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古代妙手回春的女名醫都有哪些人 ?有一個是反面人物

古代妙手回春的女名醫都有哪些人 ?有一個是反面人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古代那些妙手回春的女中醫,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義妁:史上第一個女中醫

義妁,漢武帝時河東(今永濟)人,是我國有記載的第一個女醫生。

古代妙手回春的女名醫都有哪些人 ?有一個是反面人物

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時就開始上山採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只要聽說有醫生路過,她都要虛心請教醫理。後來她去長安,向第一名醫鄭無空求學,學到了精湛醫術,開始懸壺濟世,被親切地稱爲女中扁鵲。一次,有人從外地擡來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軀卻瘦得皮包骨頭,奄奄一息。義妁沒有放棄,而是仔細診視,立即治療,然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紮了幾下,又拿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溼絹帛裹住,並給病人服了中藥。幾天後,病人的腫脹漸漸消退,慢慢地病人就可以起牀活動了。此後,義妁的醫名便在方圓百里傳開了。

當時,漢武帝的母親年老多病,漢武帝聽人說義妁醫術高超,便派人專程查訪,得知義妁不但擅長內科疑難雜症,而且對外科、鍼灸也頗精通,所用雖是草藥,但療效極佳。於是,漢武帝便召她入宮,給太后醫病。進入宮廷後,義妁不卑不亢,先後做過乳醫、女醫等,並將太后的病治好了。漢武帝很高興,封義妁爲中郎,補爲上黨郡令,並冊封她爲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鮑姑:立志做女灸學家

古代妙手回春的女名醫都有哪些人 ?有一個是反面人物 第2張

鮑姑(約309—363),名潛光,她以高超的艾灸技術聞名於世,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也是著名煉丹家。鮑姑出生在晉朝一個官宦兼道士家庭,她的父親鮑靚曾任廣東南海太守。鮑姑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尤喜醫學,後與名醫葛洪結婚,又得到了丈夫的幫助,醫療水平不斷提高, 醫學造詣愈臻完善,終成一代醫家。

鮑姑不僅擅長灸法,還精通針法、藥學。鮑姑長期隨夫四方行醫,爲人治病,每見奇效,但從不收取厚禮,因此醫名遠揚。當時有不少名門貴族的女子患病,因羞於請男醫生治療,都願意用厚禮延請鮑姑,鮑姑從沒有讓大家失望。隨着鮑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些不拘禮法的女子,也走出深閨,向鮑姑拜師學醫。經鮑姑悉心傳授, 幾個女弟子個個都能醫善灸,也成爲當時的名醫。史書記載,“鮑姑用越崗天產之艾”,“以灸人身,灸贅瘤,一灼即消除無有”,其“效如抨鼓”,故甚爲當時醫家稱頌,至今南海、廣州、惠陽、博羅、番禹等地仍流傳着鮑姑用神奇的灸法治病救人的故事。

因鮑姑長期隨同丈夫葛洪在廣州羅浮山一帶煉丹行醫,且醫術出神入化,嶺南人民尊稱她爲“鮑仙姑”。鮑姑去世後, 人們爲了紀念她, 曾專爲她塑像紀念。今廣州越秀山麓的三元宮裏,就曾設有鮑姑殿,殿裏塑有鮑姑的塑像。

胡愔:著名女道醫

胡愔,道號見素子,今浙江金華人,約生活於晚唐時期,幼年便開始修道,有志於道教煉養方術,是我國曆史上著名女道醫。

胡愔對臟腑理論素有研究並有所得。她認爲五臟“各有所主”,“五臟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因此,五臟之氣,對人體各組織均有重要作用:“五臟之氣,散爲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關節,引爲筋脈津液血髓,蘊成六腑三焦十二經,通爲九竅,故五臟者,爲人形之主”。她主張保護五臟以卻病延年,“五臟堅強,則內受腥腐,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諸氣不能損,聰明純粹,卻老延年”。這些思想爲她今後的從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胡愔在從醫過程中體會到,需要把這些理論整理出來,爲民衆所用。她認爲要保護五臟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必須先對臟腑有明確的瞭解,而原有臟腑理論過於奧祕,難以傳世。爲此,她經過一番“蒐羅管見,罄竭諛聞”的過程,終於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按據諸經,別爲圖式”,編繪了《黃庭內景圖》一卷。全書按臟腑器官分門別類,共有六節,每節開篇繪有一圖,再根據臟腑理論簡要說明該臟器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特點等,並在此基礎上,自然過渡,逐步展開論述修養法、相病法、處方、行氣法、月禁食忌法及導引法等養生方術,非常生動,而且通俗易懂,對於傳播腑臟器官醫療學說大有益處,深受後人的歡迎。

