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唐朝安祿山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李林甫的建議並非安祿山亂唐之源

大多數人都認爲,安祿山起兵亂唐的根源,在於宰相李林甫改變了唐建立以來形成的規矩。

唐朝建立之後,爲了遏制手握重兵的邊關將領,採用了幾個限制措施:

1、首先要啓用忠厚的漢族名臣擔任邊帥;

2、其次是不讓一個邊帥長久待在一個位置,而且邊帥在任時必須待在戰鬥崗位上,不得在舒適的後方遙控,並不得再兼任其他職位;

3、邊帥一旦戰功卓著,就讓他離開軍隊擔任宰相。

至於少數民族將領,只能擔任漢臣麾下的大將,受漢臣節制。

可是,李林甫擔任宰相時,爲了杜絕有戰功的邊帥擔任宰相分自己的權力,於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10月向唐玄宗上了一條建議:“(漢族)文臣擔任將領就怕打仗,不如用少數民族將領,他們勇敢善戰,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朝廷孤立無黨,陛下如果以誠心待他們,他們必會爲朝廷盡死。”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唐玄宗對李林甫的話非常有興趣,不僅開始重用安祿山,更大批起用少數民族將領擔任邊帥。於是,李林甫的建議就成了安祿山亂唐之源。

李林甫不是一個好宰相,他本人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可是,如果說李林甫的建議成了安祿山亂唐之源,就有些高估了李林甫的作用。

因爲,李林甫向唐玄宗所上的這條建議,還有個前提,就是唐玄宗的戰略已經和唐初戰略發生了根本變化。

二、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戰略,已經和唐初不同

唐初以來的所謂規矩,是建立在文治的基礎之上,即唐朝戰略以積極防禦爲主,注重國內的穩定,不能讓邊帥長期待在一地,有意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狀態,從而實現對手握重兵將領的控制。

可是雄才大略的唐玄宗在文治的基礎上還想開拓萬里疆土,因此唐初以來的戰略已經不適用。唐玄宗要實施主動出擊的擴張戰略,就需要改變之前邊關的那種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狀態。

“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爲邊將者十餘年不易,始久任矣。”

如果領兵將領在任上待不久,而且士兵們也知道將領隨時可能被調走,這樣的軍隊,無論是官兵之間的凝聚力,還是士氣都會大打折扣。文武全才的唐玄宗深知這個道理,因此,他希望邊關的將領們在任時間長,充分達成將知兵,兵知將。

可是,這又帶來一個問題,唐玄宗想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他手下的大臣們卻並不感冒。

現在看來,唐玄宗的對外戰略並無可厚非,是唐朝國力發展到鼎盛時期的必然。

唐朝立國以來,邊疆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除了北方有強大的突厥,西面更崛起了空前強大的吐蕃,再加之東北方向的契丹等族興起,唐朝並不能一心一意搞建設,更何況隨着唐朝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量也劇增,需要絲綢之路的通暢。

鼎盛的開元時期,唐玄宗就越來越感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急迫。

都城長安受到的最直接威脅就是越來越強大的吐蕃,要解除吐蕃的威脅,就要截斷吐蕃和大食的聯繫,因此必須開拓西北,遠征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同時,還要抵禦北方突厥和契丹的進犯。

這一切的行動,都需要能征慣戰的將領。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第2張

可是,唐玄宗麾下沒有合適的將領。不僅如此,文臣們普遍不贊成唐玄宗的開邊戰略,認爲要以德服人,即“懷遠以德”,以宰相張說、張九齡和宋璟爲代表,不僅反對唐玄宗的對外用兵,還着手對帶兵將領進行打擊,因爲擔心他們利用唐玄宗的“好武功”而投機。

不僅文臣們反對,現有的帶兵將領們也不堪用。典型的就是四鎮節度使王忠嗣,強調持重安邊,軍務廢弛,唐玄宗讓他攻吐蕃,他認爲“所得不如所失”,總是消極應對,動作遲緩。

在如此情況下,唐玄宗要推進自己的戰略,就不得不起用少數民族將領。

唐玄宗心中所想,正需要有人幫他實現。善於察言觀色又善於弄權的李林甫看出了唐玄宗心中所想,他一條將計就計的建議,正好符合唐玄宗的戰略需要。於是唐玄宗大爲高興,開始順水推舟地啓用少數民族將領。

唐玄宗是雄才大略之人,他不會對唐初以來形成的規矩熟視無睹,他之所以敢用少數民族將領,是因爲他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成功之後,已經自信天下無敵。唐玄宗不相信有任何人敢和他爲敵,也不相信有任何人能和他爲敵,在沒有敵人的前提下,他就可以盡情發揮了,漢人兵將不行,就用少數民族將領。

在唐玄宗的所有少數民族將領中,安祿山最爲突出。

三、唐玄宗重用安祿山的原因

唐玄宗重用安祿山,自然認爲安祿山是可以執行自己戰略的人,他認爲安祿山有兩方面的優勢:1、能打仗;2、對自己忠心。

1、安祿山打仗招撫並用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人,也就是今天遼寧朝陽人,打仗驍勇,“以驍勇聞”。唐朝時,營州各民族混雜,因此安祿山到底是哪個民族,在當時唐朝就已經說不清楚,有說他是粟特人,又說他是羯人,其實都沒有依據。因爲生長在各民族混雜地區,因此安祿山不僅懂多種語言,對各民族的習性和風俗都非常瞭解,對契丹和奚族人的戰爭和招撫很有一套。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第3張

