你想當明武宗嗎?”

按道理來說,明武宗只顧自己,不顧國家,作爲太后的張皇后應該站出來勸阻,但是明武宗在位十六年,她從未說過一句話,任憑明武宗胡作非爲。

要是換別人,可能不理解,但這個人畢竟是張皇后,非常理解,而明世宗可不理解。

從一開始他就對這個伯母有很大的偏見,認爲是她造成了正德一朝十六年的混亂,而她之後的所作所爲,更是讓明世宗對她的印象日益惡劣。

明世宗從藩王成爲皇帝,他的母親蔣氏自然也就成爲太后。但是張皇后卻用藩王妃的舊例去對待她,明世宗雖然不說,但是看在眼裏。

張皇后對蔣氏傲慢,對明世宗也一樣傲慢,因爲在她看來,要是她對明世宗繼位一事從中作梗,明世宗就繼不了位,因此她是有大功的,對明世宗說話常常居高臨下。

而明世宗天性刻薄寡恩,關於他的“光輝事蹟”,上面就已經提到過一件,他又怎麼可能會放過一沒有丈夫,二沒有兒子,說簡單點就是已經沒有任何依靠的張皇后。

嘉靖元年,明世宗舉行大婚,原本後宮傳出來的旨意是以張皇后的名義傳出來,但是明世宗卻硬生生將張皇后改成了自己的母親蔣太后。

嘉靖三年,蔣太后生日,明世宗特意提高規格款待。而到了張皇后生日,明世宗故意壓低規格,竟然連朝賀這一環節都要減去。

以至於羣臣都感覺到有失體面,紛紛上書。但是明世宗置之不理,反而還將上書的官員全部治罪。

嘉靖四年,張皇后居住的仁壽宮起火,張皇后只能搬到仁智殿居住。

按照規定,從張皇后搬到仁智殿的那一天起,仁壽宮就要開始重修工作,但是明世宗卻以國家財政出現問題爲由,強行停止仁壽宮的重修工作。

明孝宗獨寵張皇后那麼多年 張皇后的結局又是什麼 第6張

明世宗的報復難道只對準張皇后嗎?不會,他對準的還有張氏兄弟。

張氏兄弟爲非作歹半生,終於迎來了報應,被人上書控告謀逆,而關於他的種種劣跡簡直是一抓一大把,但劣跡歸劣跡,卻沒有他們謀逆的直接證據。

畢竟他們雖然狂妄,但還是有點理智,謀逆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要知道,明朝皇帝的權力是前所未有的大,後來的魏忠賢已經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還是被明思宗一句話給拿下。

但是明世宗卻說:“難道謀逆需要證據嗎?要是有證據的話,是不是還要等謀逆成功後,再將他們判處?”明世宗明顯是奔着人去的。

因此,張氏兄弟雙雙入獄。

恰好當時明世宗的嫡長子朱載基出生,張皇后想要藉着祝賀去求情,卻被拒絕。

張皇后知道明世宗是打算來真的,自己要是放不下面子,說不定自己那兩個弟弟就會命喪黃泉。

被逼無奈,她只能身穿破身,用草蓆當墊子,未經明世宗的同意,擅自到明世宗的住所跪在地上,請求明世宗放過她的兩個弟弟。

要知道,當時的她已經將近七十歲。但是明世宗卻不以爲然,而這已經是她能用的最後一種辦法。

嘉靖十三年,張鶴齡病死獄中,嘉靖二十五年,張延齡被以謀逆的罪名斬首示衆。

如果張巒不是早在弘治五年就去世,說不定還會被明世宗拉出來,以縱容兒子作惡爲由處死。

想必無論是當時的官員,還是百姓,對於張氏兄弟的死亡,肯定是興高采烈的,畢竟這兩個禍害作惡多端,也算得上是罪有應得。

張皇后本人在嘉靖二十年去世,只看到了張鶴齡的死,並沒有看到張延齡的死。

也正是因爲她去世,明世宗纔不用礙於面子,將張延齡公開處刑。

其實,在嘉靖十三年到嘉靖二十年這段時間裏,張皇后還經歷了另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蔣太后的去世。

明世宗自認爲蔣太后的死是張皇后乾的,頭腦一熱,竟然動了廢掉張皇后的想法。

要不是內閣大學士李時從中斡旋,說不定她就不是以太后的禮儀下葬,而是以妃嬪的禮儀下葬,甚至以平民的禮儀下葬。

事實上,她的下葬禮儀名義上是太后的下葬禮儀,但實際上卻並不是太后的下葬禮儀。

因爲太后的下葬禮儀皇帝必須在場,而當時明世宗並不在場,而是太監負責主持,其他的規格方面也是一減再減。

“厚薄任情,其於喪禮最減殺則昭聖太后”——《萬曆野獲編》

張皇后的下場可謂是咎由自取,她如果不一再縱容張氏兄弟的所作所爲,張氏兄弟哪裏會落得這麼個下場。她如果支持明孝宗納妃,皇位又怎麼會輪到明世宗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