胡愔在道教與醫學關係上,強調道教內修必須緊密結合醫理,醫理是道教內煉養生的理論指導和基礎,即所謂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並且提出藥療、食療與導引、吐納、服氣、咽液、叩齒之術結合的綜合養生思想。

談允賢:最早撰寫臨牀醫案

古代妙手回春的女名醫都有哪些人 ?有一個是反面人物 第3張

談允賢(1461—1556),明代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談允賢出生於醫學世家,自小聰慧,十來歲時即在祖父及祖母的引導下,悉心苦讀各種醫學典籍。

談允賢婚後不久便患上了氣血失調,她利用祖母給她的病理藥方進行多次的自我診治、試藥,每次治癒之後都及時總結記錄。後來,談允賢有了四個子女,每當孩子生病,她都是親自診治。

後來談允賢遵從祖母的囑託,開始爲外人醫病。當時的社會,一些女性一旦患有外科或婦產科疾病,根本不會讓男醫生診視,被耽誤病情的不在少數,甚至常有人因此喪命。由於談允賢的醫術精湛,患病女子紛紛找她醫治,往往獲得奇效,一時間談允賢名聲鵲起。在談允賢50歲時,她決定要把畢生掌握的醫學知識記錄下來。於是,她將祖母傳授的醫術結合自己多年的臨牀經驗總結寫成了《女醫雜言》,該書共收載病案31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該書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其中不僅涉及有關經病、流產、產後諸疾、腹中結塊諸證,還記載了談允賢對灸法十分嫺熟的運用過程,因而《女醫雜言》又是我國古代極罕見的專科醫案書。

談允賢在《女醫雜言》中,採用追憶的方式撰寫醫案,每個醫案的診治過程都十分具體明晰,尤其是她注重從臨牀治療角度記載醫案,而且所選的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所以給後世醫家以很好的參考作用。

曾懿:精通醫理的才女

曾懿(1852—1927),字伯淵,清末四川華陽縣人。在曾懿20歲左右的時候,全國很多地方發生了長達十餘年的瘟疫,就是今天所說的霍亂、麻疹、流感等,成都、華陽瘟疫流行也是時有發生。曾懿那時經常隨母親往返於華陽成都兩地之間,親眼目睹了身邊很多百姓因醫治不力而喪命,心中十分着急。從此,曾懿放下了稔熟的詩文,悄悄學起了仲景之術。幾年間曾懿苦讀了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各類醫書典籍,她大膽地提出了問題:爲什麼上千年的傳統醫術不能對瘟疫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當時屬於晚清西風東漸,而守舊者卻對西學一味反對。曾懿卻覺得應該廣收博採,傳統醫學也必須在借鑑中求變出新。

曾懿讀了江浙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大家所著的《溫熱論》《溫病條辯》,書中提出的“三焦辯證”的全新理論體系,讓她找到了治療瘟疫的方向。曾懿還在自己身上實踐,她前後得過四次溫病,都是自創良方而愈。曾懿32 歲時,曾得過陰症喉痹,危及生命,她找了幾個當地名醫診治都沒有效果,無奈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藥知識,試着自我診治。她將自配的草藥方用在自己身上,終於使自己脫離危險。後來,她用這個方子治好不少相同症狀的病人。民間所學加上不斷創新,曾懿治療瘟疫漸漸有了信心和把握,她把悉心所學用於救治百姓,醫術精妙而又態度謙和,深得患者和百姓愛戴,治療效果不斷顯現。

曾懿經過近四十年的臨牀研習,她對溫病和傷寒的病證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體會,於是她篩選精華進行記錄整理,著成了《醫學篇》。《醫學篇》所載的很多方藥都是曾懿自己研發配製的,不僅針對病情相當精準,臨牀配伍也十分巧妙。因此,《醫學篇》集中反映了曾懿的醫學思想,給後人留下寶貴的醫學財富。此外,曾懿還在女學、詩詞等方面卓有成就,所著的《女學篇》《詩詞篇》與《醫學篇》一起組成了她的代表作《古歡室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