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仲雍是什麼人?歷史上真實的他是什麼形象?

仲雍是什麼人?歷史上真實的他是什麼形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仲雍,陝西岐山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第二子,吳國第二位國君。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周朝時期的古吳國有二十五代皇帝,第一代皇帝泰伯三讓皇位令天下生敬,被譽“讓王”、“至德先聖”爲江南人文之祖。

仲雍是什麼人?歷史上真實的他是什麼形象?

而同他一道“千里奔吳”開創江南文明之史的弟弟仲雍卻成了陪襯,一直生活在哥哥的影子之下,儘管也做了古吳的第二任皇帝,還是被人稱爲傀儡。

孔聖人評價也是有別:哥哥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德”,而仲雍僅是“逸民”。反差之大令人瞠目,其實,他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且境界遠高於哥哥泰伯。

一、千里奔吳,歸隱虞山

商朝時期的陝西岐山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古公有意將王位傳給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可傳統的氏族傳位必須是長子長孫,也就是說季歷沒有資格承嗣王位,那姬昌更沒戲了。老爺子是既不願意違背規矩,又一心想傳位於孫子,心存石頭終日鬱悶,泰伯和仲雍看出了父親的心思,爲了父願就想到了出走。

兄弟倆一合計,就以父親生病需要採藥爲由雙雙離開了周地岐山,一路往南而來,最終止於無錫的梅里,這就是歷史上的“千里奔吳”故事。雖然離開了周地讓出了承位,但泰伯並不甘心,他是個有抱負的人,到梅里後就組織當地的蠻夷建村設居,興修水利,發展農桑生產,大有一番另起鍋竈之勢。仲雍看在眼裏很擔心長此下去一旦成勢,說不定哥哥就有打回去之意,怎樣斷掉不良之念,便成了他的心病。

當地土著人的習俗給了他啓發,因爲土著人無長髮而且有紋身,而這些在老家陝西看來就是野人粗人,沒有文明可言。仲雍就勸說泰伯,要融入當地生活且獲得蠻夷的信任,就必須跟他們一樣斷髮紋身,泰伯接受了他的建議,與土著人再無二樣,徹底斷了泰伯歸家之念,從這點來看仲雍的果斷智慧和親情大義遠在泰伯之上。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仲雍的足智多謀,古吳的歷史甚至是周朝的歷史都會改變,但歷史就忽略了這點,這是不公的。

泰伯被擁爲大王,並定都於梅里,就這樣建立了江南第一個國家“句吳”,江南文明自此而始。由此更加證明泰伯三讓皇位並不是出於真心,而是情非得已,世上有泰伯被流放一說也非空穴來風。見哥哥做了皇帝,仲雍並沒有輔助左右,而是選擇了離開,他來到常熟的虞山過着半隱居的生活。這裏也曾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看不慣哥哥的所作所爲,才選擇離開;其二,仲雍不喜歡做官,想過與世無爭的日子。

二、千里奔喪,一言推位

話說泰伯仲雍兄弟倆來到江南梅里建了個小國——句吳,沒多久就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兩人趕忙回故里奔喪。料理完喪事,有人提出讓泰伯繼位,三弟季歷也是一個勁地禮讓,泰伯雖然嘴上拒絕,內心卻十分矛盾。這時仲雍又仗義執言:既然父親已有安排,我們又是爲放棄王位而出走故鄉,如今怎能違背父願呢!又提醒哥哥:“句吳初建,百姓翹首以盼,我們何能耽擱?”可以說就是仲雍一席話才使泰伯有了正確決定。

仲雍是什麼人?歷史上真實的他是什麼形象? 第2張

季歷當了周朝皇帝,勵精圖治使周部落日益強大,商朝感覺到了威脅,最終不擇手段地暗害了季歷。得到消息的泰伯和仲雍又再次迴歸故里奔喪,同樣,有人提出讓泰伯繼位,侄兒姬昌也是真心實意期待大伯上位,正在遲疑時,仲雍又挺身而出:“父願今了,應以扶持扶弱,豈能他想。”泰伯再次正直,多虧仲雍的提醒,兩人再次回到江南。

他們的謙恭禮讓、開拓進取,向我們昭示了“讓”的美德,他們的行動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傳統思想和倫理道德,他們的禮讓、包容和開拓精神不僅開創了吳國六百年的基業,還讓就了周朝的八百年偉業,其功之巨歷史無二。泰伯至德,仲雍功不可沒,很多人都認爲仲雍缺智少慧,不具雄才大略,則是感念他的謙恭,纔將他的名字緊跟着泰伯以陪襯示人,只能證明這些人不熟悉吳國的歷史,因爲,除了仲雍自己做了第二代皇帝,吳國剩下的二十三個皇帝可都是他的子孫。

由於泰伯沒有後人,他死後王位就傳給了弟弟仲雍,儘管此時已有八十七歲的高齡依然不失睿智,上任伊時他不顧年邁大刀闊斧治理國政,甚至改變泰伯治國方式,不再單純用禮致化,而是入鄉隨俗、效仿當地風氣,靈活治國。儘管只當了五年皇帝,卻已將句吳小國建設的繁榮富強,爲吳國的基業夯實了基礎,仲雍永遠不失偉帝之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