因爲安祿山對契丹和奚人的行軍用兵非常瞭解,因此他的應對方式也是招撫並用,不服者就用兵討伐,對服從者以恩回報,對待俘虜不僅釋放還賜給路費,對有功的,還賞給妻妾。在安祿山招撫下,往往早上才被俘的契丹和奚人俘虜,晚上就成了安祿山手下的戰士,而且“莫不樂輸死節”。安祿山又對俘虜進行淘汰整編,使得他的軍中有契丹和奚人壯士8千餘人。

2、安祿山的忠心

唐玄宗認爲安祿山對自己的忠心,也是基於兩點。

第一是認爲安祿山和太子的關係不好,由於安祿山不懂得朝廷禮儀,因此見了太子李亨居然不拜,這讓李亨很不高興,卻讓唐玄宗高興。

第二是認爲安祿山和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有矛盾。安祿山揭發李林甫科場舞弊,和楊國忠也有積怨,對唐玄宗來說,這不僅意味着安祿山對自己的忠心,更方便自己在幾個大臣將領之間玩平衡。

四、如楊國忠所願,安祿山起兵了

由於唐玄宗要對外用兵,因此形成了邊兵規模龐大,達到49萬,相較而言,內部禁軍規模很小,僅13萬。又由於唐玄宗對安祿山的重用,讓安祿山擔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使得安祿山手中有18萬餘人,成爲實力最強大的邊帥。

通常的說法,實力讓安祿山有了野心,他想到了叛亂。

可是安祿山雖然是實力最大的邊帥,若要他起兵以18萬人要對40餘萬唐軍,他不得不認真考慮這個衆寡懸殊的問題。如果一旦開打,唐朝以正統自居,還可以擴充後備軍,這是安祿山沒法比的。

安祿山的叛亂,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第4張

安祿山的實力一枝獨秀,也讓唐玄宗看到了危機,他在公元751年時,爲安祿山在京城建造豪華別墅,贈與貴重物品,又在公元754年時,準備按照唐朝初年的規矩,讓安祿山進京做宰相。

唐玄宗此舉,是唐朝建立以來一貫實行的成熟做法,既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除邊帥的威脅,又讓升職的邊帥高興,可是這個想法遭到了楊國忠的反對。

歷史的關鍵點走到這裏,唐玄宗偏離了唐朝建立以來的路線,走了一條不歸路。其原因在於其聽了楊國忠的,而楊國忠本人並沒有什麼本事,卻還喜歡專權,究其原因,因爲他是唐玄宗寵愛的貴妃楊玉環的從祖族兄。

唐玄宗要用安祿山爲宰相卻遭到楊國忠反對,這個消息被宰相張說的兒子張垍傳話給了安祿山。安祿山非常憤怒,而除了有憤怒之外,更有害怕。

安祿山對李林甫很服氣,對楊國忠卻看不起。安祿山認爲楊國忠腦子不夠用,又沒有多少文化。可是,楊國忠仗着官大,讓安祿山誣陷死去的李林甫謀反,這使得安祿山對楊國忠小看。小看楊國忠的安祿山,就不把楊國忠放在眼裏。

楊國忠本來就喜歡弄權,見受唐玄宗寵信的安祿山不把他放在眼裏,就更害怕安祿山有朝一日在自己之上,因此不斷對唐玄宗說安祿山要反,意思是要唐玄宗除掉安祿山。楊國忠的行爲讓安祿山害怕,他害怕自己隨時會死在楊國忠手裏。公元754年正月,安祿山入朝對唐玄宗哭訴:“爲國忠所疾,臣死無日矣。”

唐玄宗見楊國忠和安祿山兩人矛盾這麼深,他非常高興,他沒有給兩人以任何交代,也沒有做兩人的和事佬讓兩人精誠團結,反而大賞安祿山,然後讓他放心回去。

而安祿山入朝對唐玄宗的哭訴,又使得楊國忠更想要安祿山的命。楊國忠“日夜求祿山反狀”,並於公元755年4月急不可耐地下手了,他派京兆尹包圍了安祿山在京城的府邸,逮捕並處死安祿山的門客李超等人。

楊國忠的目的不是要防範安祿山,而是要存心激怒安祿山並促使安祿山叛亂,達到“取信於帝”的目的。

楊國忠的目的終於達到了,這一年的11月,安祿山終於以討楊國忠爲名,在范陽起兵。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身邊的寵信 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第5張

在唐玄宗的政治平衡術之下,也是在楊國忠專權的慾望之下,安祿山終於起兵了。消息傳來,楊國忠很高興。

五、妙計定祿山的楊國忠和唐玄宗很快就明白了後果

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帶着他麾下15萬少數民族軍隊,號稱20萬在范陽(今北京)起兵,打的是討伐楊國忠的勤王名義。

消息傳到長安,楊國忠非常得意,他認爲自己逼安祿山反的計策天下一絕,也許他自己都爲自己的智謀所陶醉,臉上一片洋洋得意之色,非常有大將風度地說:“叛亂的只是安祿山一人,將領們都不會跟着叛亂的,我保證不出幾日,就有人獻上安祿山的項上人頭。”此時,楊國忠一派運籌帷幄的大將風度,他卻不知道安祿山的這次叛亂,對他意味着什麼。

不僅楊國忠沒有意識安祿山叛亂的後果,連文武全才雄才大略的唐玄宗也沒有意識到,他非常認同楊國忠的說話。反而在座的文武百官們都相顧失色。

於是,第二年即公元756年7月15日,自認妙計定祿山的楊國忠在馬嵬坡被處死。唐玄宗眼睜睜看着寵愛的楊玉環死後,孤身逃往蜀地。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也許唐玄宗不會大量啓用少數民族將領爲邊帥;也許會讓安祿山離開軍界到京城任宰相;也許楊國忠不會逼安祿山反;這一系列的也許,最終也許可以實現唐玄宗擴張疆土的目的,而不是遭到安史之亂。

可惜,一切都不可以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